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在日本建筑文化的全球化输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已经不需要贴着日本的标签,对于他们来说关注当下、顺应社会动向、设计出好的作品才是重要的.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在解决建筑与城市问题时提出了建筑"原始的未来",城市建筑与森林树木产生了一定的类似性,在建筑类型学的角度,这与新理性主义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的"类似性城市"具有同质性.不同的文化语境催生了建筑师不同的内在建筑思想,国内正面临经济转型,城市与建筑产生的社会问题亟需建筑设计师解决.文章将从类型学的角度着重讨论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实现设计思想的手段及所营造的空间意境,试图为国内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创作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要藤本壮介是近年来在国际建筑界十分活跃的日本新生代建筑师之一,他利用单纯的设计手法,表达出一种超脱建筑物质性的混沌感及复杂性。他将目光对焦于人、建筑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建筑空间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并试图利用新的建筑策略颠覆功能优先的现代主义式设计手法。该文以其成长背景为基础,通过对其建筑作品的分析研究,试图探讨其作品中所展现出的“以单纯演绎复杂”的建筑思想。  相似文献   

4.
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一代的建筑师,他的建筑理论引起建筑界的巨大反响。以“弱建筑”、“暧昧空间”等为出发点,他对于建筑空间秩序的解读非常独到,甚至打破了一些传统的建筑设计手法。本文分析了藤本先生的几个作品,从他独特的设计手法中探讨其空间秩序中基本几何形的应用及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弱建筑”是对抗现代主义建筑一家独大的产物,它强调现象本身而非现象之间的先验关系,模糊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充斥其中。本文以信息时代与瓦蒂莫的“弱思想”为背景,从功能与关系两方面分析“强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在信息时代中的违和感及“弱建筑”产生的原因,继而以日本著名建筑师藤本壮介和隈研吾为例来阐述“弱建筑”的诞生及其典型的特征,并分析“弱建筑”在当代的必要性以及对未来建筑发展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6.
藤本壮介通过对人的行为体验感受和原初场景的思考出发,寻求建筑新的普遍性,在近年的作品中,他由弱建筑的探索走向了云领域的实践。本文试图通过复杂性思维的阐述来破译其建筑生成逻辑,并以空间相关性为切入点分析其建筑中的局部秩序构建,在其一以贯之的"原初未来"思维下,对其设计思想和建筑作品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李彦伯 《建筑师》2014,(3):92-99
对于建筑师作品有深度的品读需要穿过其形式表象,了解建筑师的思想及具体作品的生发过程。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的建筑设计传达了强烈的关于空间的哲学思考,本文拟通过分析其设计的思想主张、策略原型以及关于空间的哲思,呈现与建筑形式表象无关的建筑师个人思考文本,并尝试探寻自然、社会、文化对建筑师及其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日本建筑师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安藤与伊东的建筑风潮无疑已经席卷全球,不过更值得注意的会是逐渐崭露头角而崛起的70后年轻建筑师。虽然他们这一代建筑师也受到了传统的建筑教育,  相似文献   

9.
《门窗》2017,(7)
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锐建筑师,对建筑理论与设计实践有独到的见解。但尽管设计实践良多,却极少涉及建筑技术层面。文章从建筑材料的非常规运用角度出发,分析藤本壮介的技术策略,并试图展示其运用建筑材料与表达建筑理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藤本壮介作为日本当代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先锋人物,对建筑空间与人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设计创见。本文试图从非线性视角探寻其创作原点的由来,进而对设计思想和建筑作品进行深入解读。首先,阐述非线性科学对传统思维模式的颠覆;其次,以传统美学要素"秩序"为切入点,探讨藤本基于深层秩序美学追求的"关系性"建筑观;最后,结合案例从功能、空间、秩序、场所四个方面分析和总结其"弱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以期对当代建筑创作思维与表达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的居住社区分化现象已经十分普遍,带来的后果正在不断显化。如何优化居住空间成为一个现实的挑战。文章提出了居住空间优化的目标,优化的现实障碍以及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城市文化视角解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景秋 《规划师》2004,20(12):20-22
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而言,正确认识城市文化的独特性、空间性和综合性,处理好地域化与国际化、功能化与视觉化、等级化与排他化的关系,通过营造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国城市。  相似文献   

13.
14.
保持旧城城市生活的多样性是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重要途径和本质追求,也是传承地域建筑文化、提升旧城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基于现场调查数据及环境行为学分析,以参与观察的视角,从环境与行为相互作用的角度,总结了若干承载广州西关传统城市生活的行为空间模式,以期对未来广州西关的环境改造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居住健康的生活空间环境--北京金地格林小镇健康住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北京金地格林小镇项目的规划设计,介绍了住区规划建设中居住健康生活环境的设计实践,在理念与方法、社区空间环境的规划、空间结构与领域空间的组织、社区建设上的新颖构思与独特手法.  相似文献   

16.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良好的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该文试图从场所精神这一本质出发,将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分为街道式空间、广厅式空间和院落式空间三类,并从场所精神理论的核心思想“空间”和“特性”这两方面对其进行诠释,以期对这类混合开发、有巨构形态特征的建筑的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实现寻求方案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7.
丁圆 《建筑创作》2007,91(1):132-139
城市的街道既有便捷交通功能,同时又体现了城市的形象,是人们认知城市的首要的,也是最直观的体验场所。本文以北京市朝阳区望京社区为例,试从街道空间的利用现状出发,把握街道空间形态的景观个性和特征,找出其问题点。同时,考察街道空间的利用状况,调查分析和整理利用者的社会属性、行为、利用理由以及和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街道空间的使用价值,探索解决街道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紧凑型发展的重要组成,其空间活力成为了衡量地下空间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借助空间句法的理论指导以及对实地建成现场的调研,综合量化数据与相关性分析,以轨道交通站点接驳的地下空间为例,探讨影响地下空间活力的空间可达性与活动人流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下空间的整合度指标与活动人流、轨道交通站点以及垂直交通布局等相关变量因素,共同影响地下空间活力;并以此提出建议与讨论,对未来进行有效活力的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菲  金俊 《华中建筑》2015,(2):58-60
在当前地少人多、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和全国范围内大学扩招减缓的趋势下,集约化成为当代高校校园发展的主要趋势。校园的集约化包括多样化高效式的土地利用,紧凑化立体式的复合空间和人性化的校园环境等多重内涵。高校校园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洞山校区生活区规划及单体项目的设计实践为例,探讨了高校校园的集约化设计策略,即在功能复合、形态紧凑、空间多样三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张天洁  李泽  孙媛 《新建筑》2012,(5):33-40
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碰撞的背景,考察近代开埠城市天津的公园发展历程,探究西方及日本造园手法和近代城市规划思想对它的影响,进而剖析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对中国传统园林元素的再利用,并尝试结合游园体验来解读近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混杂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