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自二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由于战后重建的需要和经济快速发展而提供的可能,产生了大规模的建设过程,也涌现了大批有高度成就的建筑师.在文化方面,日本既保持了原来本土的遗产,又在隋唐以来受中国文化的滋养和明治维新以后受西方列强的影响.特别是二战以后,西方的影响更是在加速扩展.这在建筑方面就表现得尤为清楚. 在这50多年来,战前盛极一时的复古风、"帝冠式"逐渐式微.但民族主义意识和受中国文化以及佛学中的"禅"宗的影响,所产生的东方之现代主义建筑为一种表现;而受西方传统影响,以强调、突出和尊重个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则为另一种表现.这二者既有互相对立,亦有相互渗透.在一位建筑师笔下,既有一贯为之的,亦有随时代进展而有所变化,数年或数十年一变的.这些相互影响交错形成了日本战后建筑流派纷呈,此起彼伏的丰富多彩,洋洋大观.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  相似文献   

2.
郑宁 《建筑创作》2011,(4):164-177
日本"近代建筑"概述自明治维新(1868年)以来,日本建筑受西方工业文明成果冲击,其建筑技术及形式的演化,与同在远东地区的上海近代建筑中的西洋建筑形成情况相比较,进程相似——均较多引进当时西方先进技术和经典样式,洋为己用,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折衷和演化。本文将这类建于明治维新以来的西洋式历史建筑,简称为"近代建筑"。此类建筑,在日本多集中兴建于当年城市、港口的经济繁华地带,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其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兰俊 《华中建筑》2014,(9):25-32
该文以20世纪20~40年代间的好莱坞"黄金时代"为背景,呈现了影院建筑在美国电影产业第一次极盛时期随时代变迁而出现的三种类型,即经济大萧条前后出现的电影宫殿和社区宫殿以及"二战"以后出现的新影院。在此现象基础上,该文试图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建筑运动等角度分析造成影院建筑类型演进的原因,总结"二战"后新影院建筑的成型对电影文化、消费娱乐及后续影院建筑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庄旭 《广东建材》2008,(3):116-120
岭南建筑文化作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建筑文化,受到大量的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而影响的程度在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各个时期不断深化。本文介绍和讨论了在西方建筑文化与岭南建筑文化并存的萌芽时期,在把西方的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形成新的岭南建筑风格的融合发展的兴盛时期和在建国以后至今融合了西方先进建筑文化使岭南建筑成为更富有地域性特色的现代岭南建筑的系统成形及鼎盛时期岭南建筑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探讨了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影响,充分肯定了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地区建筑理论为基石,以历史角度下"海岛型移民社会"与"殖民与后殖民社会"为两个并列的切入点,纵向剖析二战后至今台湾建筑的地方实践特性。通过厘清日本、美国、国民政府代表的中国大陆建筑文化间相互的传播与影响,从"浅根""寻根""扎根"3个方面总结了其地方实践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近代闽南与潮汕侨乡的建筑风尚是中西建筑文化博弈的结果.其产生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受主客体和环境三方面的影响.主体方面,近代闽南与潮汕华侨及侨乡民众对西方建筑文化的认识具有认同先于认知的特点,这也决定了主体对西洋建筑认识的感官性和经验性;在客体方面,中西建筑文化针对各种社会空间表现出各自的适应性;在环境方面,一定地区范围内原有中西建筑文化势力的对比影响着二者的博弈结果.  相似文献   

7.
近世建筑木作加工工具的分类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的意义 历史上,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们,都在寻找适合其本身文化的建筑形式。在东亚,土木结构是中国及其邻国——受中国文化等影响颇深的日本、朝鲜等国的古代建筑的主体。这与古代西方以石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是判然有别的。可以看到,正是这种结构性材质的不同和中  相似文献   

8.
日本建筑的共生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的传统哲学和传统建筑中包含着深厚的共生理念,二战以后,日本当代建筑师在融合了传统哲学和近现代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拓展和表现了这种共生的生态思想,在当今建筑领域树立了日本建筑的独特风格,在建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们中国的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也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辰 《建筑师》2012,(4):17-22
中国的当今建筑文化已经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但自近代以来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认知之路,至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误解。这一自我认知的"辛苦之路",还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以民间建造体系为代表的"土木/营造",这种被西方学术定义为"民居"或是"无名氏建筑",应该作为中国文化中对建筑的本质被认知。国际建筑理论在二战后的发展,得以突破西方古典主义的桎梏,走向"宏大的建筑观":这反映为对以非古典的民间建造体系、聚落、市政建筑等的重视,同时也对非西方文明中的建造体系加以尊重。国际建筑学界的这一理论性突破与社会学、哲学领域对"欧洲中心论"的突破是殊途同归的,甚至是更领先的。但遗憾的是,曾经对国际现代建筑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东方"土木/营造"之中所具有的"现代性",却未被中国建筑界充分认知。以中、日之间对本文化的"土木/营造"认知过程的比较研究,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台湾建筑的发展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台湾建筑发展变迁的有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台湾建筑在二战后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80年代起开始关注本土建筑,90年代以来,在外来文化冲击下,面临着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