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工业有益微生物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工业有益微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概况.工业有益微生物的育种技术已从常规的突变和筛选技术发展到诱变育种、杂交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和基因工程等.育种技术的不断成熟,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育种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核糖体工程的育种方法,通过逐级赋予小白链霉菌M-Z18链霉素抗性,以提高产生菌的ε-聚赖氨酸(ε-PL)合成能力。首先,通过筛选低浓度链霉素(1~5 MIC)抗性突变株,将M-Z18的ε-PL的摇瓶产量从1.6提高到2.43 g/L;随后,再次提升菌株的链霉素耐受性(5~10MIC),进一步增强菌株的ε-PL合成能力;最后,获得一株高产突变菌SS-19,其ε-PL产量和单位菌体合成能力分别为3.13 g/L和0.58 g/g,较出发菌M-Z18分别提高了95.63%和137.61%。研究表明,SS-19的中心碳代谢途径及ε-PL合成相关的关键酶活性有所增加,意味着ε-PL的合成代谢被明显加强。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RSM培养基中,SS-19比前期育种获得的高产菌株表现出更好的ε-PL合成能力。以上结果表明,通过逐步引入高浓度链霉素抗性的筛选方法可有效提升小白链霉菌的ε-PL产量。  相似文献   

3.
从抗生素入手 ,介绍了次生代谢产物菌种改良的策略和手段 ,从代谢工程角度讨论了在初级代谢产物育种中行之有效的设计育种“五字策略” ,以及在次生代谢产物生产菌种选育方面的应用前景 .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野生食用茵驯化育种、孢子分离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育种、代谢控制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定义、原理、育种步骤、优缺点以及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L-丝氨酸的微生物法制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丝氨酸作为胞内中心代谢产物,参与了胞内重要的C-1活性单元循环,其降解代谢的部分分支途径不能被直接敲除,与其他氨基酸相比,微生物法制备难度较大。以往采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均难以获得高产L-丝氨酸的菌株,目前的制备方式以微生物前体转化为主。近几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胞内代谢通量的实时分析和遗传改造技术不断增强,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从糖质原料合成L-丝氨酸的育种研究,并应用多种代谢工程策略改造菌株。该文从L-丝氨酸作为中心代谢产物的特征、微生物前体转化的制备技术以及从糖质原料合成丝氨酸的代谢工程改造3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微生物法制备L-丝氨酸的相关进展以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6.
代谢工程(Metabolic Engineering),亦称途径工程(Pathway Engineering),是一门利用分子生物学原理系统地分析细胞代谢网络,并通过DNA重组技术合理设计细胞代谢途径及遗传修饰,进而完成细胞特性改造的应用性学科。代谢工程综合了生物化学、化学工程、数学分析等多学科内容,是当前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之一。论述了代谢工程的发展过程、基本原理及特点以及该项技术在微生物育种的最新应用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L-缬氨酸的应用和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缬氨酸在医药、食品及饲料领域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国内大多数菌株的产酸水平不高,选育新的高产菌种显得尤为必要.本文综述了L-缬氨酸的应用方向以及根据L-缬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调节机制,利用代谢调控理论,重点阐述了L-缬氨酸生产菌的育种思路及目前国内外L-缬氨酸育种的最新进展,为缬氨酸发酵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系统研究生命体内所有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研究生物体系内源性的代谢物及其代谢水平差异,目前已经被运用到多个领域。茶作为世界性的饮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并成为仅次于纯水的第二大消费饮料。基于代谢组学的理论与技术手段,近年来在茶树代谢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广泛涉及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叶加工、成品茶精制等方面,有关乌龙茶品质与影响因素的代谢组学研究更是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章概括了近年来国内外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基于乌龙茶鲜叶原料、加工工艺及成品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乌龙茶加工工艺的改良和产品品质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也对代谢组学在未来茶树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出展望, 为其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烟碱的微生物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代谢烟碱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代谢烟碱的途径、分子生物学机理和酶学研究及微生物代谢烟碱应用研究的进展情况,揭示出微生物在降低烟草和环境中烟碱含量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季也蒙毕赤酵母和休哈塔假丝酵母代谢木糖生产乙醇能力,采用原生质体融合以及化学及物理诱变方法进行育种,得到五个乙醇产量较高的菌株XX2,X1,X4,X12和X13.说明原生质体融合和诱变育种是筛选高效菌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L-亮氨酸的初步研究及菌种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L-亮氨酸的结构、性质、用途和生产方法,讨论了L-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代谢调节机制;阐述了采用代谢控制手段如何选育L-亮氨酸高产菌的育种战略。  相似文献   

12.
发酵法生产L-异亮氨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L-异亮氨酸作为必需氨基酸之一,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和饲料等领域。发酵法是目前生产L-异亮氨酸最主要的方法。文中分别从L-异亮氨酸的生产方法、生物合成及其代谢调控、代谢调控育种、发酵工艺的控制、提取精制方法、国内外生产现状等6个方面,对发酵法生产L-异亮氨酸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L-异亮氨酸作为三大支链氨基酸之一,在食品、牲畜饲料和医药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微生物发酵法是目前生产L-异亮氨酸最主要的方法,选育优良的生产菌种和优化发酵控制工艺有助于提高L-异亮氨酸的产量。该文对L-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机制、L-异亮氨酸产生菌的选育现状以及发酵控制工艺进行了系统综述,为后续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异亮氨酸的生产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链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广谱抗生素,因其抗菌效果好、价格低廉,常被作为饲料添加剂、治疗剂、果蔬病害防治剂等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养蜂业、水产业及农业上。随着链霉素在农业、畜牧业中的大量使用,动植物体内的链霉素药物大量滞留和蓄积,并以食物链方式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许多国家对食品中链霉素残留高度重视,并相继制定颁发了链霉素残留限量标准。鉴于链霉素残留引起的诸多食品安全问题,建立食品中链霉素的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食品中链霉素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重点介绍了微生物法、免疫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等方法在链霉素检测中的应用,对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链霉素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几种药剂防治烟草青枯病的药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验证抗生素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采用纸碟法测定了14种药剂对青枯菌的抑菌活性,水培法测定了5种药剂的内吸防病能力,田间小区试验法测定了9种药剂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硫酸链霉素,98%金霉素和90%链·土霉素的200单位抑菌活性较强,抑菌圈直径均值16 mm;99%醋酸铜和99%硫酸铜的1000倍液较弱,均值为6.7 mm。98%金霉素和90%链·土霉素的200单位溶液里烟草根吸收预防叶片剪口侵染的青枯病效果分别达100%和97.2%,且有一定的田间防治效果,但9种药剂之间无显著差异。短时间内(10 d)链·铜复配II(硫酸链霉素200单位+53.8%氢氧化铜1000倍液),防效可达100%,随着时间的推移(30 d后),防效消失。但在增施有机质的基础上,配合施用Cu2+或Ca2+,可以提高链霉素的药效。  相似文献   

16.
多不饱和脂肪酸发酵的代谢调控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不饱和脂肪酸 (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PUFAs)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目前分离纯化主要来自海洋鱼油 ,但存在许多不利因素限制其生产及应用。研究表明微生物具有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本文综述了多不饱和脂肪酸产生菌的代谢控制育种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元分析和模糊模型 ,提出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链霉素发酵过程产物浓度的预报方法 .该方法采用主元分析压缩关联程度高且含有测量噪声的实际工业生产数据 ,筛选出影响产物浓度的主要过程变量 ,构造了模糊分段线性模型的产物浓度估计器 .与线性多元回归模型相比 ,模糊模型更适合作为间歇发酵过程的状态估计器 .  相似文献   

18.
L-乳酸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代谢控制发酵理论为依据,利用紫外线对NRRL-395进行诱变处理,然后用溴钾酚紫平板、高锰酸钾平板、高糖平板、高酸平板、纯乳酸平板、琥珀酸平板,筛选得到一株高产L-乳酸的正向突变菌株NAF-032,其平均产酸率为73.05g/L,对糖的转化率为6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