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柳晓杰  周红燕  施建 《华中建筑》2010,28(6):164-166
浙江景宁畲族传统民居的营建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形成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和文化特征的营造经验,蕴含着巨大的生态潜能。该文重点在于研究当地常年累积下来的传统建造技术和传统建筑材料,提取其潜在的生态经验。研究中不局限于传统民居具体的形态,而是更多地关注一些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建筑理念、技术、方法和材料等,为贯彻生态设计的理念和方法,创造多元化的具有生态性能的乡土建筑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查阅,从景宁畲族传统民居的基本特点和当地气候对室内舒适度的要求入手,分析民居的空间形态、建造材料、构造措施,探索其为实现室内舒适而在通风、除湿、隔热、遮阳、保温等方面采取的朴素措施,总结当地传统民居的被动式绿色建筑技术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现代新农居设计拓宽思路,也为当前浙江省山地丘陵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四节一环保"提供设计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周晓  葛坚  金武 《华中建筑》2012,30(4):31-33
以浙江省丽水市景宁县某一典型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在秋冬两季分别对其进行室内外温湿度和风速实测,并运用热舒适方程客观评价畲族传统民居的室内热舒适性,最后综合分析该类建筑在节能方面的优缺点,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岷江流域传统民居空间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流域的传统民居空间具有强烈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具体表现在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空间功能的含混多义性,空间感受的含蓄性。这三者相互关联,体现出空间的整体性、流动性、广泛的适应性,同时保持着传统与环境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相似文献   

5.
模糊性空间与商业空间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文明的发展而言,人类大致经历了神话、宗教、科学三个阶段,未来的数十年将进入到科学与后科学的交迭时代,后科学业已成为科学发展至极盛时期的哲学省思。远古时代,受低下生产力和认识水平所限,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混沌模糊,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认知仅停留在笼统直观的认识阶段,世界呈现予人脑的只是些混沌不清的图景。因而人们普遍表现出对模糊事物的扬弃,对精确方法的渴望,这时“哲学”成为人类知识的总称。然而近代科学的突飞猛进,天文、物理、数学与化学等学科的相继分化,各  相似文献   

6.
从建筑的模糊性角度出发,探讨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自然景观和人造空间的结合,进而引发对未来居住空间发展趋势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人的空间观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大尺度的宇宙观,即人对自然的诠释;一类是来自尺度较小的空间,无限世界里有限的部份是人生活的舞台,人们常常将这些身外的空间赋予相当的社会、文化意义。人们生活于其中,接触到不同层次的空间,便会引发某些特定的感觉、认知行为,因此,空间观念是人类文化的产物。 民居是人们居住的空间,容纳着各种的居住行为和活动。从传统民居中表现出来的空间观念有三种:一是人界观念;二是风水观念;三是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8.
论建筑空间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峰 《室内设计》1996,(2):19-20
  相似文献   

9.
材料,作为构成空间的物质界面,直接主导着身体对空间的感知.材料本体的透明程度,材料表面的特殊性质以及某些材料的可变性常常会对人的感知能力造成迷惑,进而影响身体对空间要素的判断,从而产生空间的模糊性.该文从探究材料的建造特性等传统视角转向关注材料的知觉属性,将其和空间感受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几个运用玻璃、水、布、镜面反射材料、雾气等材料形成模糊空间的案例,从材料的透视属性和表面属性两个方面探讨材料对人的整体性知觉影响,在材料中融入人的身体体验,进而探寻材料与空间模糊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从建筑的模糊性角度出发,探讨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自然景观和人造空间的结合,进而引发对未来居住空间发展趋势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分析,探讨了居住空间的构成形式与生活习惯的关系,分析了传统居住空间中所蕴合的文化观念和伦理观,以及传统文化思想、环境空间与居住空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桂北侗族传统聚落公共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斯真  郑志 《华中建筑》2008,26(8):229-234
该文着重分析桂北侗族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形式特点和群体组合方式特点,发掘侗族传统聚落中会共空间营造的精华,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合院式民居以其独特的空间形式和艺术处理手法,创造出了具有很强宜居性的居住环境。它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对其空间感受会经历“视觉感染一功能保障一融于环境一精神寄托”这样一个升华过程,它使人们难以忘怀的不仅仅是空间本身,而是适于人们在此生活的一种特有的行为与生活方式。本文通过对其空间特征的分析,探讨其空间的艺术性与宜居性。  相似文献   

14.
2008年5月12日的大地震,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西羌汶川。经过调研、收集、整理,在此,从历史的、地域的和社会的角度,对西羌民居建筑的分布、分类及空间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为保护传统建筑、发掘民族精粹、承传历史文化提供参考,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5.
以建筑环境心理学的观点,通连对朝鲜族生活模式形成因素和特点的总结和分析,详细阐述了朝鲜族独特的生活模式与室内空间构成要素的关系,以及日常生活定位对空间组织的影响和动作模式对室内空间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生活空间     
BAU建筑与城市设计事务所位于上海旧法租界的一条弄堂里,其办公楼是一栋由街道工厂改建装修的四层楼高的老房子。BAU的办公楼体现出公司的理念生态环保、多元复杂、独立、幽默且工作生活两不误。建筑入口立面底层由旧木地板装饰,形成良好亲和感,同时提供入口遮蔽;橙黄色建筑外墙上拉了钢丝网,为爬藤植物的生长提供条件;南立面上设置大面积的钢窗将自然采光引入室内.  相似文献   

17.
方洁  杨大禹 《华中建筑》2012,30(6):152-156
传统民居作为生活的容器,其平面格局是各民族生活方式、家庭结构及风土人情最直观的体现,是不同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表达。不同民族的传统民居有着彼此不同的平面格局,而同一个民族因其所居住的具体环境不同,受居住地周边其他民族建筑文化影响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平面格局适应其生活。该文以云南不同地区的哈尼族传统民居为实例,对比其所在不同地域环境下形成的多种民居平面格局,具体分析其背景与原因,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哈尼族传统民居不同的建筑空间形态,以及其所包含的地域性与文化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及生活理念,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传统民居建筑并未随时代发展丧失自身特色,仍保留独特风格.研究基于上述背景,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对比朝鲜族和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分析延边地区传统民居特点,以对其民居文化进行继承与延续.  相似文献   

19.
王岩 《建筑与环境》2008,(4):159-161
庭院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建筑注入自然的活力至今魅力不衰。本文在解读中国传统庭院概念的基础上。将传统庭院空间根据其使用功能和其反应的生活方式概括成四大类并加以简明分析,目的在于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