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金伟 《特种油气藏》2015,22(3):22-26,151-152
巴西近年来在桑托斯盆地盐下相继发现了 Parati、Libra、Tupi 等一批大型油气田,已成为当今世界深海勘探的热点地区。 利用中石化合作区块获得的最新资料,对桑托斯盆地盐下大型油气田形成的油气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运用油气成藏理论,对典型大油气田进行解剖,研究了桑托斯盆地盐下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提出了盐下大型油气田成藏五要素,建立了盐下油气成藏模式,指出盆地东部盐下古隆起带是下一步寻找大型油气田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2.
这本图集由甘克文、李国玉、张亮成等合编,1982年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编者收集了全世界100多个含油气盆地有关油气工业发展史、区域构造、油气田地质及油气田分布规律等方面的大量资料。编制了69幅含油气盆地分布图,在有些图幅内还插入了大比例尺的主要油气区及油气田分布图,编制了世界含油气盆地和以全球板块构造为背景的主要含油气盆地分布图。每一幅图后边都从自然地理、油气工业发展简史。区域构造及含油气情况几个方面编写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3.
萨拉瓦提盆地位于东印度尼西亚鸟头岛地区,为印度尼西亚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综合研究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结合盆地地震、测井资料及盆地油气田等数据,对萨拉瓦提盆地石油地质特征、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萨拉瓦提盆地大致经历了早期裂谷、中期挤压沉降和晚期挤压褶皱、局部逆冲几个演化阶段;萨拉瓦提盆地主要烃源岩为中新统Klasafet组的海相页岩,主要储层为中新统Kais组碳酸盐岩礁体;Kais组沉积经历3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沉积的台地碳酸盐岩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萨拉瓦提盆地发育3个有利的油气富集带;油气差异聚集控制盆地油气田的分布,平面上具有"内气外油"的特征;盆地发育的向西北生烃凹陷倾没的近NW—SE向构造鼻是控制盆地成藏的关键因素,盆地未来主要勘探方向为位于构造鼻上的KOI地区。  相似文献   

4.
任意含油气盆地内,油气田的规模分布可以利用截断的Pareto分布来进行描述.文中提出了求取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可能存在的油气田的个数及其总资源量计算方法的思路;另外,还对如何应用数学模型来模拟含油气盆地内的资源结构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50多年来,许多研究者都在研究控制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盆地油气分布的构造因素。М.Я.鲁德凯维奇、Ф.Г.古拉里、А.Э.库特罗维奇等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他们认为,油田分布在新构造运动沉降区或很弱隆起区,而气田分布在较微弱的隆起带;大型油气田分布与组成1级隆起的构造圈闭有关。长期稳定沉降的大型盆地和坳陷是生油气带;原油聚集带分布在含油气盆地中部和较低部位,天然气聚集带分布在盆地边缘。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省共有巨型和大型油气田249个,其油气储量占了含油气省总储量的90%以上。将西西伯利亚含油气省划分为3个区域性大地构造单元:外带、亚马尔半岛-喀拉区域沉降带和鄂毕区域阶地。后两个构造单元组成了台向斜的内带。在这些构造单元中分布着大型和巨型油气田。详细研究了这3个大地构造单元的巨型和大型油气田及其储量。  相似文献   

6.
源热共控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功成 《石油学报》2012,33(5):723-738
源热共控油气形成,潜在烃源岩是油气形成的内因,热是油气形成的外因,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二者相互耦合作用控制了含油气区内油气的生成与否、生烃规模、相态(石油或天然气)类型与区域分布模式。潜在烃源岩控制因素包括烃源岩类型、丰度和规模。热场类型分“热”、“温”和“冷”场3类,热演化有增温型、减温型和多幕型。对潜在的生烃凹陷来说,源热之间存在源足热足、源足热欠、源欠热足和源欠热欠4种耦合关系。源足热足型凹陷能形成生烃凹陷,包括富生烃凹陷或含油气凹陷;源足热欠型凹陷、源欠热足型凹陷在源热互补条件下也能形成生烃凹陷或富生烃凹陷;源欠热欠型凹陷不能生烃。源热共控油气区油田、气田和油气田在空间上的有序分布,在纵向上有下气上油型及下油上气型,在平面上有内带外带型、内环外环型及分区型等。源热共控含油气盆地油气储量规模,主控因素在于其源足热足型凹陷发育。将中国含油气盆地分成特富含油气盆地、富含油气盆地、中等含油气盆地、小型含油气盆地和贫含油气盆地。  相似文献   

7.
依据南里海盆地中15 个大油气田的资料,应用研究含油气系统的思路与方法,对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进行剖析,探讨了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特征。研究认为,南里海盆地主要发育麦考普组-红层组含油气系统,盆地北缘的大型走滑挤压构造带的油气地质条件最为优越,目前已发现的大油气田集中分布在该构造带上。里海东西两侧岸线附近的褶皱带也具备良好的生储盖条件,有望成为盆地今后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麦考普组-红层组含油气系统比较年轻,油气的生、运、聚活动仍然活跃,因此,即使是目前勘探程度较高的北缘构造带,仍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高邮凹陷油气成藏体系划分及资源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复杂断块油藏特征,以油气成藏体系作为资源评价和分布规律研究的地质单元,将高邮凹陷上含油气系统划分为7个油气成藏体系,下含油气系统划分为9个油气成藏体系;运用生烃潜力法计算各成藏体系资源量,评价其资源潜力。指出北斜坡的沙埝-花庄-瓦庄东地区、联盟庄-马家嘴-黄珏、周庄-陈堡、竹墩-徐家庄地区,是勘探挖潜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以新生代为主要成盆期的大型板内裂谷盆地,断裂和裂陷活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主导方式,对含油气系统形成及其特征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数量众多、走向不同断裂的活动,形成多断块多断陷和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奠定了多含油气系统发育的基础。断裂幕式活动,引起沉积空间和湖盆范围周期性扩张与收缩,控制了生储益及其组合特征。裂陷中心从盆地外带向盆地中心迁移,使得盆地不同部分凹陷发育史不同,形成三种类型凹陷。不同类型凹陷的含油气系统特征明显不同,其主要生储盖组合时代、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用过程、圈闭形成史和油气分布特点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为大型压扭性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运用含油气沉积盆地流体历史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从动态和演化的角度,综合研究准噶尔盆地地层流体化学场、压力场、流体动力场的形成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分布的影响,深入揭示盆地流体动力学过程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油、气、水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并预测有利油气勘探区。结果表明,盆地西北缘的边缘地带是大气水下渗淡化区,通常遭受大气水下渗淋滤破坏,油气保存条件较差;玛湖凹陷、盆1井西凹陷内部为泥岩压实排水淡化区,油气可能在局部岩性、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油藏规模相对较小;西北缘断阶带、陆梁隆起区、莫索湾-莫北凸起、达巴松凸起和车拐地区等为越流、越流-蒸发泄水区,油气大量聚集,是大型油气田形成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1.
断陷盆地斜坡带油气勘探——以东营凹陷为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是典型的箕状断陷缓坡带,30多年的勘探实践已发现了10个油气田。通过分析其构造背景、沉积体系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指出斜坡带上大型继承性正向构造和高水位体系域与油气藏分布有成生关系,继而总结了该类斜坡带油气藏类型及原油性质由边缘向洼陷中心的变化规律。东营凹陷斜坡带的勘探启示,对断陷盆地斜坡带油气的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模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广  杨勉 《石油实验地质》2001,23(4):408-411
在我国断陷盆地类型及其内二级构造发育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油气藏类型及其与油气成藏条件的时空匹配关系的总结,提出了我国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的4种主要模式,并对其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通过不同断陷盆地内二级构造发育的分析,阐述了在不同断陷盆地中不同二级构造带内6种油气成藏模式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以新生代为主要成盆期的大型板内裂谷盆地,断裂和裂陷活动是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主导方式,对含油气系统形成及其油气成藏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数量众多、走向不同的断裂活动,形成了多断块、多断陷和凹凸相间的构造格局,奠定了多含油气系统发育的基础。古近纪时期断裂幕式活动引起可容纳空间和湖盆范围周期性扩张与收缩,形成了多套层序和生储盖组合,控制了纵向上多套含油气层系的形成。裂陷中心从盆地外带向盆地中心迁移,使得盆地各凹陷发育史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凹陷;各类凹陷的主要生储盖组合、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用过程、圈闭形成史不同,进而导致其油气分布特点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北极含油气域大油气田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极含油气域包括了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具有非常丰富油气资源。根据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结合区内地层特征、盆地分布及其发育特征,研究区内油气地质条件,通过剖析研究区大油气田的成藏要素和作用,并结合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探讨大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构造演化控制了北极含油气域的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其中巨型裂谷的发育、联合古陆的形成与裂解以及北大西洋的形成使北极含油气域具备了优越的油气地质条件。因此,中生界是区内含油气盆地烃源岩、储层和盖层发育的主要层位,其次是新生界。区内主要以大气田为主,大油气田的圈闭类型以构造圈闭为主,油气生成大多开始于侏罗纪,运移高峰则大多发生在白垩纪以后。在大油气田数量和可采储量上,区内白垩系是大油气田分布最多的地层,其次为侏罗系。研究区勘探程度很低,仍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待开发或未开发,但由于不确定性因素多,区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风险大,因此对大油气田的分布规律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凹陷压力场特征及与油气富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有录  王鑫  于倩倩  王永诗  刘华  景琛 《石油学报》2016,37(11):1361-1369
含油气盆地不同类型凹陷地层压力场具有明显差异,压力场与油气富集关系密切。以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凹陷实测地层压力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含油气凹陷压力场类型及分布特征,以及超压与生烃作用、压力场与油气富集等关系。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凹陷新生界纵向压力场大致可归为3类,即常压型、单超压型、双超压型;不同类型压力场凹陷的分布具有分区性:常压型多分布于盆地外围凹陷,单超压型在盆地广泛分布,双超压型主要分布于环渤海地区。生烃作用对凹陷超压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超压层系与主力生烃层系相对应,凹陷充填演化历史及主力生烃层系的差异可能是形成3类凹陷压力场的主要原因。凹陷生烃层系超压与油气富集关系密切:平面上油气围绕超压中心分布,超压程度影响油气二次运移距离;纵向上油气富集层系受凹陷压力场类型控制,常压型凹陷油气主要富集于生烃层系及紧邻层系,单超压型凹陷油气富集于生烃层系及上下多套层系,而在双超压型凹陷,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生烃层系超压程度影响凹陷油气富集程度,富油凹陷均为超压幅度较大的凹陷。  相似文献   

16.
全球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酸盐岩大油气田是以碳酸盐岩为主要储层的一类油气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世界上共发现了1021个大型油气田,其中碳酸盐岩大油气田321个。运用统计分析、资源评价、沉积学等方法理论分析了其中226个主要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地理位置、层系分布、储层规模与埋深及圈闭类型等。分析表明,碳酸盐岩储层主要分布于波斯湾盆地、墨西哥湾盆地、锡尔特盆地、滨里海盆地、美国阿拉斯加北坡、二叠盆地、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其中的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上古生界、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类型主要为生物礁类、颗粒滩类、白云岩类和不整合与风化壳类,通常规模较大,埋深一般小于3000m,埋深较大的主要为白云岩和超压石灰岩。通过对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分布特征和成藏研究,发现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现今地理位置与垂向分布受控于碳酸盐岩的平面与地层分布,古气候、古纬度控制了烃源岩的生成和碳酸盐岩的发育,古构造及其演化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储层规模及油气富集程度,沉积成岩作用控制了碳酸盐岩大油气田的储集性能,有利的生储盖配置是碳酸盐岩大油气田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主要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田规模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区块平均油气资源丰度及油气聚集带的汇烃单元面积是油气田形成规模的决定因素。根据我国主要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田成藏条件研究,将我国主要陆相含油气盆地区块平均油气资源丰度划分为特高、高、中、低四级,将油气富集带的汇烃单元面积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特小型五级。由陆相油气田形成规模要素的差异,将我国陆相油气田规模划分为五级31类成因。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张性深断陷、东北部克拉通坳陷盆地、东南部边缘海拉张裂陷盆地、西北部山前(间)坳陷盆地、中部大型简单克拉通坳陷盆地、南方中小盆地(如苏北盆地)分别具有特高—高、高、中、中—低、低油气资源丰度和中型—特小型、大型—中小型、中型—大型、大型—特大型、小型—特小型汇烃单元,因此,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气田规模特征。在各类含油气盆地中,不同规模的油气田具有十分明显的部位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海域地质调查和油气勘探表明 ,在陆架海域都不同程度地发育着中生代盆地 ,它们主要属于构造残留型和断陷型盆地 ,中生代盆地虽然石油地质条件复杂 ,找油找气的难度较大 ,但大多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其中东海陆架盆地油气勘探和研究表明 ,其除了新生界古近系为重点勘探目的层之外 ,中生界也为不可放弃的油气勘探新领域。文章通过对近几年来东海油气勘探有关中生界资料的总结研究 ,较系统地阐述了东海陆架盆地中西部地区中生代盆地的地质结构、构造格局、地层分布和岩相特征 ,进行了油气地质条件初步分析评价 ,指出盆地南部的福州凹陷存在着中下侏罗统含油气系统 ,其油气资源规模中等偏小 ,一般以形成中 -小型油气田为主 ,具备一定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一些含油气盆地深部地壳结构特征与油气田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近代深部地震及大陆电磁资料研究表明,中国大陆含油气盆地具有壳内低速、高导的结构,与世界上含大型、超大型油气田盆地的地壳结构相似。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下辽河盆地有机质、沥青、原油的Pb、Sr、Nd同位素研究,表明了地幔流体对有机质的作用及沥青、原油的强烈幔源特征和油气田分布区恰好是壳幔结构强烈相互作用的地带。认为这些含油气盆地的深部油气仍有相当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58,自引:8,他引:50  
渤海湾盆地是一个多断陷、多断块、多含油气层系和多种油气藏类型的含油气盆地,它的地质结构和成油规律与国内外有些大型含油气盆地不同,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盆地内部断块活动发育,形成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两组断裂网络系统,切割改造成47个翘倾块断体和上覆的箕状断陷。每一个断陷自成一个独立的沉积系统和成油单元,在断陷的不同部位发育多种类型断裂构造带,并与陆相湖盆的不同类型的储集岩体相配合,形成数量众多、规模不一和类型不同的油气圈闭。它们均围绕生油凹陷呈环带状分布,这就是形成油气田(藏)和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地质基础。全面地研究和掌握“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地质理论,对于提高本区勘探成效和油气储量、产量的大幅度增长起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