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LabVIEW的远程测控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颖  孙先逵  秦岚 《测控技术》2005,24(9):43-45,64
设计了在虚拟仪器的硬件结构和常用开发软件环境下的远程测控系统.该系统包括了数据采集子系统和远程测控子系统.数据采集子系统中包括3个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仪器控制模块.初步试验表明本设计的基于LabVIEW的远程测控系统是成功的,可以用于野外或危险环境下的温度、湿度等参量的远程测控.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水情监测系统采用专用网络,投资成本大、维护费用高、网络覆盖范围有限的现状,提出了基于GSM短消息的水情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由数据采集子系统和监测中心子系统组成,利用水位传感器实时监测水情的变化,如果水情变化,则由数据采集子系统的GSM MODEM以短消息的方式将当前的实时水情数据发送到水情监测中心和相关管理人员手机,以便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3.
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虚拟仪器液压与气动测试系统,该系统由数据采集子系统和数据处理分析子系统两部分组成。数据采集子系统以C8051F020单片机为核心,数据通讯处理分析子系统以VB6.0和MATLAB7.O为平台设计。两子系统通过标准RS-232C串口进行数据通讯。该虚拟仪器数据采集分析系统摆脱了虚拟仪器开发对LabVIEW等软件平台的依赖和PCI总线等数据采集板卡的束缚。  相似文献   

4.
安全数据采集系统层次化通用软件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模型驱动体系结构方法学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安全数据采集系统(SC-DAS)的层次化通用软件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分为数据采集通讯层、可信网络接入层以及安全网络传输层等三层,以及客户端、客户端可信代理、信息流策略执行点,策略决策点以及数据服务器5个子系统.详细的介绍了各层包含的主要协议、相关交互模型以及各个子系统的功能.该体系结构可以有效地确保安全数据采集系统的安全性,并为系统的软件复用和快速开发提供了体系层面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ITER电源试验平台控制系统对现场信号的不同功能需求,该数据采集系统是由两个子系统构成:实时控制数据采集子系统与离线分析数据采集子系统;实时控制数据采集子系统运行在QNX RTOS(Real Time Operating System)中,控制周期500μs,采集通道30路,单通道采样率4kHz,采样数据用于整个实时控制系统的实时控制与算法计算;离线分析数据采集子系统运行在Windows NT中,使用了支持跨平台QTSDK编程工具,主要实现了对现场数据快速采集与压缩存储,多通道连续采集,单通道采样率为50kHz;在变流器试验中,证明该系统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并且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6.
以日本岛津IR 40 8型红外光谱仪为基础 ,建立了红外光谱计算机检测分析系统 ,实现了对原有实验仪器的改造开发。该系统包括 :在线数据采集分析子系统 ,基团库查询子系统 ,谱图库查询子系统 ,红外谱图模拟解析子系统 ,基团库维护子系统 ,谱图库维护子系统和在线帮助子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用计算机进行红外数据采集、红外谱图查询和基团解析等 ,大大提高了谱图解析速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满足科技政策研究需要,中国科协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科技政策库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科技政策库的总体设计方案、系统工作流程;然后详细介绍了系统组成,整个系统由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清洗子系统、数据分析子系统3个子系统组成.数据采集子系统基于网络爬虫框架Scrapy软件针对大量异构站点设计了可管理的网络爬虫,并基于ABBYY FineReader软件(俄罗斯软件公司ABBYY发行的一款文档识别软件)实现了历史文献OCR识别(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和入库.数据清洗子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实现了数据去重、非相关数据识别、数据属性缺陷识别等功能.数据分析子系统则对有效入库的科技政策进一步进行了文本分类、关联关系分析、全文检索.从2018年10月上线以来,该系统从226个数据源采集564 749条数据,经过数据清洗之后入库404 083条数据,能够有力地支撑科技政策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加速度传感器性能测试系统,它由计算机分析平台、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交换子系统和直流调速子系统四个部分组成。系统通过串口控制直流调速系统改变转盘的速度从而获得变化的加速度曲线,再通过射频芯片nRF2401进行相应的数据采集。上位机采用LabVIEW开发,其他3个子系统采用PIC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实现。  相似文献   

9.
以日本岛津IR-408型红外光谱仪为基础,建立了红外光谱计算机检测分析系统,实现了对原有实验仪器的改造开发。该系统包括:在线数据采集分析子系统,基团库查询子系统,谱图库查询子系统,红外谱图模拟解析子系统,基团库维护子系统,谱图库维护子系统和在线帮助子系统。该系统实现了用计算机进行红外数据采集、红外谱图查询和基团解析等,大大提高了谱图解析速度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采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铭来  金成飚  赵文耘 《计算机工程》2002,28(2):165-167,194
讨论了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中的数据采集子系统,通过对几种不同的数据采集技术的优势和局限的分析,提出了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采集子系统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远程抄表系统的方案、系统的组成、硬件的配置、软件设计、工作原理、功能以及技术性能进行了论述。该系统通过下位机和无线收发模块采集、整理数据,通过无线MODEM模块经GSM网与上位机通信,水电公司通过上位机收集数据,从而实现远程抄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双通道高速实时大容量数据采集存储系统,并提出了一种硬盘阵列存储方法。根据此方法,我们实现了一个高效的实时数据采集的存储系统  相似文献   

13.
GIS与二维泥石流数学模型集成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栅格式GIS-ERDAS和二维泥石流流团模型系统(DEBRIS),从模型参数自动获取、数据处理、GIS与模型系统的集成策略与操作机制、模型产生的多时相泥石流数据的GIS管理与可视化表达、泥石流模拟数据的深层次分析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系统集成问题。依此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系统间的有效连接。  相似文献   

14.
栅格地图识别的专家系统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据获取是GIS的基本组成部件。地图数据依然是大多数GIS的主要数据源。如何实现地图数据的快速转换已成为GIS迅速发展的一个“瓶颈”。本文基于对地图识别所需知识种类、目标符号描述模型、知识表示方法及知识利用机制的详细研究,提出了一个栅格地图识别的专家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15.
自动卡片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逊  杨鑫 《计算机应用》2004,24(9):31-33
描述自主开发的自动卡片指纹识别系统,并着重讨论了系统中的图像获取模块、条形码处理模块和指纹算法模块的设计。该系统已被成功地集成到fingerpass指纹识别养老保险平台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PROFIBUS-DP现场总线的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PROFIBUS-DP现场总线实用性的优点,详细的介绍了运用AT89S52和SPC3对基于PROFIBUS-DP现场总线的数据采集模块进行设计的基本方法。硬件设计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电路和PROFIBUS-DP通信接口电路的设计;软件设计主要包括SPC3的初始化程序、SPC3的中断处理程序和数据采集程序,重点是SPC3的初始化程序,它主要对SPC3内部64字节的寄存器进行配置,从而设置SPC3的工作方式以及确定输入、输出、诊断等缓冲器的大小和基址指针,并通过中断程序完成新报文的处理,配合具体的应用程序完成了模块化的PROFIBUS-DP智能从站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付志鹏  王怀民  邹鹏 《计算机科学》2012,39(5):31-35,39
副本技术是提高结构化P2P网络中数据可用性、数据访问效率的一种主要技术。ARMS策略虽然可以选择到稳定的副本节点,但是它也带来了副本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为了选择稳定的副本节点并避免单个节点保存过多副本,在充分分析ARMS策略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随机因子和年龄的副本维护策略。该策略在ARMS策略的基础上加入随机因子s,使得副本既保持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对该策略的分析以及最后的模拟实验表明,该策略结合了随机邻居选择策略和ARMS策略的优点,能够达到以上效果。同时,对随机因子s的选择进行充分分析后得出,s为l/r时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18.
运用了构建ARMS (Asset Repository Management System)平台的重要基础设施——多级资源库,为企业级资源的积累、复用、锤炼提供了基本的工具保障.介绍了软件复用技术,提出了一种能快速进行软件开发的新型解决方案.详细分析了多级资源库的体系结构、ARMS系统平台的功能及相关技术,从资源开发、版本发布、反馈处理等方面研究了ARMS系统平台的应用.实践表明,多级资源库ARMS平台的研究与开发,有效地解决了软件资产的复用和安全管理问题,提高软件复用率,加快软件开发速度.给出了实践项目中ARMS平台软件开发的流程图.  相似文献   

19.
We develop an abstract computational model, the abstract rewriting system on multisets, called ARMS, to deal with system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degree of freedom, like liquids, and to confirm that they can simulate the emergence of the complex behavior of cycles, such as autocatalytic cycles, with their period-doubling and fusion of cycles, which are often found in the emergence of life. Furthermore, we clarify the conditions in which ARMS generates cycles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of ARMS.  相似文献   

20.
In recent years, various studies based on cyber physical systems (CPS) that integrate networking, computation, and physical processes have been actively carried out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national defense, and daily living. To physically reflect the theoretical aspect of CPS, consideration of various features is necessary to more easily integrate and effectively manage real-world components and the cyber world. This study suggests an adaptive resource management scheme (ARMS) to reduce the loss of sensing information and increase the level of accurate data obtained in the controller manager (CM) among the CPS components. A CPS-based system consists of a number of nodes (sensors and actuators) used to observe or monitor specific areas. ARMS utilizes data about the location and remaining battery capacity of each node to reduce the loss of information due to the irregular lifespans and unexpected breakdowns of resources in the CPS, and to obtain accurate data. Once a broken sensor in the physical world is sensed in the cyber world, the CM searches the locations of adjacent alternative nodes within a user-defined range based on the location of the broken node. In this process, an adjacent node search (ANS) algorithm is run to decide on a node (senor or actuator) to replace the broken nod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maining battery capacity of candidate nodes. ARMS provides the adaptive resource management function of CPS by sending information on the identity (ID) and destination of the selected node to the controller to move the node to the destination and control the mo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