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街道作为开展城市活动的重要场所 空间,其风貌品质会对人的体验产生直接影 响。然而,当下城市街道风貌缺乏系统的规 划管控。本研究构建了规划语境下的街道 风貌规划管控体系,包含上位与相关规划 落实、街道风貌管控规划编制、沿街建筑建 造(整治)手册引导以及典型街道城市设计 四个部分。其中,上位与相关规划内容的落 实是街道风貌管控规划的前提和要求,沿街 建筑建造(整治)手册为具体街道管控和建 造实践提供建筑选型数据,典型街道的城市 设计是整套风貌规划管控体系重要的检验途 径和优化依据。以云南省镇雄县老城区街道 风貌管控规划为例,简述该规划管控体系的 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2.
对北京地区典型交叉路口建筑的现状进行调研,总结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交叉路口建筑在城市、街道、建筑等不同层面的特质,提出建筑场地布局的整体化、建筑转角造型的特色化、建筑沿街界面的导向化、建筑内部空间的有机化等交叉路口建筑设计的原则和策略,以期对此类型的城市空间与建筑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街道空间品质是城市设计的核心关注对象,强化历史街道的空间营造活力对老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岛黄台路街道空间尺度适宜,行人感受良好,生活气息浓厚.从历史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要素三方面切入,通过分析青岛黄台路历史街道空间品质要素,思考历史街道与建筑保护和城市设计的关系,研究青岛历史街道的可持续更新策略,以期对青岛当代历史街道精细化设计与品质提升等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论文首先对影响近人空间"围合性"的街道尺度展开研究,根据两类人群"流动人群"和"静止人群"从道路宽度和沿街建筑高度的比例、沿街建筑面宽等几个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下推导出适宜的街道尺度指标,并提出一些设计实施建议。本文还对近人空间的"连续性"形态展开研究。通过中西城市的取样,发现街区肌理对空间连续性有很大影响,近人空间的"连续性"不只是单一因素的影响,它既受到街区"建筑密度"的影响,也受到街区"贴线率"的影响。由此对影响街道连续性的"通透率"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研究,得到了当前规划控制管理下的地块建筑密度偏低,并藉此提出街区应保证"适宜的建筑密度"的控制理念,提高地块建筑密度指标到50%的建议。随后对贴线率展开分析,通过对国内外案例分析,发现中、西方城市传统街区贴线率较好,而中国新城区街区界面。将"街道尺度"与街区"贴线率与通透率"相结合的量化指标运用于城市设计导则中,最后提出了在城市设计中保证近人空间尺度适宜性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5.
街道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为市民提供活动、社交和通勤的开放场所。近年来,街道的空间品质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在整合、剖析现阶段国内街道领域研究的基础上,从步行者视角出发,采用语义分析与街景图片数据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南宁市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进行了分段分析。通过对街道空间的环境界面和建筑界面进行精细化研究,希望为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界面优化策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街街景整治为例,在调查研究城市风貌、地域文化特征和街道性格的基础上,探讨街景整治中建筑界面的重塑方法,以保护沿街建筑的基本特征,强化它们在街道上的作用与地位,延续整条街道的独特氛围。  相似文献   

7.
结合国内外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相关技术标准与设计导则的案例分析,对建筑退让的方式进行解读,总结为整体退让和分段退让两类,包括刚性退让、侧向关联弹性退让、正向关联弹性退让、底层界面退让、上段分段退让和纵向分段退让等六种主要方式,分析其适用条件和技术特点。提出作为构建整体街道空间环境的重要要素,建筑退让道路红线不仅仅涉及沿街建筑单体与道路红线之间的单一空间联系,更涉及街道沿线垂直、水平、侧向等不同维度空间界面的协调关系及街道整体良好的比例尺度,对街道整体空间特色塑造和功能利用组织具有重要影响。沿街建筑退让控制应该对街道三维界面视角下的多种需求进行思考,以使这一区域发挥更加综合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裘俊 《华中建筑》2009,27(9):70-73
沿街商铺带有巨大的自发性和流动性,从本质上来说是最抗拒城市规划的。而商铺本身的装修和设计更具有自发的个性和临时性,一个个争艳的橱窗占据着城市街道的“表层”,组成了城市街道景观的丰富表皮。文章尝试以剖析日本东京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表层”研究为引线,讨论日本建筑师如何在城市背景下通过处理建筑表皮的方式,达到改善城市区域空间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城市街道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和生活场所,其设计影响到整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质量,街道的繁华程度同时也是城市形象和品质的象征。文中针对勃利县城市街道的现状情况,分析康华街沿街地段存在问题,提出了城市活力街道的设计原则和对策,从而营造具有活力和魅力的城市街道。  相似文献   

10.
城市街道是形成城市开放空间的骨架,连接城市各个功能区的重要脉络、从城市空间营造的角度来讲,它不仅将建筑群体联系起来,而且与建筑内部渗透融合。城市街道界面既是构成空间的重要元素,也是展示城市文化的载体。当前。国内城市发展软性界面相对薄弱,城市街道规划过于粗放,人文关怀缺失,空间失控现象层出不穷。通过深度分析国内外街道实例研究得出,应对城市街道软性界面系统应进行载体与要素的双向控制,结合视觉秩序、生态景观、行为活动三方面的反馈论证,把城市街道界面由基础行走表面扩展到一个空间领域,满足人们日常对街道生活的要求,以达到城市街道空间尺度事宜、生态环境良好、文化特色鲜明的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随着城市建设提质优化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空间品质成为城市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经济 的高速发展,城市空间出现失序。以合肥市二环内区域为案例,以街景图像等多源数据为载体,采用非现场建成环境 审计等技术方法,探索合肥市空间失序现象以及不同类型的街道与空间失序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二环内:(1) 整体空间破败程度为35.11%;(2)空间失序要素中以沿街商业要素的失序程度最为严重;(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 地街道(B 类)空间品质最差,物流仓储用地(W 类)街道空间品质优质。基于空间失序理论,大规模测度街道空间 品质的优劣,在实践上能为未来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在理论研究上尝试弥补以往国内城市地理对空间失 序研究的空缺。  相似文献   

12.
城市街道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多元的城市生活。本研究基于手机APP共享的健身数据,以街道线性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健康视角认知街道空间属性和特征。运用VGI-GIS的方法,在信息矢量化和可视化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城市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进行描述。基于运动热点空间的分布格局,研究在空间集聚、建成环境和人群收入3个层面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街道的空间连续性对健身活动有促进作用,大型公园和高校对健身活动有巨大的吸引力,公交站点对健身活动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健身活动差异明显。多元化的热点空间模式为提升街道的健康性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可能性。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探索采用临时封闭街道,在商业和办公区域周边增设户外体育设施等措施,提升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杨春燕 《华中建筑》2008,26(6):175-177
该文分析了三峡沿江场镇洋渡街道空间的行为场所特性、街道的尺度以及街道空间形态,指出洋渡作为传统的沿江场镇,街道与建筑之间在空间尺度上隐含着一种均衡性、宜人性。文中强调了传统街道依地势而建,充分体现了对“人性”空间的运用,强调了街道空间的场所精神,指出在当今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更多的从传统空间观念中汲取精华,更多地考虑“人性”的尺度,创造良好的以人为核心的街道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4.
董禹  李珍  董慰 《中国园林》2021,37(11):45
生活性街道是承载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其感 知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亟待深入研究。基于心理健 康双因素模型理论,以哈尔滨市57条街道为例,采用带有协 变量的多元回归结合结构方程的方法建构生活性街道感知特征 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和心理 困扰受街道环境特征影响的路径相互独立;影响心理健康的街 道物质环境由建筑外部特征、街道环境质量、街道界面特色、 街道设施、街道绿化和街道空间尺度5类构成,其对积极心理 和心理困扰的影响存在差异;街道社会环境在物质环境对心理 健康的影响机制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揭示了生活性街道环境 特征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能够为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提升和精 细化更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余洋  蒋雨芊  李磊 《中国园林》2021,37(3):20-25
在城市生命安全的视野下,城市空间对健康的需求被再次深度思考。基于文献梳理,从健康服务功能的角度,总结国际经验及近10年国内外街道健康绩效实证结果,将健康内涵与街道要素叠加,提出将健康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策略。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位一体的维度,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街道概念和作用机制,明确了体力活动、环境舒适、街道安全和社会交往4个健康影响路径,构建了“内涵-路径-属性-指标”的健康街道量化评估过程,以及涵盖“空间要素、管理实施、街道设计、健康绩效”4项内容的设计实践模式,并进一步说明了量化测度、健康绩效和设计导控的内容。拓展了健康性在街道空间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健康理念下的街道发展新模式,为街道的理论认知、设计导控与评估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健康街道是存量规划及健康城市背景下,街道发展的新模式和街道设计的新方向,健康街道可以充分发挥街道的身体、心理、社会层面的健康服务功能,从而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出行环境和健康生活方式.基于国内外文献梳理,从促进体力活动、改善物理环境、提升街道安全、增强社会交往4个方面,提出多路径多因素的综合性研究思路,讨论城市街道促进公共...  相似文献   

17.
文章梳理了步行友好相关的研究 文献,其中针对街道空间微观形态的研究方 面,通行的“定形—定性”或者简单“以量化 定性质”的研究方法对于形态设计的指引力 都相对较弱。“定形—定量—定性”三定结 构分析技术则指出研究的新方法。基于此, 本文在米兰选取了5条步行友好的街道,从 人的行为心理出发,采用“形态分析—数据 测算—性质评判”三向关联的结构分析技 术,分析形态特征,发现其形态设计的机 制。最后,从街道的通行空间、停靠空间、街 道界面和空间组织四个方面讨论总结指引步 行友好的街道空间形态设计模型,以为设计 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Urban streets support citizens’ daily commuting and social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Streetscape is also a visual resourc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landscape appearance. Serving a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base and natural components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mountains often determine a city’s spatial layout and landscape identity so as to promote mountaincity integration.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historic downtown of Jinan, a typical mountainous city, analyzes the landscape aesthetic visual characteristics of street pedestrian spaces, and measures their landscape visual aesthetic quality by using panoramic images; the research then evaluates the visibility of high-visual-aesthetic-quality urban mountainous landscape to urban streets; finally, based on the overall landscape visual aesthetic quality evaluation results of urban street pedestrian spaces, the paper proposes a series of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of the streets at different levels to improve the harmony with urban mountain landscapes. The study hope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reation of mountain–city-integrated urban landscapes, as well as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以福州市主城区为例,基于腾讯街景数据与卫星遥感影像,结合传统遥感解译与机器学习算法,测度并比较其街道绿视率与植被覆盖率空间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街道绿视率的影响因素,最终提出集约化提升街道绿化品质的规划设计策略.研究发现:1)福州市主城区的绿视率形成"二环内较高,二环外递减"的"核心–边缘"结构,植被覆盖率普遍存在"街道低...  相似文献   

20.
新技术条件下测度街道绿化品质,实现人眼视角绿化可见度与街道可达性的整合分析。抓取上海的大规模街景数据,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提取绿化可见度,将其与基于空间网络分析的街道可达性开展叠合分析,并与基于卫星遥感影像的绿化率比较,发现绿化率难以准确展现市民日常生活中绿化接触度。运用新技术和新数据推动精细化规划导控,实践上能实现大规模分析并保证高精度结果,理论上能为规划政策的人本视角转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