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莘县凹陷下第三系含油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莘县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东部,其主力烃源岩发育在沙河街组一段、三段及四段+孔店组.馆陶组沉积末期,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期,为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依据油气显示及油源对比结果,该凹陷下第三系可划分为两大含油气系统:沙河街组三段已知含油气系统由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和中、上亚段两个子系统组成,前一子系统已发现贾2井、莘4井油藏,后一子系统目前尚未发现油气显示;沙河街组四段+孔店组推测含油气系统由沙河街组四段和孔店组两个子系统组成,目前均未发现油气显示.含油气系统内主要发育构造、构造-岩性及岩性3类油气藏,形成于中新世.生烃凹陷、生烃时期及断层封堵性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堂邑次凹环洼带为有利的成藏区.  相似文献   

2.
3.
含油气系统在束鹿凹陷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有关含油气系统的地质新概念,介绍了美法等国近期应用的并已成为一种油气调查与勘探研究方法的含油气系统理论。应用含油气系统对束鹿凹陷的主要勘探目的层-沙河街组三段油气藏时空展布作了分析,并对关地刻,持续时间和保存时间以及地质要素和作用在时空上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从而指出了寻找油气藏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4.
东海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东海西湖凹陷自晚白垩纪以来,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形成了平湖组花港组、花港组和始新统 3套含油气系统,其中,前两套为已知系统,后者为推测系统。两套已知系统的烃源岩现今均处于成熟阶段,花港组含油气系统的盖层自南而北封闭性变差,其中南部的油气勘探更具现实意义。综合分析表明:平湖组花港组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在距今 7Ma左右,花港组含油气系统在距今 1.64Ma左右。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盆地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朱平 《石油实验地质》2007,29(6):549-553
北部凹陷位于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北部,是一个在中生代—古近纪强烈块断裂陷作用下形成的北断南超式箕状凹陷,泰州组和阜宁组2期湖泊相沉积的暗色泥岩是凹陷内的主要烃源岩;仪征运动、吴堡运动等多期具有旋回性的构造运动作用,沉积上导致多种储集体、生油岩互相叠置形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构造上产生了如背斜、断鼻和断块等圈闭类型。深凹中泰州组等烃源岩生成的油气,沿着断层、不整合面上的风化带和砂质岩运载层等,自深凹向上、向南、向斜坡运移,形成岩性、背斜、断鼻等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凹陷自成一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平面上含油气圈闭沿千里岩断裂带和斜坡枢纽带呈串珠状展布,是南黄海盆地最有利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6.
南堡凹陷油气运移特征及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详细分析南堡凹陷油气运聚特征 ,划分出下第三系的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区油气初次运移的排烃门限较深 ,处于成油门限之下的第一个高异常孔隙流体压力值骤减的深度即为本区油气大量初次运移的主排烃门限。对于二次运移 ,油源和正向构造带展布控制了油气侧向运移的区域指向 ;断裂活动和生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的垂向运移和纵向分布 ;供油断层的活动性与烃源层主排烃期的配合 ,是控制油气在各正向构造带富集程度的重要因素。根据孔隙流体压力分布和油气运移聚集特征 ,该区纵向上可划分出 3个成藏动力学系统 :下部自源高压原生封闭—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自源—它源高压—常压半封闭—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上部它源常压次生开放型成藏动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7.
歧口凹陷含油气系统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池银  周宗良 《勘探家》2000,5(3):64-70
歧口凹陷为第三纪以来继承发育的大凹陷,四周为凸起所限,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沉积单元和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单元,从而形成一个含油气系统。地球化学资料表明,沙三段和沙一段为区域分布的两套主力生油层,有机质以Ⅱ1为主,部分为1型。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热溃化程度较主,油源对比实沙三段是巨发现没气藏的主要油气源。各二段构造带发育多种类型圈闭,有利于形成多含油气层系、多油藏类型相互叠置连片的复式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8.
焉耆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超  林社卿等 《河南石油》2002,16(6):14-16,25
焉耆盆地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中,八道湾组是最主要的烃源岩层,烃源岩类型主要为煤系泥岩,三工河组是主要的储集层,储层砂体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储集条件较差,属低孔低渗型,古圈闭于Jls期开始形成,发育侏罗纪末期,第三纪末至今两次生排烃事件,油气以沿断层垂向运移为主,对应于两次成藏事件,划分出原生和再生两个含油气子系统。含油气系统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1)侏罗纪末期古油气藏的形成;(2)燕山中,晚期构造运动与古油气藏的调整,破坏;(3)第三系的覆盖和喜山期现今油气藏的形成。断层的多期活动性和燕山中晚期的抬升剥蚀作用改造,破坏;(3)第三系的覆盖和喜山期现今油气藏的形成。断层的多活动性和燕山中晚期的抬升剥蚀作用改造,破坏了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喜山期定型的油气藏现今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9.
南堡凹陷多年钻探证实火山岩与油气成藏有着密切的联系;火山岩的原生和次生孔隙特别是后期 构造运动形成的裂缝,改善了火山岩的储集性能,使其成为有效储集层;致密的火山熔岩可以作为良好 的盖层;火山岩喷发造成较高地温异常,有利于烃源岩成熟演化;岩浆喷发形成的低丘,因上覆地层的 差异压实可以形成低幅度圈闭油气藏。上述因素使南堡凹陷存在多种与火山岩有关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以巴音戈壁组二段为主力烃源岩、巴音戈壁组二段和苏红图组一段为主要储集层,构成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两套成藏组合。盆地热模拟结果表明,白垩纪末期烃源岩达到成熟阶段,为生、排烃高峰期,白垩纪末的燕山运动(65 Ma)为系统的关键时刻。根据油气系统的平面、剖面分布,结合油气运移方向和圈闭条件分析,认为毛敦侵入带和巴润断鼻带为下步勘探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1.
南堡凹陷高5区块油气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5区块油气藏位于南堡凹陷高尚堡地区高北断层上升盘高5断鼻中部,在钻探开发以前,被认为是受断块控制的构造油气藏。钻探开发以后,发现其构造形态为完整的断鼻构造;物源主要来自北东方向;油层最厚的位置不在构造高部位而在断鼻的腰部;累积产油量曲线与油层等厚图形态基本一致。因此,该油气藏应是一个典型的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油气藏。油气藏主要受控于沉积作用、构造运动、成岩及后生作用。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带为最有利的储集体发育带。  相似文献   

12.
南堡凹陷的形成演化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41,自引:2,他引:39  
南堡凹陷是一个中生代开始发育的含油气凹陷,经历了断陷期和坳陷期两个演化阶段,具幕式沉积特点。区内构造带呈环状展布,可分为周边凸起潜山构造带、近边或裙边构造带及凹陷中央构造带。以高柳断层为界,呈南北分区的格局。圈闭的形成与展布明显受构造演化控制,断陷期以背斜、潜山圈闭为主,坳陷期以各种类型的断块、断背斜圈闭居多。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南堡凹陷不同类型断裂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首先利用生长指数剖面法、主干断裂活动速率法和剖面伸展率法分析断裂的主要活动时期和各时期应力性质,然后在此基础上划分断裂系统,研究每套断裂系统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分析下一步勘探有利区。研究认为:南堡凹陷断裂主要活动时期分别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东营组沉积末期和新近系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其性质分别为伸展变形、走滑伸展和张扭变形;依据南堡凹陷断裂"3期3性质"的演化特征,可将断裂划分为6套断裂系统;第1成藏关键时期发育5套断裂系统,V型和VI型断裂系统起输导作用,第2成藏关键时期发育6套断裂系统,Ⅲ、V型和VI型断裂系统起输导作用;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应为高柳断裂以南中深部源岩层内Ⅰ、Ⅱ和Ⅳ型断裂系统控制的构造高部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评价东三段烃源岩并明确其油源贡献,以大量的钻井、地球化学以及油气勘探资料为基础,基于烃源岩评价的特征参数及油源对比方法,探讨了东营组烃源岩特征及烃源岩对油气成藏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东营组有效烃源岩主要发育于东三段,其w(TOC)平均为1.1%~1.2%,最高可达7.8%以上,为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成藏期(距今2 Ma)R_o值为0.7%~0.9%,处于大量生油高峰,最厚的有效烃源岩位于林雀洼陷与柳南洼陷,其次为曹妃甸洼陷;与沙一段和沙三段相比,东三段典型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为Pr/Ph值高以及伽马蜡烷/C_(31)霍烷值低,以此可较好地与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进行区分。油源对比结果表明,现存的东营组烃源岩贡献的原油主要呈环状分布于柳南洼陷以及林雀洼陷附近,曹妃甸洼陷附近仍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5.
南堡凹陷火山活动与裂陷旋回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南堡凹陷原生岩浆的Mg'值大部分分布在0.65~0.75之间;稀土和微量元素中不相容元素富集、相容元素亏损。由此说明该区火山岩受控于上地幔源岩的部分熔融作用。伸展裂谷型盆地的构造层序由下而上一般由底部粗粒层序组、下部含火山岩层序组、中部深水层序组和上部充填层序组组成,南堡凹陷据此可划分出6个构造层序,其中第三、四构造层序控制了南堡凹陷两期主要的含油气系统分布。南堡凹陷盆地形成机制主要与地幔上涌作用有关,受控于主动裂谷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冀东南堡凹陷明化镇组底界断裂分布图,利用分形理论容量维数法检验了断裂空间分布,发现其具有很好的自相似性,相关系数在0.98~1之间,断裂系统具有分形结构。计算并绘制了南堡凹陷明化镇组底界断裂分维值等值线图,发现容量维大于1.18的区域与已发现的4个油田中的3个重合,表明分维值分布与油田分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并由此推断北堡西构造带、南堡构造带和蛤坨构造带应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7.
歧口凹陷含油气系统及其评价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含油气系统从识别、划分、描述到评价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最终目的是要对各系统进行比较,筛选出最有勘探前景的系统,并指出勘探方向。以歧口凹陷为例,根据石油地质、盆地模拟和地球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出歧口凹陷有两个含油气系统,即沙三含油气系统和沙一含油气系统,前者又可分为沙三-下第三系亚含油气系统和沙三-上第三系亚含油气系统。在此基础上,尝试以含油气系统为基本单元,分三个单元进行资源评价。综合评价表明歧口凹陷具有良好的劫探远景,并指出沙三含油气系统应是今后勘探的重点,其中沙三-下第三系亚含油气系统最具勘探前景,应特别注意加强该亚系统前第三系及其它层位的勘探。沙一含油气系统仍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8.
南堡凹陷2号构造东部是南堡凹陷油气勘探的外扩潜力区,但复杂的地质条件致使油气钻探成功率较低。通过对断裂系统特征、油气运移输导特征和油气保存条件的研究发现,油气的运聚成藏主要受圈闭构造形态、断裂组合样式、油源断裂通源属性、控圈断裂类型、盖层断接厚度、地层砂地比及断层侧向封闭性等因素控制。由于断圈的含油气性受多因素综合控制的影响,因此建立了断圈含油气性综合评价方法,结合已钻富油、较富油及失利断圈的数据,计算得出断圈评价优选标准,并对馆陶组、东一段和东二段的断圈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