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蒸发岩沉积对生油层形成的必备条件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3.
蒸发岩与沉积盆地的含油气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上许多大型含油气盆地都有蒸发岩分布,蒸发岩与沉积盆地的含油气性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论述蒸发岩与生油岩、油气盖层、油气圈闭和油气运聚的关系认为,蒸发岩对盆地中有机质具有保护作用,部分可以作为优质生油岩; 蒸发岩是非常有效的盖层,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和流动性,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提供良好的通道网络与丰富多样的圈闭类型; 蒸发岩层底部的超高压为含烃流体的二次运移提供驱动力。因此,蒸发岩对沉积盆地中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及保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而影响沉积盆地的含油气性。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由于在结晶岩内发现了大量油气储量又再度引起了“生物”与“非生物”油气成因说派之间的争议。  相似文献   

5.
试论盐湖盆地的盐岩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6.
7.
事件性海侵与烃源岩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认为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海侵是事件性海侵。事件性海侵为中国东部陆相盆地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少数几套与事件性海侵有关的优质烃源岩(密集段)是所在盆地的主要油气来源。世界不同盆地中,无论是新地层还是老地层,也无论是陆相地层还是海相地层,优质烃源岩都具有相似的岩石学特征,可以在新区勘探中通过少量地震测线研究地层层序中密集段和可能密集段分布,选择优质烃源层可能发育部位重点综合研究,达到投入少量资金而较准确预测油气前景的目的。参31(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8.
9.
浊流沉积体系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11.
深水异地沉积是沉积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包括深水重力流沉积和不牵引流沉积两大类,对重力流沉积和深水牵引流沉积的特征,沉积类型进行了综述,阐明了其油气勘探意义,并分析了深水牵引流沉积潜在的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2.
蒸发油气回收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石油开采、炼制、储运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油品蒸发损耗,大量油品损耗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且对企业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国外先进工业集团就将油气进行回收处理作为降低油品蒸发损耗及控制污染重点项目进行研究,目前已有较成熟油气回收技术。1油气回收的主要方法油气分离回收方法可分为吸收法、吸附法、凝缩法及薄膜选择渗透回收法,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油气回收装置的进口油气浓度为0~50%,平均浓度约为30%;油气在装置出口浓度为3%~5%,回收率不小于90%。吸附法是最古老但又是最重要的混合物分离方法,在许多行业中一直都…  相似文献   

13.
文留地区盐岩的形成及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文留地区盐岩的形成机理,分析盐岩与油气的聚集关系,归纳总结了文留地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盐岩分布特征,利用古生物种群演化和构造发育史理论,对文留地区盐岩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结果给出了本区成盐模式的合理解释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认为文留地区沙三段盐岩为陆相湖盆深水—半深水成盐模式,沙一段盐岩具有干盐湖沉积模式;盐岩与油气关系密切,在盐间和岩性相变带寻找隐蔽性油气藏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生物降解气态有机污染物的研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大气污染控制新领域。通过介绍生物降解气态有机污染物的基本原理,探讨石油储运过程中的蒸发油气污染运用生物控制技术的可行性,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膏盐岩是蒸发岩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因其塑性强、易流动、致密。以及石膏向硬石膏转化时的大量脱水等特点,使其不仅是很好的盖层,而且可以储存油气。另外,膏盐层下常形成超压带和形成各种盐构造,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间。据统计,全球近200个含油气盆地中,一半以上发现了商业性油气田,而其中60%左右的油气田又与盐系地层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东海陆架盆地自晚白垩纪到第四纪的盆地沉积演变,及其相应发育的四套油气组合。根据钻井及地质,地化资料得出以上白垩至始新统油气组合含油气性能最佳。并已发现了平湖油气田及一些含油气构造。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沉积构造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准噶尔盆地陆相侏罗系煤系地层的油气勘探自80年代后期以来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全盆地侏罗系沉积构造及其油气藏分布规律提出如下认识:大型鼻状构造与三角洲砂体的叠合控制侏罗系油气聚集,中下侏罗统属于不稳定的浅水湖泊群—沼泽沉积,湖相泥岩是主要烃源岩。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具有自生自储条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和河口沙坝是主要储集层。侏罗系自生油气以短距离侧向运聚为主,富集在大型鼻状构造的脊部、转折平台以及平台上的局部高点,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其次是断背斜、断鼻油气藏。切割大型鼻状构造的断层是深部二叠系油气进入侏罗系储集层的通道,在特定地区形成混源。油气藏最早在侏罗纪末开始形成,经历了多阶段充注和调整,第三纪盆地南部剧烈沉降,促使油气进一步聚集成藏。图2 表1 参19 (刘银河摘)  相似文献   

18.
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古地温与油气形成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包裹体测温、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测定等方法恢复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古地温。磷灰石裂变径迹显示,北部凹陷为增温型,最大古地温与现今地温一致;南部凹陷和种马场断裂构造带属于冷却型,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显示,北部凹陷包裹体均一温度明显分为两组(101~110℃和121~130℃),南部凹陷只有一组(101~110℃)。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表明,油气生成及成藏有晚白垩世(燕山期)和始新世以来(喜马拉雅期)两期。根据古地温恢复结果,北部凹陷有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早期和第三纪以来两期生油过程,燕山期古构造和喜马拉雅期新构造均是有利构造;南部凹陷主要生油期仅为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早期,燕山期及其前形成的古构造是有利构造。图5表3参17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下列过程可以产生超压力;(1)挤压应力的增大;(2)孔隙流体和岩石骨架体积的变化;(3)流体运移或浮力的影响。在埋藏期间,由于上陪负荷的不均衡压实作用能相当大的超压力,特别是在低渗透率沉积物的迅速沉积期间也能产生超压力。在区域的构造活动地区水平应力的变化能迅速产生和耗散大量超压力。包含有体积变化的超压力形成机理必须是一个好的有效封盖层。  相似文献   

20.
为了估计沉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使用地质统计方法结合地质目标分类理论(亦称为区域化方法),可以获得一个区域内每一位置远景区的定量评价,不过,在使用该方法确定盆地内含油气地层时,尚需与过程模拟和已知油气产量(目标)间关系的概率方法配合,本文通过堪萨斯州西部宾夕法尼亚系陆棚沉积产油区和德国盆地东北部赤底统含天然气沉积的两个实例分析对该方法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