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设计师应尽量缓解消费文化思潮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矛盾,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本文对混沌的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建筑设计所表现出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解读和剖析,进而探索一种符合"低碳"时代呼声的设计思路。设计师是环境消费行为的倡导者,在当代建筑的消费情境下,中国设计师应该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倡导一种低碳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2.
陆垠  陈刚 《中外建筑》2012,(5):47-49
消费文化是在20世纪出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文章从消费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消费主义这个文化现象对于现代建筑造型语义的影响,介绍了建筑造型在此影响下的多角度表现形式,并对我国在这种全新设计风格冲击下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提出建筑造型语义的设计应正视消费文化的时代因素,并以适当的策略与方式加以本土化的转化,取得建筑设计与消费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代建筑设计中对建筑表皮的愈发关注,以及将建筑表皮作为独立设计对象的倾向,从建筑商品消费的角度探寻这种倾向的原因。分析当代消费文化影响下的消费需求,进而分析建筑生产领域为迎合当代消费文化和消费需求而导致的表皮化设计倾向,指出表皮化的建筑设计倾向,从消费的角度看,是当代消费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张雪源 《云南建材》2014,(17):195-196
本文通过对消费文化视阈下商业建筑设计的分析,总结了消费文化的意义和影响,并详细阐述了当代商业设计的具体体现,例如诠释商业建筑情感诉求、体现商业建筑的逻辑差异、呈现商业建筑审美泛化这三个方面。因为消费文化的影响,商业建筑设计会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和情感诉求,并满足了消费者的购物欲望。  相似文献   

5.
在消费文化视阈下,对当代商业建筑设计进行研究,能够将其从只具有单纯经营性质的空间转换为同时具备生活功能、文化功能的空间范围,从而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要。本文主要对当代商业建筑在消费文化视阈下的特征、设计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在消费文化视阈下当代建筑存在的问题,促使其更加符合消费文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浅谈数字技术时代下的建筑设计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叶财华 《山西建筑》2009,35(7):38-39
对当代建筑设计的新变化、时代文化、先锋学科的技术支持以及当代主要建筑师的作品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当今数字技术时代下的建筑设计新特点,旨在使建筑设计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7.
当今是一个消费时代.身处消费时代的建筑师在设计中往往过度追求对符号的引用与处理,弱化甚至忽略符号原有的意义内涵,从而使建筑产生诸多层面的分离.这在当前中国建筑设计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建筑的形式表达与空间、功能以及周围环境缺乏必然联系,感性经验取代理性逻辑,建筑设计多停留在图纸层面而缺乏对于建造层面的系统性思考……产生的后果则是建筑设计逐渐脱离自身的本体属性与意义.如何摆脱消费时代单纯形象化的表达成为设计中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形成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消费文化,对于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当代商业建筑设计为例,其就受到消费文化的深刻影响。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积极探析消费文化视阈下的当代商业建筑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翔宇  梅洪元 《华中建筑》2010,28(2):182-185
当代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对消费型生产的要求日益提高,消费文化正在从大众消费向充满审美和文化意义要求的消费过渡。该文籍城市商业空间这一要素,以消费文化为视角,结合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理论,从消费文化与城市商业空间的深度关联、城市商业空间的消费文化表征、城市商业空间的建构策略4个层面阐释在消费社会,城市商业空间环境的和谐建构。  相似文献   

10.
论文主要研究在消费时代的背景下,现代建筑作为产品(层面),满足用户需求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以及该方式对现代建筑设计意识所产生的影响。随着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以及现代建筑产品化趋势的逐步增强,建筑设计、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开始发生转变,从生产为主导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现代建筑开始全面与工业产品的生产方式并轨。通常建筑师的关注重点停留在设计、生产层面,而建筑用户则更多关注消费层面自身利益的满足。关注重点的差异,使得建筑设计、生产和用户消费实现之间,供需双方缺乏必要的联接。今天,建筑领域对于这一重要环节,缺乏明晰、深入的研究。论文研究思路突破传统建筑学只研究建筑设计、生产问题,不研究建筑消费(使用)的弊端。从现代建筑消费视角的用户消费需求和目的出发,梳理现代建筑产品化发展的过程。同时,研究方法上,引入行为主义心理学中,对于人类活动目的性和认知性的"目的 -手段"理论研究方法。根据个人价值影响个人行为的原则,建构起二元三重的"价值-行为"体系,把用户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最终目的,将建筑用户对于利益的认知方式作为达成目的的手段,通过"属性→需求/利益→个人价值"这个"目的 -手段"链条,进行逆向推导,提出现代建筑产品属性的概念。并根据建筑用户对于利益认知的方式分类,划分现代建筑产品属性的分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逐一论证。现代建筑产品属性的出现,引发了消费时代建筑设计意识的转变,即建筑设计中主体关系的重新定位以及再定位后的双向化发展,这将对建筑设计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由此,论文中针对现代建筑的产品属性探索,提出一种价值实现合理、用户需求满足且注重效益的建筑设计策略。论文结论指出消费时代背景下,现代建筑产品属性的架构体系及特点,认为现代建筑产品属性是建筑用户需求满足和个人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引发现代建筑设计意识的调整,并由此成为建筑设计、生产和用户消费实现的主要途径。双向价值实现以及设计、生产效率提升,使得现代建筑产品属性成为消费时代引领未来建筑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马明华 《华中建筑》2011,29(12):20-23
品牌专门店不仅是单纯的购物环境,还是传达品牌文化和消费文化内涵的空间,建构人们的身份认同、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场所。本文试图通过对PRADA纽约店与东京店两间体验中心进行对比分析,并从消费文化的角度进行解读,探讨OMA与Herzog & de Meuron的不同设计理念和策略,以作为我们在消费时代进行建筑创作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及几位建筑所长的深入访谈展示了天华建筑的创作策略和思想。面对当今日益图像化和媒介化的建筑语境,天华从其独特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形式的体验”作为创作出发点,将建筑作为媒介来“讲故事”,从而满足最广大受众对建筑文化的消费和需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如今的社会已步入消费的时代。品牌建筑是建筑在当代消费文化影响下所做出的反应。本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消费文化对建筑形态设计的影响,并通过对优秀品牌建筑的实例分析,探讨品牌建筑形态设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建筑总是存在于具体的环境中,并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地域文化的内涵、地域文化的交流、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形成与表现的研究,并在对一些知名建筑设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地域文化对建筑设计风格产生影响,并提出建筑创作需要更好地吸纳和融合地域文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建筑地域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当代中国城市建筑现状和特点进行了分析,从对全球化下城市建筑的地域文化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现代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人文和历史的方法,解决了中国城市建筑文脉传承与现代设计理念冲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卢峰  戴琼 《城市建筑》2012,(4):27-29
随着旅游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强调文化和人本体验、追求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已成为当代中国度假型酒店设计面临的新课题。建筑现象学理论中有关场所和身体性的研究成果为度假型酒店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思路。本文以悦榕庄酒店设计为例,从场所营造、时空体验、建筑七感和道德责任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建筑现象学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平衡经济、人本、文化、生态等多元因素的度假型酒店设计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体育建筑是体育文化的载体,演绎文化则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理性依据。溯源体育文化,剖析我国体育文化误区及当代新的体育精神,以内蒙古示范大学体育馆为例,从平等地组织内部空间、人性化的交通及交流空间、谦和地融入环境等方面尝试阐发体育之朴素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8.
浅谈绿色建筑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了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重点论述了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体现了建筑构造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对提高建筑室内环境舒适性,降低建筑能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苏敏静  孟聪龄 《山西建筑》2005,31(24):37-38
基于现代建筑理论对“建筑与文化”关系的思考,针对文化与建成环境的紧密关系,从文化特性与建成环境、文化模式与建筑模式、文化用于设计等方面探讨了文化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指出建筑设计应以所在环境的文化特性研究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冉建平 《山西建筑》2009,35(27):235-236,244
针对建筑能耗占我国总能耗较大比重的情况,提出建筑设计、细部构造设计和环境控制设备及系统设计三种节能设计策略,并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能,降低不可再生能源消耗,从而促进我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