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粉煤灰为基本原料,采用两步水热合成法成功合成了NaA分子筛,将合成的NaA分子筛应用于电镀重金属废水的吸附处理研究。研究表明,NaA分子筛对Zn2+等重金属离子有良好的吸附性能。采用超声波法对分子筛进行再生,以再生分子筛对含锌离子的重金属废水吸附性能为指标,系统研究了再生时间、超声波功率和再生温度等因素对吸附剂再生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超声波再生的最佳条件为:超声波再生时间为10 min、超声波再生功率为60%、再生温度为35℃。  相似文献   

2.
吸附法在处理环境污染中具有特殊地位,吸附剂可以有效的吸附各种污染物,在处理有害或难降解的杂质上更能体现其优越性。吸附剂吸附大量污染物后,其吸附位点会逐渐减少直至失去吸附能力,为了吸附剂的循环利用,需要对其进行再生处理。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吸附剂,并总结了多种常用的吸附剂回收再生技术,并对这几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载金属离子的13X分子筛吸附噻吩的动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3X分子筛及负载Cu2 、Zn2 、Ni2 、Ag 的13X分子筛等五种吸附剂,对噻吩进行动态吸附特性研究.在φ10.5 mm×200 mm的吸附柱测定了五种吸附剂吸附正己烷溶液中的噻吩的穿透曲线.采用加热法对Zn2 -13X、Ni2 -13X、Ag -13X三种吸附剂进行再生,测定了再生后吸附剂的穿透曲线,对吸附剂再生前后的吸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g -13X吸附性能优于其它吸附剂,其对噻吩的吸附容量为60.20 mg·g-1.再生后的Ag -13X对噻吩仍有很好的吸附能力,吸附容量相比新鲜吸附剂的仅下降了5%.穿透点以前出口噻吩含量为0.这些结果为工业吸附装置的设计提供了必要的吸附数据.  相似文献   

4.
活性炭吸附剂在六氟化硫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六氟化硫生产中活性炭吸附剂的吸附特性和使用情况,提出了活性炭吸附剂的再生方法和利用活性炭回收六氟化硫的方法。结果表明,活性炭吸附剂可以较好地吸附粗六氟化硫中微量杂质,如SF4,C2F6,SO2F2,SOF2,C3F8等,也能采用合适的方法在180~200℃下活化再生,重复使用。并利用其对六氟化硫选择吸附的特性回收生产中放空的六氟化硫气体。  相似文献   

5.
《应用化工》2022,(8):1858-1861
为探索粉煤灰吸附在废润滑油再生中的高附加值利用,单因素实验探讨影响粉煤灰吸附再生废油的主要因素,正交实验得到相对优化的粉煤灰吸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该优化工艺条件为:搅拌时间60 min,吸附温度90℃,粉煤灰添加量12%,搅拌速率850 r/min。并与活性白土吸附处理废油进行对比实验,实验证明粉煤灰再生处理废油的效率与活性白土相近,可作为吸附剂用于废油的吸附再生。  相似文献   

6.
欧阳平  张贤明 《应用化工》2019,(8):1858-1861
为探索粉煤灰吸附在废润滑油再生中的高附加值利用,单因素实验探讨影响粉煤灰吸附再生废油的主要因素,正交实验得到相对优化的粉煤灰吸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该优化工艺条件为:搅拌时间60 min,吸附温度90℃,粉煤灰添加量12%,搅拌速率850 r/min。并与活性白土吸附处理废油进行对比实验,实验证明粉煤灰再生处理废油的效率与活性白土相近,可作为吸附剂用于废油的吸附再生。  相似文献   

7.
采用吸附法对模型油中二氯乙烷的脱除进行研究。以SAPO-34分子筛为载体,以Ni2+、Cu2+、Mg2+、Zn2+为活性组分,利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得不同金属离子改性的SAPO-34分子筛吸附剂。采用低温氮气吸附-脱附(BET)、X射线衍射(XRD)和氨吸附及程序升温脱附(NH3-TPD)对吸附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5种吸附剂对二氯乙烷的吸附脱氯效果及金属负载量对脱氯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最优吸附剂,同时考察了脱氯实验的吸附条件对脱氯效果的影响,得到了最佳吸附条件,最后研究了吸附剂的再生能力。结果表明:Ni/SAPO-34分子筛的吸附脱氯效果较好,并且有很好的再生能力,其吸附效果的最佳条件为镍金属离子的负载量为4%,吸附温度为20℃,剂油比为1∶30,吸附时间为50min。这一研究为真实油中有机氯化物的脱除提供了经验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吸附方法处理草甘膦废水,将含有2%左右的草甘膦废水进行处理,回收率达99%.吸附的最佳条件:13 g吸附剂和100 g废水在50℃条件下震荡4h,可以将废水中的草甘膦基本吸附完全.脱附的最佳条件:吸附剂:氨水( 10%)=1∶6,在20℃条件下震荡6h,脱附率达到99%左右.吸附剂通过再生,经过7次重复实验,吸附剂...  相似文献   

9.
《山东化工》2021,50(8)
2,2-二甲基丁烷既是一种有害的挥发性有机物,也是一种重要的添加剂,具有回收利用的经济价值,基于静态吸附试验装置,利用M-13X分子筛吸附2,2-二甲基丁烷,对比研究了三种回收方法对饱和吸附剂中2,2-二甲基丁烷的回收效率,效果最好的方法是醇洗+烘干法;以吸附剂再生后的吸附效果和寿命为判断依据,研究了醇洗+烘干法对吸附剂的影响,为回收2,2-二甲基丁烷、重复利用吸附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溶剂热法合成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o-BTC,通过XRD、IR表征其结构。采用固定床吸附穿透实验,考察了不同的空速条件及溶解水对Co-BTC吸附分离噻吩的影响,并用甲苯溶剂洗涤进行吸附剂再生。结果表明,Co-BTC对模型油中噻吩的穿透容量及饱和吸附量分别为0.98%,2.05%(wt);Co-BTC在含溶解水和纯模型油中硫的饱和容量分别是1.50%,2.05%,饱和吸附容量降低了27%,运用分子筛分层填装吸附柱技术能将Co-BTC的饱和吸附容量提高到2.02%;再生的吸附剂对模型油中噻吩硫的饱和吸附容量为2.02%,再生率达到99%。  相似文献   

11.
分子筛催化剂的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莉  王亚明 《工业催化》2005,13(2):7-11
催化剂的再生方法很多,包括烧炭再生(氧化法)、溶焦再生(洗涤法)、器内再生和器外再生等。综述了分子筛催化剂的主要再生方法和分子筛催化剂的相关再生过程模拟模型, 对今后分子筛催化剂的再生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影响粗苯加氢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以及再生方法和操作流程。再生方法为器内再生和器外再生,器内再生又分为湿式再生和干式再生。通过操作证明器外再生总体上优于器内再生。  相似文献   

13.
在电厂高参数机组凝结水处理中,阴树脂常受到有机物污染。将NaClO应用到阴树脂的复苏中,通过试验确定了NaClO的最佳浓度为0.4%。测定浸出液有机物含量、渗磨圆球率、树脂含水率、树脂工作交换容量,试验表明0.4%NaClO+10%NaN03的复苏效果优于电厂广泛采用的0.1%NaOH+10%NaNO3复苏液和3%Na2SO3+10%NaNO,复苏液的复苏效果。将该复苏液应用于中试试验,结果表明复苏后树脂能够达到一等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再生状况,再生热源情况以及设备状况,分析查找脱碳再生塔再生工况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活性炭再生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宗豪  郑经堂  曲降伟  逯秀 《应用化工》2009,38(11):1667-1670
系统介绍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活性炭再生方法:热再生、化学药品再生、生物再生,以及新兴的超临界流体再生法、电化学再生法、光催化再生法和微波辐射加热法等,并预测了活性炭再生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活性炭再生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几种活性炭再生的主要方法:热再生法、化学药品再生法、电化学再生法、光催化再生法超临界萃取再生法和生物再生法,论述了电化学再生法和超临界萃取法的再生机理,最后指出光催化再生法和临界或亚临界液态水脱附再生法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活性炭再生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岳宗豪  郑经堂  曲降伟  逯秀 《陕西化工》2009,(11):1667-1670
系统介绍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活性炭再生方法:热再生、化学药品再生、生物再生,以及新兴的超临界流体再生法、电化学再生法、光催化再生法和微波辐射加热法等,并预测了活性炭再生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前小氮肥厂氨水催化脱硫过程,对于半水煤气中H2S含量较高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再生用空气量,以解决脱硫过程中脱硫液再生完全。  相似文献   

19.
介绍电去离子(EDI)装置的再生原理,电去离子(EDI)装置的两种不同再生形式:自动再生、手动再生,研究了手动再生的条件,以及再生终点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The presence of saliva in the oral environment is relevant for several essential health processes. However, the noncontrolled early saliva interaction with biomaterials manufactured for oral rehabilitation may generate alterations in the superficial properties causing negative biological outcomes. Therefore, the present review aimed to provide a compilation of all possible physical–chemical–biological changes caused by the early saliva interaction in dental implants and materials for oral regeneration. Dental implants, bone substitutes and membranes in dentistry possess different properties focused on improving the healing process when in contact with oral tissues. The early saliva interaction was shown to impair some positive features present in biomaterials related to quick cellular adhesion and proliferation, such as surface hydrophilicity, cellular viability and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Moreover, biomaterials that interacted with contaminated saliva containing specific bacteria demonstr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increased bacterial metabolism. Additionally, the quantity of investigations associating biomaterials with early saliva interaction is still scarce in the current literature and requires clarification to prevent clinical failures. Therefore, clinically, controlling saliva exposure to sites involving the application of biomaterials must be prioritized in order to reduce impairment in important biomaterial properties developed for rapid hea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