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柳  张定青 《华中建筑》2010,28(1):108-113
陕西关中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自古以来与渭河水系密切关联。该文以关中地区滨河小城镇为研究对象,结合本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环境特点,从城镇布局与河流水系的空间形态关系入手,对滨河小城镇进行类型化分析;针对当前城镇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盲目建设及缺少生态理念指导等现实问题,提出城镇与河流协调发展的理念,探索不同类型滨河小城镇生态化发展的空间格局模式及相应策略,促进城镇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河流水系往往是城镇发展的依托和支撑。工业革命以来城镇的急速发展和扩张,导致河流水系生态环境不断破坏和侵蚀,更造成了人与水的疏离。文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丽江古城,徽州古村落和苏州古镇城乡水网与和谐人居的关系,指出水与人,水与城及人与城三者之间是互相依存发展的关系,而其精髓是人与天调。城镇发展必须在保护河流水系生态功能的基础上,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建构合理的土地与水系空间格局,才能使水与人、水与城、人与城三者平衡共荣、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水危机引起的制约城镇发展和损害人类健康等问题提出水生态安全转型理念,即河流健康。文章将河流健康与城镇生态规划结合,开创了河流健康研究新的方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针对渝西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区域和总体尺度提出城镇生态规划的思路,并以小安溪为例对转型理念进行实践探讨。  相似文献   

4.
泾渭水系构成西安都市圈自然地理的基本构架,与城镇发展建设存在密切关联;当代城镇的盲目发展和破坏性建设加剧了水系生态的退化,极大地制约着城镇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寻求城镇发展与河流生态保护相协调的规划策略与方法,提出建构泾渭水系生态廊道的理念,从不同尺度解析了廊道结构与建构方法;在此基础上,优化都市圈景观格局,形成城乡协调的都市圈城镇发展整体格局;结合河流地区生态规划引导各类城镇发展方向,依托河流生态廊道完善城镇规划布局,促进城河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5.
对城镇黑臭水体的治理早已提上日程,但治理效果却差强人意。目前,部分地区的水体治理技术只是一种环保应急措施。频繁地加药、换水是一次污染物的转移和扩散,这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本意。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所追求的目标是协调河道生态保护与城镇发展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维护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保持河流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在以渭河、陇海铁路线为主轴的"西安大都市圈"迅速崛起的形势下,呈网络化分布的"渭河水系"与都市圈城镇形态与发展格局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是都市圈中城镇生态系统的基础与保障。本文选择了"西安大都市圈"中的户县甘亭镇为典型城镇,在分析其与河流之间相关影响的前提下,从城镇规划和滨河地区建设两个层面上,提出了该城镇结合河流的生态化规划建议以及滨河地区的生态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阳 《城市住宅》2016,(5):56-59
规划充分梳理辽河流域的历史演变与功能变化,借鉴著名河流城镇带建设经验,从辽河流域地区发展要素入手,通过对生态、土地、文化、产业、景观等要素的分析评价,发掘利用优势资源,明确沈阳市辽河流域空间发展模式、生态保护措施、城镇体系构建、产业布局策略和交通网络建设等内容,探索流域型城镇带的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河流水系、交通网络与城镇聚落的发展、演化的相关性是区域系统韧性研究中的重要切入点.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扮演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角色,带动并影响了沿线城市的发展.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利用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清中后期以来不同时期运河沿线城市聚落及南北水陆交通网络空间分布特征、演化过程、耦合关系及相互作...  相似文献   

9.
区域性河流跨越行政边界连接着多个城镇、乡村和自然空间,河流及其沿岸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是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的地带。我国区域性河流的综合规划和管控在价值理念、规划方法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不利于协调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建设发展。美国较早地经历了城市化后的河流保护、修复与利用阶段,善于协调土地利用、自然水文过程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对提升我国区域性河流沿岸自然资源的保护效力和复合服务功能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案例研究法,从规划目标和组织、核心规划方法、设计引导和管理三个方面梳理和剖析美国洛杉矶河总体规划与管控的理念和方法 ;并提出对我国区域性河流综合规划与管控的三点经验启示:强化多维度价值导向下河流复合功能目标的确立,将“河流标尺”工具贯穿“分析—规划—管控”全过程,采用多元主体参与的协作式管理模式衔接规划编制体系。  相似文献   

10.
西安地区“泾渭水系”生态廊道建构理念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定青  曹象明  张崇 《中国园林》2012,28(6):113-117
泾渭水系形成西安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构架,在历代城镇建设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当代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河流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极大制约了城镇可持续发展。从优化区域景观格局、促进城镇生态化建设出发,提出依托泾渭水系建构生态廊道的理念,分析了泾渭水系生态廊道的基本特征及内涵,提出其建构原则,从宏观、中观及微观3个层面论述了廊道系统结构的建构方法,并对典型廊道功能与结构进行了具体解析。  相似文献   

11.
关中地区渭河水系支脉纵横,人居聚落生存和发展与小流域密切相关。该文从关中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与景观生态特点出发,遵循与流域生态相协调的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分析了小流域人居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小流域人居单元概念,体现了人居聚落与小流域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小流域人居单元的基本类型及特征,探讨了促进城镇建设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小流域人居单元生态协调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徐东辉 《华中建筑》2014,(9):125-130
该文梳理了珠三角地区为解决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生态破坏、城乡建设无序等问题在宜居城乡建设领域所进行的探索与尝试,总结了广东生态保护理念从"生态敏感区"到"区域绿地"再到"珠三角绿道"的演进路径及其经济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系统阐释了珠三角绿道网规划建设实践中网络化的线路布局、生态化的建设手段、系统化的交通衔接、人性化的设施配套、多样化的功能开发和规范化的运营维护等具体措施与手段,并实证分析了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对提升宜居城乡建设水平的作用及其在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建设成效,以期在绿道网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理念和方法上提供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13.
杨潇  胡谨显 《城市建筑》2014,(6):344-345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单一的工程护坡已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在护坡的同时如何恢复生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关注,因此“生态护坡”诞生了。本文综合分析了生态护坡的现实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生态护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分析了传统河道护坡结构对环境水利和生态水利的影响,并在吸取国内外有关城市河道整治和其他领域生态护坡经验的基础上,对河道生态护岸的设计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为水利建设向环境水利和生态水利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崔玲 《华中建筑》2009,27(2):245-249
借用历史地理学的方法探讨了古都西安的选址、建设、迁移与渭河水文和河道变迁的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城市经历了城市生活用水从依赖渭河水源到改用支流水源,交通以渭河航运为主到依赖漕渠再到缺乏航运条件,城址从渭河北岸迁移到渭河南岸,从靠近渭河到远离渭河的变化过程。深入探索研究渭河流域历史上城市发展迁移与渭河变化的互动关系问题,不仅对于科学地理解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历史上“城-水”关系的变迁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对于渭河中下游地区各类型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也可提供一定的历史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永胜  张定青 《华中建筑》2010,28(12):126-130
秦岭北麓地理环境独特,生态地位重要,村镇发展建设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关联。结合本地区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特点,以西安市周至县为例,分析了乡镇分布与秦岭北麓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居建设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提出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村镇生态化建设理念,针对不同类型村镇探讨其生态化建设策略及规划引导,促进村镇建设与秦岭北麓生态保护相协调。  相似文献   

16.
自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来,中央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了"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绿色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迁安市的绿地系统规划为例,阐述如何在旧城更新的趋势下,完善旧城区的绿地系统,形成绿色网络,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