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良镛 《城市规划》2001,25(5):41-44
世纪之交 ,祖国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恰逢梁思成先生诞辰10 0周年 ,出版《梁思成全集》 ,意义深远。 本文为吴良镛先生为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 10 0周年所出版的《梁思成全集》撰写的序言 ,2 0 0 1年 3月17日于北京清华大学完成初稿 ,3月 2 6日于英国剑桥大学完成第二稿。经吴良镛先生同意 ,在本刊发表。文章题目为编者所加。历史上 ,中国建筑、村镇和城市在技术、艺术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在封建社会 ,匠人的社会地位很低 ,限于文化程度 ,难以将经验总结为可世代相传的文字 ,从而束缚了建筑的发展。差不多到了 2 0世纪初期 ,从思想…  相似文献   

2.
杨永生 《建筑创作》2004,(5):100-101
归来研究,得内子林徽因在考证及分析上,不辞劳,不惮烦,以与协作: (摘自1932年《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绪言。)你走后我们大感工作不灵,大家都用  相似文献   

3.
今年正逢中国建筑史学泰斗,梁思成先生百年诞辰,最近由建工出版社重新出版了《梁思成全集》,先生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套书所展示的内容,是先生一生披荆斩棘、艰辛工作的结晶。每次读到先生的文章,先生的音容笑貌马上便浮现在脑海,每当回想起过去先生的谆谆教诲,总是令人兴奋不已,先生那一篇篇力作是我们建筑史学人的必修课本,先生那艰苦卓绝的治学精神,更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先生的一生所走过的路虽然坎坷,但却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光辉业绩,在20世纪的历史中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建树丰碑的…  相似文献   

4.
金磊 《建筑创作》2006,(6):20-29
从20世纪初,教育家蔡元培提倡近代建筑艺术使留学生陆续回国,到20世纪20年代末朱启钤勘立“中国营造学社”都影响并启迪着梁思成《1901—1972》,为他投身中国建筑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围绕2006年纪念梁思成105周年诞辰(4月20日)及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国内陆续开展的几项活动,研讨并思考建筑界该如伺从梁思成精神中获得对现代建筑创作有益的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6.
2006年4月20日,建筑学家梁思成诞辰105周年,为纪念梁思成,也为宣传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我们完成了“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虽然行程仅涉及梁思成当年在四川调查的31个县、市和107项文物中的极少部分,但仍能联想到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学人为挖掘并保护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所作出的非凡贡献,感受到他们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情况下,不怕困苦、敢于担当的远见与气度。但也有人说:纪念梁思成诞辰105周年与国家“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没什么关系。甚至说:纪念梁思成纯属“个人私事”,与国家“文化遗产日”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8.
本文回忆 40 年前初学中国建筑史时,梁思成先生的著述、龙庆忠教授的指导,使笔者克服困难,顺利进入建筑史之门的历程。笔者以梁、龙两先生为榜样,立志为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终生,并以此文缅怀梁、龙两先生之恩。  相似文献   

9.
10.
王绰 《时代建筑》1992,(2):37-43
梁思成教授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学家,他不但对中国古建筑的整理研究有着不朽的贡献,更揭开了中国民族形式的课题,为中国的近代建筑史写下了第一页。就笔者所知,至今尚未有人为梁先生写传,记述他不平凡的一生。因此利用余暇时间,收集各方资料,访问和梁先生有关的建筑学人,初步完成了梁思成的年谱大纲。本文是依年谱大纲加以润饰而成的梁思成小史。  相似文献   

11.
肖冰  孙林 《建筑与文化》2016,(4):186-187
结构理性主义作为一种建筑思想,一直都对国内外建筑理论及设计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梁思成“技术理性观”进行了回顾,并分析总结了其成因,进而深化对梁思成建筑思想的认识,使其更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袁鹏  解旭东 《华中建筑》2008,26(11):199-202
梁思成先生作为中国近代时期第一代建筑师及建筑教育家的代表,对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学术思想中的相关部分对当代建筑师和规划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文通过介绍并分析梁思成先生关于北京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所做的相关工作,试图揭示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思成先生是最早的敦煌学者之一,更是敦煌建筑研究的开拓者。梁先生还是我长期从事敦煌建筑研究事业的直接促成者。在今天纪念梁先生的时候,我们也不可忘记他为敦煌学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If Liang Sicheng's meeting with the eminent American planner Clarence Stein in 1936 started Liang's career in planning, it would be a significant event in Chinese planning history. No research has yet explored this claim on Stein's influence on Liang or Stein role in introducing American planning ideas and practices to China. To explore this cultural exchange, the author provides a more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ir earnest friendship based on the study of archival materials including the Stein Papers at Cornell University and Liang's working diary at Tsinghua University, their own published writings, and the scholarly work on their contributions. This article reports a more complex picture of this exchange and shows that their friendship deepened while Liang was in America during 1946–1947 as Stein inspired Liang and exposed him to various American planning projects. However, in pursuing of a Chinese planning theory, Liang inherited of diverse traditions and did not rely on Stein alone.  相似文献   

15.
邹永华 《华中建筑》2001,19(4):12-13
该文从建筑文化观建筑环境观,建筑教育观和全社会的建筑学等方面阐述了《北京宪章》的精神可追溯自梁思成先生的学术思想,通过比较表明梁先生隽永卓越的远见。  相似文献   

16.
郑光复 《华中建筑》2005,23(3):134-135
该文通过对杨廷宝、梁思成、柯比西耶及路易斯·康的建筑哲学的异同比较,概述了建筑设计实践中深涵建筑哲学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one of the earliest attempts to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 a building tradition and incorporate it into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se efforts were put forth by Liang Sicheng (1901–1972), one of the most distinguished Chinese architects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in the 1920s and 1930s in China, informed by the strong collective intention to honour the Chinese pas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historical and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is collective intention that is still shared nowadays by architects and architectural theorists. This article examines in depth the evolution of the different ways Liang used the building past and constructed the Chinese architectural traditions in different crucial stages of his architectural career in the 1920s and 1930s. It uses architectural drawing as both the research subject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Three of Liang’s representative drawings from these crucial professional stages are juxtaposed and investigated to reveal this evolution using the iconography and iconology method.  相似文献   

18.
金磊 《华中建筑》2007,25(1):86-87,100
该文从追溯建筑学家梁思成建筑创作观出发,探讨20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的"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从而提出基于中国建筑文化根基的现代建筑创作的理念与思路.  相似文献   

19.
张帆 《华中建筑》2009,27(1):53-57
20世纪50-60年代是梁思成建筑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种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投入时间、精力相对与30-40年代大大减少。但仔细考察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他在此时期的探索仍对中国建筑历史、理论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其宏观、系统而又颇具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也进一步地延续和发展。该文拟从梁思成的“中国近代建筑研究”这一侧面切入,对梁思成的研究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从而对其近代建筑研究的特征、动因及意义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