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根据北山成矿带矿区矿山自然地理、地质背景、矿山开发影响等实际因素,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子系统和评价指标,确定评价因子及各指标权重,分别获得子系统权值和评价指标权值,并基于Arc GIS平台通过网格法对整个研究区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利用模糊数学法将研究区地质环境分为无影响区、一般影响区、较严重影响区和严重影响区4级,最后针对每个影响区进行环境评价及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1998—2009年《宁夏统计年鉴》等数据源,建立了生态适宜度指标体系,运用AHP法、专家咨询法和模糊数学对宁夏沿黄城市带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规划设计.结果表明,宁夏沿黄城市带生态适宜度为0.29~0.61.据此,运用GIS手段将宁夏沿黄城市带划分为生态协调区、生态引导区、生态控制区、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5个生态功能区,并进一步提出了不同功能区生态规划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3.
构建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基础设施4个方面共36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SPSS13.0统计软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宁夏沿黄城市带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得出聚类结果和ARCVIEW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宁夏沿黄城市带投资环境内部差异显著,银川市投资环境最好,综合得分为6.141,其他各市县与之相差较大;在地域空间上呈现3种不同类型.据此,提出了宁夏沿黄城市带不同类型区投资环境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可持续开发利用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综合考虑银川平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地下水系统边界性质、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与其相关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选取16个评价指标,构建银川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将银川平原地下水系统划分为12个地下水功能评价区;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对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进行评价,之后对银川平原地下水进行功能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银川平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性较强区、一般区、较弱区与弱区的面积分别为62.38,4 876.9,1 596.34,552.9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88%,68.8%,22.52%,7.8%;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形势较为严峻,为确保地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应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控制开采量,避免过度开采。  相似文献   

5.
以宁夏沿黄经济区为研究区域,以2012年为时间节点,通过构建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对各地区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及其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川市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数都为最高水平,而且2个子系统之间具有较为良好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石嘴山市和利通区的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处于濒临失调衰退水平;青铜峡市、平罗县、沙坡头区和中宁县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已经处于失调衰退状态,同时这几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质量综合评价值也处于低水平.最后,给出宁夏沿黄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协调发展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口的大量迁入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移民安置区出现人地关系紧张、土地利用冲突严重等问题,评价土地承载力及探索特色化乡村振兴路径已成为促进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选取宁夏典型生态移民安置区——闽宁镇为研究区,对其土地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并探索符合闽宁镇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路径。结果表明,闽宁镇人均土地承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林地、工矿用地、水域,且总土地承载力与人均土地承载力呈正比关系。基于此结果,闽宁镇在确定乡村振兴路径时应选择生态农业和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尽量控制工矿业的发展,以减少工矿用地的承载压力,发挥耕地、建筑用地和草地等地类土地承载力较大的优势,主要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特色旅游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闽宁镇在土地、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启动实施的时代背景下,为有效服务城市和乡村的协调发展,选取具有城乡二元混合特征的城郊融合类乡村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对其振兴潜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前人研究,结合西部省区发展实际及国家战略部署,从社会吸引力、经济生命力、生态承载力、空间承载力、地质环境稳定度、国家战略关联度等6个维度系统构建了西部省区城郊融合类乡村振兴潜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22个一级指标和107个二级指标,尝试建立了西部省区城郊融合类乡村振兴潜力综合评价模型; 并以陕西省镇安县永乐街办中合村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对宁夏沿黄经济区内各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进行测算,找出经济区内各个城市之间的要素流动情况,发现各城市的辐射力较小,要素流动不频繁,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是宁夏沿黄经济区内城市流中最多的行业.根据城市流强度大小对城市进行等级划分,确定了银川市的中心地位,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平罗县为第二层次,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青铜峡市、中宁县为第三层次.最后,根据相关情况提出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建设产业集聚区、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安庆市规划区空间管制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用地开发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选择地质灾害、农田保护、水资源安全、生物保护4类要素作为生态保护的"源",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获得安庆市规划区不安全区、较不安全区、临界安全区及安全区4个级别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城市空间发展动力因子,进行可建设用地经济敏感性评价,最终确定安庆市规划区禁止建设区、严格限建区、限制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和优先建设区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基于分区结果叠加城镇已建区,对研究区禁建边界、挖潜边界、扩展边界、整理边界及限制边界等进行界定并提出相应管控策略,从而为安庆市建设用地合理布局与区别化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南宁市区域地质、岩土性状、地质灾害等研究成果并结合南宁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影响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从地质结构、地形地貌、岩土体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等5方面为准则层建立分析模型;在确定各指标因素权重的基础之上,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地下开发拟建区的地质环境适宜程度.南宁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适宜性可划分为4个等级: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及不适宜,分别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0%、30%、40%和10%.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光雾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将敏感度概念引入地质遗迹的评价中。在分 析该区地质环境的基础上,总结了主要影响因素;选取气候、区域地质条件、地质灾害、土地背景质量、地质环境 破坏速率等7个评价要素和相应的20个评价因子,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采用权重加权平均法,对 区内地质环境质量进行分区评价,为研究区地质环境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西北的生态脆弱区具有水资源短缺、土壤瘠薄、植被稀疏、风沙活动强烈、土地荒漠化严重的特点,位于生态脆弱区的移民区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三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和DEM坡度数据获取基础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并且综合考虑研究区的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了红寺堡区土地承载力的评价体系,最后运用多因素加权求和法,对红寺堡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红寺堡区土地承载力总体不断上升,能够承载红寺堡区持续增加的人口和经济,但是也存在一些社会和生态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基于城镇发展和城镇环境质量两个维度构建辽宁省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辽宁省城镇化质量及空间分布规律、空间演变趋势及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9年辽宁省总体城镇化质量指数呈现上升态势,由2.74提高到4.74,经济城镇化子系统质量上升最大,社会城镇化和环境治理子系统质量上升趋势明显,环境状态和环境压力子系统质量相对平稳.2)各市城镇化质量指数在0.087~0.740之间,空间分布上主要呈现沈阳为“大核心”,大连为“小核心”的区域聚集发展格局.3)研究区城镇化质量标准差椭圆重心位于辽阳市,2005—2019年偏转轨迹是“东南—西北—西南”,且标准差椭圆重心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逐年增加.4)影响辽宁省城镇化质量的子系统主要有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环境治理因素;具体到指标层上,影响综合城镇化质量的主要有建成区面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生活垃圾清运量和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且指标影响力在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14.
以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建立适合宁夏县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借助SPSS13.0软件,计算出宁夏19个县(区)在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因子上的得分.在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支持下,生成宁夏环境、经济水平和社会水平空间差异图.结果表明,宁夏县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北部好,南部差,并依此对宁夏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构建数字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学领域的应用现状,探讨构建数字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平台的必要性,提出了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工具,建立城市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的方法,分析了城市地质环境协调性评价指标以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展望了数字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平台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城市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与压力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与压力定量评价,分别选取地质地貌、盖层性质、水文地质、构造界面4个因素作为承载力准则层,选择土地压力、煤炭压力、水压力3个因素作为压力准则层,遴选准则层所涵盖的关键因素作为指标层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标准量化以及升半梯形分布函数进行指标层赋值,选用特征根法,经归一化处理计算指标层各权重值。运用承载指数与压力指数对目标层逐层进行加权计算出评价分值。以云驾岭矿为例,应用已建立的评价体系对矿山地质环境承载力与压力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其承载力为较高承载,压力为中压,矿山地质环境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为进一步提高宁夏区域城镇化水平,选取宁夏19个县(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地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特征,运用线性加权和法对2008年宁夏区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宁夏城镇化发展区域差异因素.结果表明,人口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所表征的宁夏城镇化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宁夏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特征明显,由北部向中部、向南部呈梯度下降的区域格局;影响各区域城镇化水平分异的主要因素不同,但区域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是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运用能值理论的方法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12个县(市)的净能值产出率(EYR)、能值投入率(EIR)、环境负荷率(ELR)、基于能值分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ESI)以及人口承载力等指标;同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构建数字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平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在地学领域的应用现状,探讨构建数字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平台的必要性,提出了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工具,建立城市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的方法,分析了城市地质环境协调性评价指标以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展望了数字城市地质环境管理平台的应用前景,以期为城市发展提供地质环境信息和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调研问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建设》,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个地市的6个县(市、区)9个乡(镇)76个自然村2000个样本的调研,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