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碉楼民居的分布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亦师 《建筑学报》2004,18(9):52-54
本文首先阐释“碉楼民居”的概念,并以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碉楼民居在全国的分布状况及建筑形制上的异同:川西北羌藏地区碉楼建筑形态发生最早,并在发展过程中受汉族的影响;川中汉族地区受羌族影响但保持传统居住模式;客家地区延续中原地区较古的居住形态;五邑开平地区受西方近代思想影响。同时,对碉楼民居的价值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川南地区的宅院式碉楼民居是中国碉楼民居类型中一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建筑特色有别于藏区的塔式石砌碉楼建筑,也不同于东南沿海地带的中西结合式砖石碉楼建筑,它们是四川民居中的一朵奇葩.在对泸州长江南岸纳溪、合江、叙永区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的纳溪打古镇李宅乡土碉楼民居作为测绘研究对象,对民居空间布局、建筑结构...  相似文献   

3.
沈飞 《山西建筑》2010,36(10):8-9
介绍了三岩地区的人文地理,从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角度对三岩碉楼民居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以提高人们对碉楼式民居的认识,促进我国传统民居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对青海省南部擎檐柱式碉楼进行地域性解读,选取班玛县科培村典型新老碉楼民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营建智慧和民居更新中的问题,通过擎檐柱式碉楼更新设计案例,探讨空间功能优化、太阳能绿色建筑技术、再生资源利用、民族建筑文化等要素的整合设计方法,指出乡土民居更新应是传统营建智慧与现代绿色设计理念融合有机更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碉楼民居是甘孜州藏族民居的原生形态,广泛分布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在形态、内外部装饰及主体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了独有的地域性。随着社会环境和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甘孜州藏族碉楼民居也发生着变化,根据碉楼平面形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方形——碉楼1.0混合期"、"1形——碉楼2.0过渡期"和"L形——碉楼3.0分离期",文章针对这三种不同时期碉楼形态的发展演变进行探析,以期对碉楼的发展与保护提高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嘉绒藏族"是古老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民居的主要形式是碉楼,而这些碉楼是以石木复合承重结构为主的。文章通过对马尔康卓克基镇西索村实地调研和测绘;对边混式碉房、全混式碉房以及顶混式碉房三种石木混合承重结构从特点、传力、构造以及搭接方式等方面进行图文详细说明,为后期的嘉绒藏族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班玛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于2011年申报国家文化遗产成功,青南班玛碉楼这一独特的高原民居形式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班玛县碉楼民居在建筑空间、文化内涵、历史意义、生态意义上都有鲜明特色。由于青南地区地广人稀,人文地理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不通汉语,因此当今中国民居研究的领域内,至今尚无针对班玛碉楼民居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班玛碉楼营造技艺”于2011年申报国家文化遗产成功,这一独特高原民居逐渐为人们所熟知。班玛碉楼有着藏式碉楼的一些共性,如底层储藏、厚重外观、沿坡建房、封闭空间等等,此外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如防御性较低、分布规律独特等等。本文通过分析传统班玛碉楼的空间形态特征,希望对传统班玛碉楼的保护及利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羌族碉楼作为中国石建筑的典型代表,同时也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民居丰富性的重要元素之一,碉楼这种建筑形式更显得弥足珍贵。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5.12大地震之后,碉楼这种建筑形式因为它的坚固更是引人注目。羌族碉楼精湛的营造技艺和独特的防御结构和生态的结构,是我国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史上的一颗瑰宝。这里从羌族碉楼的结构营造及其生态性为出发点,诠释碉楼独特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中国西南地区特色民居碉楼建筑特色空间建筑文化特色进行梳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挖掘夯土庄园碉楼围合空间的文化特色,剖析自然与社会背景下合力而成的中国传统人文之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地处川西北草地藏区的阿坝县铁穷村藏族乡土住宅的实地调研,文章梳理了其建造体系在结构、材料及构造体系等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了各构造作法由传统到当代的变化;最后初步总结了以上、中阿坝地区夯土木构住宅为代表的川西北草地藏区乡土民居建造体系自发演化现象的特点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少伶  隋杰礼 《工业建筑》2013,43(1):153-155
以山东省三所有代表性的庄园式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防卫模式做了比较分析。目的是通过研究,发现传统民居中特有的防御形式,填补传统民居研究的空白,希望对目前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碉楼建筑作为防御建筑,除了其在建筑上的学术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重庆地区现存的碉楼基本都是清末民初修建的。该文通过收集、考察重庆地区这一时期的碉楼建筑,从"碉楼的特征与类型"的角度对重庆碉楼建筑进行了一次较系统的梳理与归纳。根据砌筑的建筑材料把重庆碉楼分为石砌碉楼和夯土碉楼;又根据功能及使用特点将重庆碉楼分为防御型单碉、寨碉、庄园型碉楼、宗祠型碉楼、一般民居型碉楼。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民居特色的传承,已经不局限于对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模仿,而是逐渐转向对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和生态经验的借鉴。本文试图深入发掘川东民居的地方性营建特色,通过从整体聚落组织到个体空间形态的梳理,探讨川东民居是如何由"形态"向"状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用瑕瑜互见来形容巴蜀传统民居是很恰当的。作为中国民居重要的类型,以往对巴蜀地域民居的研究往往是正面的,多着眼于其优势、有利的一面。本着辩证分析的原则,一反常规地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气候与地域的内部矛盾及修复保护的难度等三个角度,并涉及其用材、室内光环境、热环境、舒适度等问题探析了其局限性,从而有助于全面认识巴蜀传统民居。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Z4)
Tibetan area is a region consisting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nd cultures,it has special settlement forms.Dege is a histor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Kangba area,local architecture has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it is an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of traditional Tibetan buildings in Sichuan.This paper explored the forms of Tibetan forms and architectural spaces,summarized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ibetan folk dwellings in Sichuan,and studied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Gengqing Town in an all-around way.  相似文献   

17.
罗建平 《华中建筑》2013,(10):142-146
安顺屯堡的前身,是明朝军屯时期按军事编制序列建立的各级军事组织.防御性与屯堡聚落选址和形态、民居单体形态密切相关,并影响了聚落与民居的发展状态.论文结合实地调研和方志梳理,从防御性角度分析了防御性与整体布局、聚落形态、民居单体演变的相互关系:屯堡区聚落建立之初即从选址、内部结构、单体形态等方面以防御为目的;单体住宅的“堡化”(即户自成堡)起到了关键作用,增加了聚落的防御层次,使聚落级防御延伸至单体;引入碉楼,使防御性由平面朝立体方向发展,强化了聚落的防御性.  相似文献   

18.
防灾是建筑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发展的直接动力。以梅州地区客家传统民居为例,客家先人为躲避战争灾害而进行迁徙,由此导致的对故土建筑的“移植”决定了梅州地区客家民居的早期建筑形式;在客家传统民居发展过程中,客家人对自然灾害认知和防御的结果导致建筑平面和体型的演变;成熟阶段的传统民居因为各种有效的防灾措施的应用而提高了耐久性。  相似文献   

19.
四川民居,是南方穿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建筑实物而较少涉及营造技艺。调查、记录、总结传统建筑工艺,结合构架形制、节点构造、工匠区系、地理方言区划廓清四川传统建筑及工艺内部的区域分野,对于建筑文化研究和当代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四川汉族地区传统建筑工艺调查的第一篇文章,本文着眼于工匠对弯材的处理。通过弯料画墨、制作过程揭示穿斗民居的用料特点、结构原理;阐述榫卯原理及讨签—上签这一关键制作步骤,洞悉其背后的原理、设计思维与意识。  相似文献   

20.
四川地区传统建筑在翼角处理上有别于北方清代官式建筑以及江南地区传统建筑,具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和营造风格,还特别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构件——虾须。本文通过对四川地区地域 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分析,探究四川地区特色建筑构件与营造技术的源 起、应用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