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勘探实践表明,古老地台活动边缘的推覆体前缘逆冲带不但是最大的沉积区,而且是最大的油气聚集区。在古老地台边缘带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被改造的碰撞型被动边缘,全球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均分布在这里,42%的油气田发现于碰撞地台一褶皱盆地区。岩石圈板块边缘带在地球动力学营力的作用下,不但为沉积岩中所含的有机质向烃类的演化提供了热能,而且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使岩石产生密集的裂缝形成次生储集层。控制着板块活动的大断裂是油气运移的通道,在断裂交汇处,巨大的压力降使流体的流动性提高,岩石圈板块的碰撞带,一方面促进了有机质的演化,另一方面使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分配,从而最终导致次生大油气田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结构构造与油气田分布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张功咸 《石油学报》1999,20(1):13-18
准噶尔盆地是晚古生代以来多期形成的复合叠加前陆盆地。原型盆地的成盆期包括:晚石炭—二叠纪碰撞造山期的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早、中侏罗世与北天山、西准噶尔山、阿尔泰山、博格达山复活有关的前陆盆地,这两个阶段有多个沉积—沉降中心;与北天山均衡活动有关的晚侏罗世—白垩纪—早第三纪前陆盆地;晚第三纪—第四纪与北天山强烈复活有关的前陆盆地。每个坳陷由褶皱—冲断带、陡坡带、沉降中心、缓坡带和前隆组成。三个隆起为叠加的前隆。部分前隆因后期改造已不明显。克拉玛依坳陷是最有利的生油气坳陷,北天山山前侏罗纪前陆坳陷次之,潜力巨大。克拉美丽山前石炭—二叠纪坳陷、博格达山前二叠纪坳陷后期改造强烈,对油气破坏较大。北天山山前三叠纪坳陷也有一定的生烃条件。乌伦古坳陷后期沉降较小,成熟度较低,难于形成中型以上规模的油气田。  相似文献   

3.
许多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都含有重要油气藏,其中包括裂谷盆地(例如苏伊士湾)、上下叠覆的裂谷一坳陷盆地(例如西西伯利亚和北海)、被动陆缘盆地(例如墨西哥湾和西非海域)、上下叠覆的被动陆缘一前陆盆地(例如东委内瑞拉和艾伯塔)、拉分盆地(例如苏门答腊)以及弧前盆地(例如萨克拉门托)。这些不同类型盆地的部分范围在其演化史的某一阶段都可能经受挤压或扭压构造作用,因此有可能形成一条冲断带。这种构造作用可以与盆地的持续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碳酸盐岩油气田分布规律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勘探实践表明,碳酸盐岩油气田主要是沿断裂带、不整合面、生物礁发育带、裂缝带及有效烃源岩分布的。我国多旋回海相盆地碳酸盐岩一般经历了我期嘏藏过程。勘探难度很大,但近年来在鄂尔多斯、塔里木以及四川等盆地不断获得新的突破,我国碳酸盐岩在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勘探必须遵循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分布规律、加强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展碳酸盐碉油气勘探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炳泉  张景廉 《勘探家》1999,4(1):12-17
本文讨论了制约大中型油气田控制的一级控制因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忙为带及太平洋型块体;并以渤海湾盆地、南方海相油气区为例讨论了上述关系;从Pb,Sr,Nd同位素证据论述了深源作用对油气生成的影响,根据上述观点,本文认为中蒙古地体边界将是中国大陆未来极有油气远景的地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制约大中型油气田分布的一级控制因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及太平洋型块体;并以渤海湾盆地(特别是辽河油田)、南方海相油气区为例讨论了上述关系;从Pb,Sr,Nd同位素证据论述了深源作用对油气生成的影响。根据上述观点,本文认为中蒙古地体边界将是中国大陆未来极有油气远景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全球大油气田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通过对全球1021个大油气田的逐个解剖和统计分析,对大油气田的发现年代、油气属性及地理位置、储层地质时代、岩性、埋深、圈闭类型、储量规模、盆地类型等参数进行分析,探讨大油气田分布的主要特征,并应用含油气域的概念,阐述大油气田在全球8个含油气域中的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全球大油田609个,主要分布于中东地区,全球大气田412个,主要分布于东欧、中亚及俄罗斯地区,大油田和大气田最富集的地区为亚洲和大洋洲及中东地区,其次为欧洲地区;全球大油气田发现高峰在1960—1990年,近20年来也陆续有重要的大油气田被发现;大油气田主要富集于中生界,其次为新生界;大油气田的储集岩性主要为砂岩,其次是碳酸盐岩,但在碳酸盐岩储层中油气储量丰度更大;大油气田主要集中在3km埋深以内;圈闭类型主要是构造圈闭。对最终可采储量分析得出,中东地区油气资源储量巨大,同时发现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重油带的油气资源也极其丰富。大油气田所在的盆地类型主要是Bally分类模式下的Ⅱ类和Ⅰ类盆地,Klemme分类模式下的Ⅱ类盆地,Mann分类模式下的Ⅱ类和Ⅰ类盆地。在8个含油气域中,特提斯含油气域油气资源最为富集。根据大油气田的分布特征,在未来的大油气田勘探中应加强对北极含油气域、重油带、深水区及岩性圈闭的勘探,在这些领域将可能会有重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新疆油气勘探开发已有50多年历史,特别是近10年取得了重大进展,运用新理论和成果进一步研究总结了区内主要含油气盆地两类基底性质,不同原型盆地的沉积特征,盆地演化阶段及构造特征,油气资源及含油气系统,以及油气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等。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也是我国陆上油气勘探最早的盆地,该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中,95%是地层,岩性等隐蔽型油气藏的储量,根据长期勘探实践总结出该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为:91)生烃凹陷控制大油气田的分布;(2)沉积间断形成的两个假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3)古湖岸线附近的大型三角洲前缘带是三叠系油气田分布区;(4)古河道(古水系)两侧斜坡带是寻找侏罗系油气藏的有利场所;(5)古中央隆起带是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古鼻隆与渗透性砂岩叠合区是大气田富集区,该盆地今后油气勘探要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高分辨率地震的作用,大力发展水平井,斜井,丛式井,强化酸化,压裂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要分小层编制三叠纪,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图,研究古湖岸线,古河道的变迁,掌握油气田分布规律,以提高勘探效益。  相似文献   

10.
11.
济阳坳陷油气藏众多,可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四大类。本区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典型的沉积盆地,构造复杂性和沉积多样性都影响着油气成藏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正确认识济阳坳陷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对未来勘探,可持续开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盆地,也是我国陆上油气勘探最早的盆地.该盆地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中,95%是地层、岩性等隐蔽型油气藏的储量.根据长期勘探实践总结出该盆地大油气田形成的主要地质规律为:(1)生烃凹陷控制大油气田的分布;(2)沉积间断形成的两个假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3)古湖岸线附近的大型三角洲前缘带是三叠系油气田分布区;(4)古河道(古水系)两侧斜坡带是寻找侏罗系油气藏的有利场所;(5)古中央隆起带是古生界大气田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古鼻隆与渗透性砂岩叠合区是大气田富集区.该盆地今后油气勘探要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充分发挥高分辨率地震的作用,大力发展水平井、斜井、丛式井,强化酸化、压裂等高新技术的应用,要分小层编制三叠纪、侏罗纪岩相古地理图,研究古湖岸线、古河道的变迁,掌握油气田分布规律,以提高勘探效益.  相似文献   

13.
14.
欧亚大陆大中型油气田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最新同位素证据,中东—中亚地区应是古亚洲构造域部分而不是传统所称的特提斯构造域,世界油气田、中国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构造域,而不是特提斯构造域;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分布还与太平洋型微陆块、Pb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有关。古亚洲构造域、太平洋型微陆块、Pb同位素地球化学急变带三者的耦合是大型、超大型油气田的定位制约。中国准噶尔陆块(准噶尔盆地、吐哈盆地)、东北佳木斯陆块(松辽盆地)已发现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其深部还有十分良好的勘探前景;而内蒙古的中蒙古块体,尽管仅有二连、陆家堡、海拉尔等中小油田,(在蒙古国有东方油田),但其勘探前景良好;中国未来的大型、超大型油气田将在这里发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依奇克里克油气田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气源对比的研究与分析,说明该油气田的油气确系来自上三叠统一中、下侏罗统的煤系,属煤成油气;介绍了该煤系地层形成油气的潜力,指出库车坳陷煤成油气的勘探远景。  相似文献   

16.
乌拉尔前陆盆地带包括蒂曼—伯朝拉盆地和伏尔加—乌拉尔盆地。该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共发现大油气田28个,为俄罗斯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应用含油气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对乌拉尔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和石油地质特征的分析,并对典型油气田进行剖析,探讨了主要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认为,在晚泥盆世弗拉斯期-法门期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快速沉降时发育良好的多马尼克组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岩、泥灰岩,为整个盆地带最主要的烃源岩;储集层主要为泥盆—二叠系浅水陆架相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受海西期乌拉尔造山运动的影响,盆地不断抬升,二叠系空谷阶发育良好的区域性膏岩盖层;该盆地带主要发育构造圈闭,其次为构造-地层复合圈闭;受盆地差异沉降的影响,不同地区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不同,最早的油气生成期为早石炭世;油气主要沿断裂和不整合面运移;油气主要分布在古隆起及其周围斜坡带。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处于勘探中期,但蒂曼—伯朝拉盆地的海域部分,伏尔加—乌拉尔盆地的中部、北部和南部勘探程度较低,具有很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7.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扎格罗斯前陆盆地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开展该盆地大油气田的研究将丰富前陆盆地石油地质学理论,也可为前陆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以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已发现的60个大油气田数据为基础,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对大油气田逐个进行解剖,探讨了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别规律。研究表明,扎格罗斯前陆盆地大油气田的油气源主要为下志留统Gahkum组、下白垩统Garau组和中白垩统Kazhdumi组及古新统—始新统Pabdeh组,主要储集于渐新统—下中新统Asmari组石灰岩、中白垩统阿尔布阶—土伦阶Bangestan群石灰岩、三叠系Dashtak组和Kangan组石灰岩及二叠系Dalan组石灰岩中,受中新统Gachsaran组蒸发岩系及上白垩统Gurpi组泥岩等封盖,在褶皱背斜圈闭中聚集成藏。大油气田主要集中在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三国,在1960—1979年间有较大发现,主要富集于中生界和新生界,以碳酸盐岩储层为主,多数埋深小于3km,储量小于1×1010bbl。影响大油气田分布的控制因素包括: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及其成盆前的演化历史,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热演化和展布,储层有利的储集条件,优质的区域和直接盖层,以及新近纪的造山运动和褶皱作用形成的有利油气聚集的褶皱背斜圈闭和有利油气垂向运移的裂缝通道。这些因素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区域和聚集层位。  相似文献   

18.
青东凹陷是济阳坳陷勘探程度较低地区,同时也是近期勘探重点和热点地区。综合地质、地震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该区油藏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了咸化低熟、咸化成熟、正常成熟3类原油。咸化低熟、咸化成熟原油都来自于沙四段烃源岩,正常成熟原油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该区具有馆陶末期和明化镇期—第四纪2期成藏的特点,晚期充注范围较大,为主要成藏期。青东凹陷发育了构造、地层、岩性和复合类4种油藏类型。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沙四上亚段;平面上,青东凹陷共发育东北部走滑断裂构造带、西北部斜坡构造带、中央地垒构造带和青东—青南过渡构造带4个油气富集区带。西北部斜坡构造带可作为近期海上现实的重点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9.
贝尔凹陷的形成机制及其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贝尔凹陷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地壳隆起、基底断陷、盆地拗陷和拗陷萎缩等四个阶段。平面上贝尔凹陷局部构造沿凹陷轴向(北东向)分布在大断层周围或古凸起附近,局部构造的形成主要受断层活动控制和基底古凸起的影响。贝尔凹陷具有很好的油气勘探前景,油气主要分布在局部构造的南屯组和大磨损河组上段地层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主要发育有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中东部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及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这3大类型盆地控制了全国油气资源的85%左右,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这些盆地中。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总结了这3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以期对当前和今后我国油气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