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结合山东济南西城金龄养老社区及河北香河大爱书院养老中心2个养老项目实例,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围绕"以老人为中心"照护理念,提出优化设计解决方案,强调以满足老人的需求及运营需求为依据进行设计,为养老项目的建筑规划设计提供参考。1"以老人为中心"照护理念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居家养老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需求,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及其家属接受入住养老社区、老年公寓,在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机构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2.
在“9073”的养老发展框架下,我国近年来涌现出大批依托于社区,并有机整合机构护理功能,提供居家支援服务的小规模嵌入式养老设施,成为实现老人持续照料的有效途径。通过案例分析,结合CCRC的实践形式与持续照护特质,尝试提出嵌入型持续照护社区养老模式,并阐释其“设施单元—弹性组织—整合植入”的空间构建框架。继而,通过天津嵌入式养老的实态调研辅以数理统计分析,剖析老人实现持续照护的现实服务诉求、功能变更需要及可共享的潜力资源,并在设施类型、功能组织和配建方式层面提出空间配置策略,以期为城市老龄宜居社区建设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3.
有效整合养老和医疗资源,建立持续照护型养老设施,提供老年人从自理—介助—介护—失能不同健康状态的全过程可持续长期照护;养照中心建立完善的诊疗、护理、膳食、学习、及休闲娱乐活动等功能,及以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差异和对医护的不同要求分别配备相应设施的养护单元,建立起对住宿型老人的服务体系,又成为周边社区养老体系的有效支撑。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照护型养老设施为支撑、医养护相结合,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优良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与老年人口基数的不断增大,城市养老需求与规模日益增长,我国老年人口养老保障不足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现阶段养老模式的主要依赖对象为家庭成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三种,亦有三者相结合的复合模式,以期补充各自的不足之处。文章对国内既有社区养老空间的多代共生现状及使用人群需求进行分析,将CCRC持续照护特质与既有社区公共空间设计上存在的问题相结合,针对既有社区多代人群共居现状提出适老化的空间优化策略,希望能够为既有社区公共空间的整体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持续照护社区需要构建实现全面连续、持续照护功能的养老设施体系,现有社区养老设施体系缺乏,无法达成持续照护目标。基于对持续照护社区涵义的解析、特征的归纳,本文提出以社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为平台,通过增加为老服务项目,构建社区居家养老设施体系,并提出在社区内发展护理型机构养老设施。由此,构建社区居家、机构两大养老设施类型下12个配建项目的设施体系,以实现持续照护功能。继而,提出设施配建思路:项目配建上,构建社区养老基础条件,重点配建机构设施;数量配建上,提出总量配建目标和标准;配建方式上,分别采取整、增、改、扩等方式;空间布局上,居家养老设施结合社区中心统一布局,机构养老设施集中布置并与社区医疗机构建立服务网络关系。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31)
近年来,随着我国空巢老人、独老老人的数目增多,老龄化局势日趋紧张,使我国的养老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长期照护也已从早期的简单的生活照料演变成一个较为成熟的体系,而长期照护人员作为老年人长期照护中的重要力量也逐渐成为社会的焦点。在现有的养老机构和社区长期照护服务中,从事服务工作的主要来自农村和企业的下岗人员,其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上岗前接受的相关培训甚少,使长期照护一直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但是长期照护人员为提高其护理水平和经济收入,非常愿意接受相关的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7.
将社区存量资源改造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是解决当今城市老年人口大量增长带来的居家社区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西安市400多个城区社区养老服务站的走访,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9个样本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从选址、功能配置、规模、改造方式几个方面探究西安市既有建筑改造型社区养老服务站的改造模式及典型问题,发现多数服务站选择的原有建筑类型和位置不适宜改造为养老设施,设施内部功能配置未能与社区老人实际需求很好匹配,全日照料托养服务功能不足,建筑改造方式过于单一,设施内部空间灵活度低。并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将社区养老服务站嵌入社区服务中心,布置在住区边界;结合社区老人具体养老需求适宜配置功能与面积配比,适当开拓全日照料床位为社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短期托养照护、家庭喘息服务,采用功能重置、空间重组等多种改造方式;组织合理、灵活的功能与空间形式,打通居家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营造服务面更广、渗透力更强的社区家门口的养老院。  相似文献   

8.
许秀娟 《城市住宅》2021,28(2):24-27
随着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及促进城市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以广州市既有社区"养老餐桌"为研究对象,选取天河区12个典型社区进行实地调研,结合深度访谈对其空间布局、功能组合、应用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剖析问题成因并基于智慧养老理念,对推进既有社区"养老餐桌"良性发展提出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9.
地域综合照护以提供持续护理、实现在宅养老为目标,已成为日本建设养老社区的关键途径与趋势。通过分析该地区的老年人口特点,明确服务内容与需求。在社区规划布局、居住空间层面探讨社区改造的内容与重点。从推进在宅医疗、创造就业机会、便于居住生活3个方面归纳了构筑地域综合照护体系的应对策略,总结出可供我国借鉴的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0.
正生活照护设施的出发点及护理设施的存在意义不仅在于提供照护的场所,更在于提供生活援助的场所。养老院的理想状态是把养老院建设成"养老机构中的家"。养老生活不是把老人放到养老院,而养老院也不应该是医养式的管理和设施,提供养老服务的各方都应该以老人需求的角度考虑他们想要怎样的生活,养老应该是有尊严的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老龄化和高龄化形势的日益严峻,特别是在既有的大中城市,由于其老年人口众多而空间资源有限,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承担起当前的养老重担。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作为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载体,当前在我国的既有大中城市中需求巨大但建设上、规范制度上都存在较大空白。该文通过实地调研,分析既有大中城市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在建设使用上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建设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Household/Neighborhood Model for skilled nursing facilities began in 1987 at Evergreen Retirement Community in Oshkosh, WI, USA in the search for the “perfect” nursing home. Being able to see perfection required being freed from the mental constraints of regulations, reimbursement systems, and existing staff training programs so that visionary thinking was possible. Conceptualization was followed by a pilot project to test various aspects of the vision. The result was (1) a management philosophy built on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2) a team-based organization structure, (3) cross-functional staff roles, (4) social-model activity programming, and (5) a residential style physical setting that won strong support from the State of Wisconsin. With this support, w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open in 1997 the first full-scale model of a Household/Neighborh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based upon providing “resident and relationship centered services and care”. The model was validated through a year-long evaluative research study. In 2004 we opened a second full-scale model incorporating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dentified through experience. The opportunity to further develop the model has been provided through its adoption in China by China Senior Care, which will open their first facility in 2014.  相似文献   

13.
对于提前到来的老龄化,人们似乎还未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社会养老问题正日益严峻。该文以传统建筑及其蕴含的传统文化中孝道和家庭养老理念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我国如今的大跃进式城市建设对人们生活观念和行为习惯及老年人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该文提出将传统建筑中体现尊老、养老思想的设计精髓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进而剖析住宅建筑布局、户型设计与养老模式在演变中的相互关系,旨在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角度探索适应现代中国社会又保持优秀文化传统的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大力推动"医养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以杭州蓝庭颐老公寓为例,从其在宏观层面的开发运营模式、中观层面的建筑计划和流线组织方式、以及微观层面的空间布局和家具布置切入,分析其在"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探索、实践、以及遇到的问题,以对"医养设施"营建模式进行反思和创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养老社区、老年住区的问卷调研和实地调研分析,表明舒适性、便利性、经济性和交通性是影响老年人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结合调研数据和专家咨询意见,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层级递进的养老社区适老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比较矩阵,计算出各层级指标的权重。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出养老社区适老环境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从养老服务设施集约化布局、社区多功能融合、医养结合等方面提出了养老社区适老环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日两国城市中的在校大学生的养老意识进行问卷调查,结合两国的养老现状、养老政策和模式等对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对中国未来的养老模式发展提出思考。主要有三方面的总结:一是坚持居家养老模式:二是完善养老政策;三是建立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以及养老服务需求的增长,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问题日益突出。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智慧城市等新技术与新理念的发展为提升养老服务供给效率与效度开辟了新路径,即智慧养老的理念应运而生。从收集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需求出发,定位智慧养老服务内容,从服务需求、服务内容、智慧实现手段与服务供给机制 4 个维度构建了基于个体需求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设计智慧养老服务系统平台以支撑服务体系运转,为落实多层次需求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智慧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罗正浩 《城市建筑》2014,(23):32-32
近年来,我国的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口红利减弱,养老机构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运营问题。本文对养老机构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影响运营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养老机构进行高效运营的建筑设计策略,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何树楷 《南方建筑》2020,(5):127-134
如今,全国各大城市如火如荼进行TOD轨道建设,同时也在探索“轨道+物业”的TOD开发模式,而作为物业中的“轨道+社区”是其中一种主要开发模式。由于车辆段类型的大尺度、大体量、位置较偏等原因,在开发及设计实践中碰到一些本身特有的问题,探索从源头的规划设计开始入手,从交通组织等几方面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Housing for Indigenous Australian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Max Neutze 《Housing Studies》2000,15(4):485-504
Indigenous Australians suffer from less adequate and affordable housing than any other group despite the efforts of national and state governments, especially in the past 30 years, to improve them. Among the reasons for their continued poor housing are their poverty, the different values placed on housing by the more collectively oriented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ir lack of control over the housing that has been provided for them. The Community Housing Program, under which government funded housing is provided and managed by local Indigenous housing organisations, has had some success in resolving these problems. A promising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 of the housing organisations may be found in umbrella organisations that are beginning to develop which can ensure both rent collection and accountability to funding governments and community control over hous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