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包括俯冲—仰冲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裂谷成因地球动力成烃方式和负压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认为依据岩石圈的演化进程,油气形成是一个强度不同和周期性重复的过程,地球内部的地球动力方式包括俯冲作用和裂谷作用首先是油气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阐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认为该模式在地球内部油气地质区划、找油找气目标选择和油气成因等方面是对传统油气地质学基本理论的重要修正,并认为运用该模式在勘查实践上可以找到新的油气目标。同时运用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观点介绍了对全球碳循环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低熟油气的源岩评价、成因机理、油气运移、成藏特征及油气勘探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剖析。源岩在低熟阶段仅能生成一部分烃类,因而对各个地区的低熟源岩评价标准应适当调整。低熟油的源岩主要形成于淡水湖相、沼泽相和半咸水-咸水湖相,可通过多种成因机理早期生烃。低熟油的排烃仍受源岩层与储层流体的压差驱动,因而排烃较为有利,且运移距离较短。低熟油藏常位于储层物性好、靠近油源区、继承性好的同沉积构造圈闭上。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包括俯冲-仰冲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裂谷成因地球动力成烃方式和负压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认为依据岩石圈的演化进程,油气形成是一个强度不同和周期性重复的过程,地球内部的地球动力方式包括俯冲作用和裂谷作用首先是油气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阐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认为该模式在地球内部油气地质区划、找油找气目标选择和油气成因等方面是对传统油气地质学基本理论的重要修正,并认为运用该模式在勘查实践上可以找到新的油气目标.同时运用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观点介绍了对全球碳循环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包括俯冲-俯冲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裂谷成因地球动力成烃方式和负压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认为依据岩石圈的演化进程,油气形成是一个强度不同和周期性重复的过程,地球内部的地球动力方式包括俯冲作用和裂谷作用首先是油气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阐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认为该模式在地球内部同气地质区划、找油找气目标选择和油气成因等方面是对传统油气地质学基本理论的重要修正,并认为运用该模式在勘查实践上可以找到新的油气目标。同时运用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观点介绍了对全球碳循环的新解释。\r\n\r\n  相似文献   

5.
面对国家油气供需缺口不断增大的严峻形势,科技部于1999年批准了973计划《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研究项目。该项目根据国内油气勘探中面临的实际难题,凝练出3个关键性科学问题作为主攻方向:1)关键构造变革时期的盆山耦合关系与盆地结构的形成和改造;2)多套烃源岩的发育环境与生排烃机理和效率;3)多期油气聚散的过程、机理与油气形成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包括俯冲-俯冲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裂谷成因地球动力成烃方式和负压地球动力成烃方式,认为依据岩石圈的演化进程,油气形成是一个强度不同和周期性重复的过程,地球内部的地球动力方式包括俯冲作用和裂谷作用首先是油气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阐述了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认为该模式在地球内部同气地质区划、找油找气目标选择和油气成因等方面是对传统油气地质学基本理论的重要修正,并认为运用该模式在勘查实践上可以找到新的油气目标。同时运用油气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观点介绍了对全球碳循环的新解释。  相似文献   

7.
烃源岩排烃方法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烃源岩是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的基础,国内外油气地质学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目前烃源岩排烃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排烃门限理论能够很好地解决烃源岩的排烃问题,根据此理论可以定量计算排烃量,并对其排烃模型进行了修正。排烃门限理论目前已被用来判别油气源岩、综合定量评价源岩、研究油气运聚机理与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面对国家油气供需缺口不断增大的严峻形势,科技部于1999年批准了973计划《中国典型叠合盆地油气形成富集与分布预测》研究项目。该项目根据国内油气勘探中面临的实际难题,凝练出3个关键性科学问题作为主攻方向:1)关键构造变革时期的盆山耦合关系与盆地结构的形成和改造;2)多套烃源岩的发育环境与生排烃机理和效率;3)多期油气聚散的过程、机理与油气形成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低熟油气成因理论与勘探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低熟油气的源岩评价、成因机理、油气运移、成藏特征及油气勘探等几个方面简要剖析。源岩在低熟阶段仅能生成一部分烃类,因而对各个地我的低熟源岩评价标准应适当调整。低熟油的源岩主要形成于淡水湖相、沼泽相知半咸水-咸水湖相,可通过多民因机理早期生烃。低熟油的排烃仍受源岩层与储层流体的压差驱劝,因而排烃较为有利,且运移距离较短。低熟油藏常位于物性好,造近油源区、继承性好的同沉积构造圈闭上。  相似文献   

10.
川西南地区二叠系碳酸盐岩生烃下限研究   总被引:13,自引:7,他引:6  
围绕碳酸盐岩烃源岩的评价标准特别是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的有机碳下限值问题 ,选用川西南地区二、三叠系碳酸盐岩气田为研究对象 ,采用气藏地球化学与油气地质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正演和反演的相互比较印证 ,利用先进的地球化学分析手段 ,进行了油气源对比 ,从自然剖面上研究了碳酸盐岩烃源岩有机碳分布 ,从理论上推导了碳酸盐岩生烃的有机碳下限值 ,并计算了生烃量 ,然后根据地质背景及油气勘探开发实践 ,与资源量进行了对比 ,从而确定川西南地区二叠系碳酸盐岩烃源岩生烃的有机碳下限值为 0 .3 %。同时还讨论了碳酸盐岩烃源岩在生烃机理、条件、影响因素和成烃过程等方面与泥岩烃源岩的差异以及碳酸盐岩烃源岩残余有机碳的生烃下限的影响因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膏盐岩层系在海相油气成藏中的潜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膏盐岩层系作为理想的盖层被广泛关注,随着勘探和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发现膏盐岩层系在油气运移、储存、圈闭等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海相油气勘探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塔里木盆地中部、四川盆地西部等地区的含膏盐岩层系中不断取得突破,从而引发了高演化、低丰度膏盐岩层系成为油气来源这一问题的思考。在概要梳理膏盐岩层系在储-盖方面研究进展的同时,主要从烃源岩发育环境及成烃机理方面对膏盐岩层系烃源岩的发育和生烃潜力进行探究,认为膏盐岩层系包括中国高演化低有机碳含量的膏盐岩层系可以作为良好的烃源岩,这突破了低有机碳含量膏盐岩层系无法作为有效烃源的传统观点。高演化低有机碳含量膏盐岩层系中被低估的生烃物质、优质的生烃物质在地质历史中大量生烃转化和以有机酸盐形式存在的生烃物质是认识其生烃机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流体压力特征和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探讨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系统地层超压形成的原因以及页岩油富集机理。研究表明,芦草沟组页岩油是烃源岩在低成熟—成熟早期演化阶段生成的液态烃,具有高密度、高黏度的物性特点;烃源岩厚度大,渗透率低,造成流体启动阻力增大,油气不具备大规模向外排运的条件而滞留在源岩层中,其为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芦草沟组泥页岩生烃潜力大,源内储集空间发育,是其生成的油气滞留其中的基础;生烃造成的地层压力不足以突破油气运移的阻力,是页岩油富集的直接原因。页岩油的富集程度受控于不同岩相在不同演化阶段的生烃、储烃能力。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东部自晚石炭世洋壳消减后进入陆相盆地演化阶段,是一个构造演化复杂、由多个含油气凹陷和凸起构成的构造带,其构造演化历史主要分为4个阶段,即裂谷—断陷盆地阶段、断—坳盆地阶段、陆内坳陷盆地阶段和再生前陆盆地阶段。结合盆地东部吉木萨尔凹陷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探讨了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构造演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生储盖组合的形成,影响烃源岩的演化进程,控制着含油气系统的多期生烃和多期成藏,构成含油气系统的运聚、改造和后期保存的关键时刻。   相似文献   

14.
地应力对排烃的影响方式及作用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不同排烃阶段排烃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力学,研究分析了地应力对排烃的影响方式,建立了地应力作用下的微裂缝排烃的理论模型,指出地应力对排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形成排烃的通道(微裂缝)和作为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改变烃源岩的孔隙流体压力)。研究结果表明,地应力分量中对排烃起决定作用的是最大差应力;在应力作用下,排烃方向为微裂缝的延伸方向,即平行于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不同类型盆地中地应力对排烃的影响方式和影响程度是不一致的,其中挤压盆地影响较大,伸展盆地影响相对最小;盆地构造活动期最有利于排烃。   相似文献   

15.
从成藏演化论稠油形成机理--以济阳坳陷罗家地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沉积埋藏史、生烃史及油气运聚史的研究,确定烃源岩生、排烃及油气运聚期次;结合稠油物理、地球化学性质复杂变化的特点,以阶段性成藏各过程为线索,分析各阶段稠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理清了稠油的形成机制,建立了石油稠化模式,总结了石油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多种烃源岩、多个成藏期及多种石油稠化作用控制重油成因与分布”的新观点,拓宽了研究重油成因与分布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楚雄盆地油气系统演化与油气藏改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气藏改造是油气系统演化的一个方面,弄清油气藏改造是油气系统演化研究的最终目的。以楚雄盆地中北部地区及云龙凹陷为例,从原生油气藏形成时间的确定、原生油气藏形成之后至今油气藏改造阶段的划分、原生油气藏形成时的烃供给及其之后的烃补给、原生油气藏形成后烃类散失、现今油气藏赋存状态等五个方面,对油气系统演化与油气藏改造进行了论述。经历长时间多期改造后仍保存有大量油气的油气藏才是油气勘探有效目标。  相似文献   

17.
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已成为研究烃源岩生、排、滞油气机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对生排烃模拟实验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目前根据反应体系的开放程度,生排烃模拟实验方法可分为开放体系、封闭体系和限制体系3类;模拟实验的方式主要有单温阶累计生排油气模拟和多温阶连续生排油气模拟2种;实验边界条件主要有模拟的温度、压力体系、时间、样品形态及无机反应介质等5类。生排烃模拟实验在明确油气生、排、滞过程及其主控因素,建立不同类型沉积有机质的油气演化模式,评价沉积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和进行油气源对比与示踪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的生排烃模拟实验具有局限性,需要在实验边界条件、源-储-藏协同成烃成藏物理模拟和多因素共控作用下油气形成动力学模拟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天然气地球科学》2005,16(6):757-757
非生物天然气资源特征与前景戴金星非生物天然气形成机制与相关地球科学问题王先彬深层及非生物成烃作用的催化机制吕功煊丑凌军张兵中国近海油气成因类型与资源前景董伟良关于石油成因理论的争鸣张景廉松辽非生物气的成藏特征与地壳结构郭占谦天然气、石油实为幔汁(HACONS)相变产物杜乐天深层油气和非生物成因气的耦合与差异妥进才沉积盆地中油气形成过程中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周世新油气形成的非“盆地”观点介绍史斗非生物成因油气研究与前景夏明生成烃机理与非生物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判识标志李春园王先彬地幔流体体系与原始有机质…  相似文献   

19.
三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实验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流体压力特征和地球化学指标分析,探讨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泥页岩系统地层超压形成的原因以及页岩油富集机理.研究表明,芦草沟组页岩油是烃源岩在低成熟—成熟早期演化阶段生成的液态烃,具有高密度、高黏度的物性特点;烃源岩厚度大,渗透率低,造成流体启动阻力增大,油气不具备大规模向外排运的条件而滞留在源岩层中,其为超压形成的主要原因.芦草沟组泥页岩生烃潜力大,源内储集空间发育,是其生成的油气滞留其中的基础;生烃造成的地层压力不足以突破油气运移的阻力,是页岩油富集的直接原因.页岩油的富集程度受控于不同岩相在不同演化阶段的生烃、储烃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有效烃源岩的研究是油气勘探中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有效烃源岩的定义出发,介绍了有效烃源岩的3大类识别方法,阐述了它的发育环境和保存条件,探讨了有效烃源岩在油气藏形成和保存方面的重要意义,简述了研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