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无功功率平衡 欲维持电力系统电压的稳定性,应使电力系统中的无功功率保持平衡,即系统中的无功电源可发出的无功功率应大干或等于负荷所需的无功功率和网络中的无功损耗.系统中无功功率的平衡关系式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茂 《贵州电力技术》2009,12(12):71-72
无功补偿,就其概念而言早为人所知,它就是借助于无功补偿设备提供必要的无功功率,无功功率是维持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最主要的一个因素。从电力网无功功率消耗的基本状况可以看出,各级网络和输配电设备都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无功功率,尤以低压配电网所占比重最大。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无功功率的传输损耗,提高输配电设备的效率,无功补偿设备的配置,应按照“分级补偿,就地平衡”的原则,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电力系统中最基本的无功功率电源同步发电机与占比最大的无功功率负荷异步电动机的无功-电压特性基础上,通过对比二者的无功功率平衡,得出电力系统每个节点都将运行在无功电源的无功-电压特性和无功负荷的无功-电压特性的交点上,以确定该节点的运行电压,并分别给出系统小干扰和大干扰情况下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无功定价研究是电力市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了考虑暂态电压安全下的无功定价方法,将暂态电压安全作为约束条件去修正最优潮流,用来反映用户消耗无功功率对系统暂态电压安全性的影向.通过算例分析了考虑系统暂态电压安全对无功定价的影响,表明考虑了暂态电压安全的无功定价能反映用户消耗无功功率对系统暂态电压安全性的影响,从而全面反映了系统的运行情况,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益的信息,有利于系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5.
电力系统无功电源是电力系统运行及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计划用电的工作内容之一。无功功率不足会引起系统或地区电压下降;无功补偿过剩,又会引起过电压而影响系统和用户用电设备的安全运行,并增加电能损耗。要维持整个电力系统各点的电压质量和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应做到各处无功功率最佳平衡,因此要摸清无功负荷分布情况是必要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现根据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对有关问题谈一些认识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压直流换流站无功消耗及站内补偿装置配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换流站无功补偿、无功平衡对交直流系统正常运行有重要影响,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论述了换流站站内的无功功率平衡,分析了换流站无功功率消耗的计算方法,讨论了交直流系统的运行参数和运行工况对换流站无功消耗的影响,介绍了交流系统强度及其无功支持能力对高压直流输电无功平衡的作用,结合交流系统无功补偿能力,根据系统强度分析了换流站无功补偿应合理选择的无功补偿装置,并讨论了各种无功补偿装置的类型及其优缺点,最后,总结了无功补偿容量和无功分组的确定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无功定价研究是电力市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了考虑暂态电压安全下的无功定价方法,将暂态电压安全作为约束条件去修正最优潮流,用来反映用户消耗无功功率对系统暂态电压安全性的影响。通过算例分析了考虑系统暂态电压安全对无功定价的影响,表明考虑了暂态电压安全的无功定价能反映用户消耗无功功率对系统暂态电压安全性的影响,从而全面反映了系统的运行情况,为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益的信息,有利于系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8.
徐少强 《供用电》1995,(1):37-39
在电力系统中,发电机在发出有功功率的同时,也发出无功功率。但用户所需的无功负荷全部由发电机供给是不够的,且电网传输元件中的无功损耗是很大的。此外,无功功率的远距离输送也是很不经济的,在电网中约有35%的无功功率是消耗在传输元件上的。因此,为满足电网和用户对无功功率的需求,降低线损,提高电压质量,必须对无功功率进行集中或分散补偿。但对无功功率的补偿和运行,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大容量机组的增加,输电线越来越长,电压等级越来越高;城市配电线路电缆化;负荷高峰时投入的电容器低谷时不切下,使电力系统中容性负荷不断增加.在负荷低谷时就会引起无功过剩,电网电压升高,甚至超过允许值.这将影响用户电气设备的寿命、供电质量和电力系统的经济性.以前所采用的并联电抗器或装设调相机来吸收剩余无功的方法使得设备投资增加.如果用发电机进相运行来吸收无功功率,既可降低系统电压,又不增加附属设备、额外消耗能量,是降压节能、提高电力系统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也是目前重点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陈尚发 《电力建设》2008,29(4):89-91
电力系统无功功率就地平衡, 是减少无功输送过程中产生损耗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目前我国电网中无功功率补偿的布局不够合理, 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功就地平衡, 造成巨大损失。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除了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之外, 还可采取新的电价形成机制, 例如视在功率电价体制, 以调动用户安装和管理好无功功率补偿装置的积极性, 提高终端用户的功率因数。这有利于减少全系统损耗和提高系统电压质量。  相似文献   

11.
维持电力系统的电压在允许的范围内变动,对保障电力负荷的正常运行和系统自身的安全至关重要,而电压水平则是与无功功率的平衡密切相关,控制无功补偿的电容器投切,可以改变无功功率分布,改善功率因素,减少网损和电压损耗,分析了以工控机为载体的电压和无功自动调节装置.  相似文献   

12.
研究冲击性变流负荷无功功率特性,对其无功补偿装置及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冲击性四象限变流负荷的结构特点和运行模式,采用交直流系统有功平衡原理推导了位移因数及无功功率解析式,构建了无功影响因素的三维曲面模型,深入分析了各种运行模式下无功特性,重点总结了运行模式、直流电流及触发角对无功功率的影响规律。通过实验对无功特性理论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EAST装置变流系统实际无功特性与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张利国 《广东电力》2005,18(8):16-19
电力系统的负荷需要消耗大量的无功功率,而无功功率平衡要满足众多的结点电压,就需要分级分层就地平衡。地区电网的电压无功控制,主要是控制其管辖范围内的各级变电站,使电网的电压合格,并实现无功的就地平衡,降低网损。为此,通过分析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的主要设备:有载调压变压器、并联电容器以及并联电抗器,说明变电站电压无功控制的原则、要求、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电力系统配电网无功补偿的原理及四种补偿方式,提出了配电网无功电压实时控制策略,最后阐述了对配电网进行无功补偿的益处,说明系统的无功补偿可实现无功功率的就地平衡,从而改善电压质量、减少电网损耗,并且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经济性。  相似文献   

15.
肖健  田铭兴 《电力学报》2010,25(3):185-188
电力系统无功补偿与无功功率平衡是保证电网的电能质量的基本条件,有效地控制和合理地无功补偿,不仅能保证电压质量,而且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降低电能损耗,充分发挥经济效益。通过对配电系统的无功补偿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电力市场的条件下,各种无功补偿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电网的无功平衡是保证电压稳定的基本条件,由于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的发、供、用呈现分散性,同时为避免远距离传输无功功率,无功必须在分层、分区、分散合理平衡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才能实现各节点电压保持在一个安全水平上,同时保证电网高效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基于潮流追踪和凝聚算法的电力系统无功控制分区方法.该方法通过无功潮流追踪,确定无功源节点对各个节点无功输入的贡献比例,以此量化系统节点之间的无功耦合程度.在此基础上,定义了节点之间的距离,进而采用凝聚算法对系统所有节点进行聚合,并确定最优分区数目.IEEE 39节点和IEEE 118节点系统的分析计算验证了所述方法的有效性.所得无功控制分区能使分区内部的无功功率基本平衡,且能随系统运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提分区方法计算便捷,在实际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在交流电力系统优化设计和运行中无功功率是重要内容之一,决定着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经济性。近年来,我国电力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对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研究尤为重要。对动态无功补偿技术进行总结,论述了配电网中基于DSP的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的设计内容。  相似文献   

19.
肖健  田铭兴 《电气时代》2012,(5):56-58,60
电力系统无功补偿与无功功率平衡是保证电网的电能质量的基本条件,有效的控制和合理的无功补偿,不仅能保证电压质量,而且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降低电能损耗,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对配电系统的无功补偿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基于电力市场的条件下,比较各种无功补偿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20.
电力系统同一测点的无功功率测量,常由独立的一套以上的测量系统完成.这些测量系统测量原理基本分为真无功测量和跨相90°无功测量,前者的测量误差不受三相电路平衡条件影响,后者在三相电路不平衡时会产生附加误差,造成电力系统同一测点不同测量原理的测量系统无功功率测量值之间差值超出正常范围.本文用对称分量法对两元件跨相90°无功功率变送器的附加误差进行分析,解释电力系统同一测点不同测量原理的测量系统无功功率测量值之间差值超出正常范围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