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创  聂玮 《四川建筑》2013,(5):50-51,53
文章从建筑学的观点出发,结合当前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重新审视“旅游建筑”的概念,在大量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实例,明晰了“旅游建筑”的含义,剖析了当前国内“旅游建筑”设计市场,并探讨了“旅游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呼吁“旅游建筑”的相关设计标准与规范的出台,以期提高“旅游建筑”设计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理论、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的先行者.冯纪忠先生在融会中西方文化的自身背景和中国古典文化的诗意情怀的双重影响下,基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诠释和创新,合“理性的浪漫”与“诗意的现实”于一体,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中国的启蒙、传布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历史性作用。文章简要回顾了冯纪忠先生在建筑教育思想、设计方法、设计实践等方面的相关思想与论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生态文化下重要设计目标“建筑机能”和提升“建筑机能”的工作方法—建筑设计和工程分析的整合与互动,并通过案例介绍了结构、能效、舒适性和材料等工程学设计工作与建筑设计的结合,最后分析了这种方法在形态和审美上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于建立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可能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顾玲玲  袁樵 《建筑节能》2011,39(12):77-80
在我国建筑能耗持续增长的严峻形势下,一种综合性的可持续建筑低碳设计战略呼之欲出,以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节能、减排的约束性目标.列出了建筑节能领域的现行法律法规与设计标准,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定义,提出环保、生态、节能、绿色、生物和气侯适应性建筑,都是可持续建筑的实现途径.着重阐述了可持续建筑的低碳设计战略,包括5个...  相似文献   

5.
“意象性”思维环境下建筑作品创作的相关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在东方文化圈特别是当今中国尤为突出。比照既往学者关于“意象”设计的观点,并对基于该思维方式的建筑设计现实进行分析,结合中外著名建筑设计案例,试图理清建筑意象之由来,分辨其与建筑象征、建筑仿生、建筑意境之间的区别。同时借用语言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三层次说法,探讨了建筑意象设计中的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6.
北京日出东方凯宾斯基酒店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设计理念,创造出与山水共生的独特建筑形态.在当下众多标志性建筑为国外建筑师设计的风潮下,该项目作为北京新地标完全由本土建筑师设计显得尤为珍贵.同时,建筑师在建筑设计与技术工艺环节,进行了多种生态化建筑设计的尝试和实践,力求从场地设计、建筑布局、建筑形态、建筑细节、建造工艺、环境营造、能源利用等全方位多角度,创造一个可呼吸的绿色生态建筑,体现最初的设计思想和理念,从而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龙文志 《门窗》2012,(4):1-10
本文对上海中心幕墙的结构、高度、造型、整体建模、防扭设计、冗余度设计、绿色环保等进行了介绍.分析讨论了超高层建筑幕墙(上海中心幕墙)“至高、至尊、至精”的设计理念.中国在超高层建筑幕墙领域还缺乏经验,超高层建筑幕墙不能只满足传统意义上的安全要求,而是需要有更多的考虑和预想.发展超高层建筑幕墙需要理念升华、理论提高、设计创新,需要结合高层建筑幕墙建筑学、风工程学、结构学、建造学等,需要在创新理念和严密理论指导下进行安全设计与精细设计,超高层建筑幕墙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龙文志 《门窗》2012,(5):1-9,13
本文对上海中心幕墙的结构、高度、造型、整体建模、防扭设计、冗余度设计、绿色环保等进行了介绍.分析讨论了超高层建筑幕墙(上海中心幕墙)“至高、至尊、至精”的设计理念.中国在超高层建筑幕墙领域还缺乏经验,超高层建筑幕墙不能只满足传统意义上的安全要求,而是需要有更多的考虑和预想.发展超高层建筑幕墙需要理念升华、理论提高、设计创新,需要结合高层建筑幕墙建筑学、风工程学、结构学、建造学等,需要在创新理念和严密理论指导下进行安全设计与精细设计,超高层建筑幕墙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隔震和耗能减振技术作为常用的“软抗”技术措施,对建筑结构在地震及风荷载等外部激励下产生的结构振动效应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文章介绍了隔震和耗能减振技术,研究了建筑结构的隔震和耗能减振设计计算方法及常用的抗震减振装置,并给出了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和耗能减振设计流程图,为工程结构的抗震减振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丽江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对设计“原型”,即业已长期存在的传统建筑、室外空间、民居聚落及其生活方式、地方文化等进行探究与梳理,试图为地域建筑的现代表达找出内在关联.以玉龙新城及“丽江带”商业核心区、丽江和府皇冠假日酒店、丽江悦榕酒店等项目为例,分析、探寻地域建筑的可持续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中心,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自己设计的一座绿色建筑.这座建筑很好地体现了该院对绿色建筑的理解——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1 回归绿色本质的设计 该项目设计紧扣“绿色建筑”主题,坚决摒弃“技术堆砌”.  相似文献   

12.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主校门的创作,在粪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和提取了传统广场空间要素、传统建筑形制要素、传统校园符号要素、场地自然形式要素,用现代建筑的语汇表达了对新校区建筑的“新旧”传承而非“新旧”不同。因此,类设计理论也为大学新校区建筑设计提供了另一种莉思路。  相似文献   

13.
结构与空间的关系处理是既有建筑改造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小西湖街区4个建筑改造工程项目的观察,归纳了“微更新”背景下既有建筑改造的多元设计目标、空间设计策略、结构改造策略,建构了结构与空间协同的改造设计方法体系,揭示了结构改造的“构件—体系”策略与空间改造的“形态—性能”策略的协同机制,为建筑改造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晓 《华中建筑》2011,29(12):67-69
该设计依据小学生“行为发展”需要,根据场地特征,以武汉新地域建筑为重要设计目标,较好地满足了建筑的各项功能要求、完成了新老建筑的结合,创造了较具特色的小学建筑.在设计过程中,校方参与了建筑色彩设计,取得了较好效果;但由于施工中取消了建筑立面设计中的一些细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建筑间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简析了“在地”观念在乡村建设中的实践及研究现状,认为可将乡村复合型公共建筑设计置于“在地”视角下,从自然、材料、工艺、文化、场所五个方面探析乡村建筑“在地”设计的具体内容,总结归纳出适应自然条件、运用本土材料、传承建造工艺、转译文化语汇、重塑场所精神五个在地设计策略。通过解析宁德南岩村活动中心设计过程,展现在地视角下对乡村复合型公共建筑设计策略的应用,试图为乡村建筑开辟新思路,提供可参考的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洛阳师范学院新校区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的分析,探讨了如何在“城苑”的设计概念引导下完成规划设计的全过程,试图寻求因地制宜、符合地域历史文化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陈敏 《工业建筑》2022,(4):260-261
<正>构成设计的视觉元素在建筑中的应用,能够从设计美学的角度充分展现建筑设计师的审美高度和审美状态,同时优美的构成设计视觉元素合理存在于建筑的方方面面直接深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构成设计的视觉元素在建筑中是以“点”“线”“面”“体”的形式存在的,每一个建筑物造型的构成元素,都是一个个“点、线、面、体”的多样化组合,是一个综合艺术,它们在建筑的空间中灵动的展现着艺术效果。1.构成设计中的“点”在建筑中的应用“点”作为构成设计中基本的视觉元素,它的存在是相对于线和面而言的,点的移动可以形成线,  相似文献   

18.
曾宁燕 《建筑技艺》2011,(7):204-207
在中国当今飞速发展的时期,各地各类大中型建设项目遍地开花,建设速度堪称“中国速度”.但建筑设计更应看重的是设计质量,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堆积.因此人们在“高速轨道”上运行时,也应及时思考、沉淀、总结.1建筑设计的完成度工程项目的“完成度”应是设计者、建造者、管理者等对项目设想的目标、标准、效果和建成后的差距大小的比较.“完成度”的高低体现了各方技术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即执行力和控制力的高低.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设计,涵盖了建筑物正常运行的所有内容和相关专业的建筑技术,如建筑材料选择、建筑防火设计、建筑环保与节能设计、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给排水设计等.同时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的完成需要诸如评估、可研、立项、方案设计投标、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及竣工验收等众多环节,其中建筑师负有重要的责任.因此建筑师作为保证“完成度”的灵魂因素,要从各专业的协调配合、细节的精致设计、建筑效果的把握这三方面达到“完成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医疗理念的演进与医疗建筑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医疗理念从“技术至上”向“以人为本”的演进,医疗建筑也开始了这个方向的探索。本文回顾了我国医疗建筑发展的历史,并探索了在新医疗理念影响下,人们在医疗建筑整体设计上所做的尝试。这些探索对于我国目前医疗建筑环境在新医疗理念下的改进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回溯中国传统建筑的哲学本源,探究一种表里如一的中国建筑设计文法在当前国内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潮主导的建筑市场中具有重要意义。“亭构”空间原型的概念,出自于中国科学院崔彤教授提出的建筑“模件化”设计理论,其理论背后是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的高度凝练。基于此,文章阐述了“亭构”概念及中西方亭建筑比较下的“亭构”意向,以期由浅入深,从师法自然、源于传统和“亭构”蕴含的中式哲学及审美等方面探讨其内涵。同时,基于“形式-结构-逻辑”讨论“亭构”概念的科学性,摸索其在“传统”和“现代”一体两面中的耦合点,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将来的中国建筑设计理论及其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