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是发展绿色混凝土,实现建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主流趋势,是推动建筑垃圾资源化进程的有效途径。结合我国资源紧缺及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分析了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通过查阅和研究大量文献,对国内外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动态与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对比,综述了再生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及变形性能,对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张波 《砖瓦》2013,(6):58-60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新建筑的建立和旧建筑的拆除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这些建筑垃圾特别是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将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是利国利民的好途径。综述了废弃混凝土在建材行业的主要利用途径及研究进展,包括用其生产再生水泥、再生混凝土以及再生墙体砖等方面的各种利用方式,为科学开发与综合利用废弃混凝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资源的不足和环境污染对经济的增长约束越来越大,废弃混凝土的再利用已经刻不容缓。作为建筑垃圾,废弃混凝土具有相对较好的可再生性。本文对国内外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的研究应用现状做了介绍,对再生骨料混凝土进行环境评价。  相似文献   

4.
新建筑的建设和旧建筑的拆除都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对这部分建筑垃圾特别是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将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对实现建筑、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文章介绍了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措施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建筑垃圾既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时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再生混凝土可以将废弃的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解决了因限制天然砂石开采导致的骨料短缺的问题。阐述了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化学强化和物理强化方法,对影响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夏阳 《门窗》2013,(6):33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开始进入飞速发展的阶段,由于城市规划和建筑物生命年限的制约,许多建筑需要拆迁,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其中废弃的混凝土材料占据了绝大比重,这些垃圾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本文主要针对再生骨料混凝土进行研究,首先,针对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情况进行论述;其次,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的途径和工序进行分析;最后,结合环境保护和建筑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再生混凝土及再生砌块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维 《绿色建筑》2012,(5):61-62
目前国内的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率还有待提高。利用建筑垃圾中的废弃混凝土制备再生混凝土以及再生混凝土砌块是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一个主要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十分符合绿色建筑中对节材的要求。在绿色建筑中使用再生混凝土和再生混凝土砌块,是一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且无增量成本的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四川建材》2016,(2):12-13
我国建筑业在近些年来发展蒸蒸日上,同时大量建筑垃圾及废料也随之产生,其中大部分为废弃混凝土,将大量废弃的混凝土进行回收再利用加工生产制得二次利用的混凝土粗骨料,从而制出再生混凝土。本文在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研究,总结了再生混凝土的发展成果,对再生粗骨料的基本物理性能及再生混凝土的物理力学特性、配合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以后再生混凝土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再生骨料混凝土多孔砖的研究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每年都要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据统计,我国的废弃混凝土排放量每年有1360万t,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年增长,仅河南省郑州市每年因旧建筑拆除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就达到数十万m^3。建筑垃圾的主要成分是废弃的混凝土块和碎砖块,处理和堆放这类建筑垃圾不仅要花费较多的资金,而且还严重影响环境,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废弃的混凝土块和废弃的碎砖生产再生混凝土多孔砖,不仅能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可以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是一种有可能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替代粘土砖的新型墙体材料。  相似文献   

10.
《四川建材》2017,(6):8-9
再生混凝土的出现,在解决建筑垃圾对环境污染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目前对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大多数都习惯采用单一来源废弃骨料配制的混凝土作为研究对象,然而工程中如需大量运用再生混凝土,其骨料来源却是多种多样的。本文通过对大量有关不同来源骨料再生混凝土性能的研究成果分析,展望不同来源骨料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唐浩  徐岩岩  李成一 《新建筑》2014,(6):98-101
在介绍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目的和分析废弃混凝土集料再生工艺缺陷的基础上,得出了混凝土集料再生的环境成本过高的结论,提出应放弃不恰当的废弃混凝土再生利用方式,并探讨了在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压力的前提下,通过工艺和生态的方式发挥废弃混凝土材料性能的途径,以及通过环境暂存和艺术化等直接通过工程营建利用废弃混凝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贾海云  黄勃  肖承龙 《砖瓦》2021,(1):47-48
加气混凝土生产线切割坯体产生大量废料,使用无动力干式废料回收技术,在切割小车上安装废料铲斗,完成切割废料回收。其不仅结构简单,方便实施,还可以避免污染,减少基础施工,具有诸多优势。  相似文献   

13.
付亮  郭进京  赵光鹏  郑忠成 《土工基础》2009,23(6):46-48,81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旧建筑物被拆除,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其中混凝土所占份额最大。处理废弃混凝土,不仅占用大量耕地,且会造成环境污染。现采用利用废弃混凝土固化土体的新方法,通过大量的试验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制砖、墙板,是邯郸市在河北省3年大变样的发展进程中的一项科技计划项目。详细介绍了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邯郸市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研究情况。深入探讨了由建筑垃圾制作的轻质混凝土浇筑保温墙体的施工流程及效果检验,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将建筑垃圾通过技术处理加工,直接用于施工现场建筑构件的施工制作,缩短了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周期,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发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探讨用废弃混凝土块再生骨料代替天然砂石骨料配制再生混凝土技术 ,并定义再生混凝土技术概念 ,阐述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基本物理力学性能和今后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不断发展规划,需要拆除大批旧建筑物,因此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建筑垃圾产量约为城市垃圾总量的30%,每年总产量达20亿吨。文中通过用废混凝土粉代替部分砂制取再生砂浆,研究了废混凝土粉取代率对砂浆性能的影响,包括稠度、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验结果表明,废混凝土粉可以作为掺量代替部分天然砂而不降低砂浆性能。  相似文献   

17.
作为建筑垃圾废物流的核心组分,废弃混凝土的资源利用呈现显著的外部性特征。定量分析废弃混凝土处理系统的环境影响,是废弃混凝土管理决策的关键。根据对西宁市废弃混凝土处理的调查,构建了三种情形的废弃混凝土处理系统;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系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并采用基于社会支付意愿原理确定的权重因子,用货币价值表示系统的环境影响分值。结果表明:传统情形下,废弃混凝土处理系统的环境影响最大;一般情形和理想情形下,提高系统中再生骨料利用的比重,有助于降低系统的环境影响;在一定运距内,废弃混凝土现场再生处理对系统环境影响的降低不如"再生中心"集中处理有效。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与混凝土技术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本文阐述了生态环境与混凝土技术之间的关系,提出生态水泥,再生骨料混凝土,绿化混凝土等概念。倡导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循环利用混凝土材料,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全面分析中国3D打印混凝土技术的研究现状,从“油墨”材料、施工工艺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对3D打印混凝土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从时间和逻辑2条线路分析了该技术的发展历程,介绍了主要的施工工艺及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上的应用案例,并分析了3D打印混凝土技术在生态“油墨”材料、仿生设计、大型打印设备开发及施工工艺、3D打印混凝土技术标准与验收规范等发展趋势。最后分析总结了目前中国3D打印混凝土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给出了部分研究思路。结果表明:3D打印材料是影响混凝土性能最根本的因素,混凝土须具有更好的流变性能,并能够在环境中快速凝固; 现有3D打印混凝土设备还不能够完全满足不同应用环境的特殊性要求,需要在机械设计和施工流程方面进行协调开发,促进面向建筑领域新型3D打印设备的精细化与自动化发展; 3D打印混凝土结构和普通混凝土结构形式不同,现有的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标准和国家规程并不适合3D打印混凝土技术,缺乏面向3D打印建筑的标准和验收规范;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需加强合作,以工程应用为导向指引3D打印混凝土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