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有机硅微乳液的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涌深  赵宁 《天津化工》2003,17(2):40-52
本文综述了有机硅微乳液的制备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评价。对有机微乳液的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张卫英  李晓 《宁波化工》1997,(3):10-15,10
本文综述了微乳液的性质、结构、制备方法,以及国内外正相、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概况2。  相似文献   

3.
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刘德峥 《化工进展》2002,21(7):466-470
综述了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微粒的研究现状,并对微乳液的配制及制备中影响纳米微粒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提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聚合物微乳液的制备以及聚合物微乳液的结构与性能特征,详细分析了聚合物微乳液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反相胶束微乳液也称智能微反应器。微乳液法是制备纳米材料的主要方法,在精细化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微乳液的形成机理,介绍了W/O型微乳液相关理论:Schulman的界面膜理论、BSO经验规律、可预测W/O型的数量结构关系模型、增溶效应、拟三元相图,讨论了微乳液作为智能微反应器的机理、特点和在纳米材料领域的应用,并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微乳液在化妆品及洗涤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若木  刘云 《日用化学工业》2005,35(1):49-51,57
阐述了微乳液的性能,用Winsor的R比理论解释了微乳液的形成机理,简述了微乳液的制备;详细综述了微乳液在化妆品及洗涤剂当中的应用。利用微乳液的一些特殊的性质,如超低的界面张力、增溶性、热力学稳定和光学上透明,将其用于化妆品和洗涤剂中可以制得性能优良的产品。同时概述了无中等链长醇的微乳液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反相微乳液法制备纳米颗粒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综述了反相微乳液的形成机理、配制方法和目前利用反相微乳液技术制备纳米颗粒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微乳液的配制及制备过程中影响纳米颗粒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具体的讨论,还对微乳液技术的发展前景作了具体的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氧化石蜡微乳液的研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对氧化石蜡制备微乳液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微乳液的配方组成、乳化工艺条件及石蜡氧化改性程度对制备氧化石蜡微乳液的影响,结果表明:石蜡通过适当的氧化改性,在乳化剂D用量超过改性石蜡重量的60%,乳化温度超过改性石蜡熔化温度的条件下,可以制备氧化石蜡微乳液。  相似文献   

9.
微乳液的特性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荣 《江苏化工》1989,(4):14-17
O/W,W/O 或油、水双连续结构微乳液,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很大的增溶量,能形成超低界面张力。在工业生产中,微乳液可作为润滑剂、清洗剂、反应介质、萃取介质及化妆品溶液。在三次采油中,微乳液驱油最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乳液是现在有机硅助剂的主要应用形式。综述了氨基硅油微乳液的制备;介绍了低变黄、亲水性和季铵化等再改性氨基硅油微乳液;指出了改性硅油微乳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在氨基硅油改性及其微乳液制备中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1.
O/W型微乳对木犀草素增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惠茹  赵阳 《应用化工》2014,(6):1054-1056,1077
采用伪三元相图制备了肉豆蔻酸异丙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无水乙醇-水的微乳体系,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在微乳体系和水中木犀草素的溶解度,探讨O/W型微乳对木犀草素的增溶作用。研究表明,木犀草素在微乳中的溶解度是水中的561倍,微乳对木犀草素有明显的增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醇/庚烷/水微乳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铁氰化钾为电化学探针,用循环伏安法测定了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醇/庚烷/水体系微乳液的扩散系数,同时用电导率法研究了微乳液的结构及结构转变。绘制了不同条件下DTAB微乳体系的拟三元相图,探讨了体系的微乳化作用规律,考察了醇的种类、含量对微乳区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醇(正丁醇)固定时,随着醇含量增加,微乳区面积先增大后减小;醇的链长不同,体系的微乳区类型及面积分数均不同,随着醇碳链的增长,微乳区面积先增大后减小。  相似文献   

13.
以硫酸钠和氯化钡的W/O型微乳液反应制备纳米硫酸钡为实验体系,利用微乳液中各组分沸点的差异,提出了利用蒸馏法破坏微乳液,实现纳米颗粒与微乳液体系的分离以及微乳液循环利用的新工艺。研究了破乳时蒸馏温度、循环使用时体系中的盐浓度、含水量等因素对纳米颗粒品质的影响,比较了蒸馏法破乳和加高浓度盐、升高温度等方法破乳对纳米颗粒回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蒸馏温度升高不会导致纳米颗粒的团聚,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粒径从第一次制备的14nm增加到第五次制备的25nm,但单分散性和分布仍然良好;体系中水含量过大,制备出的纳米颗粒粒径不均一;此外蒸馏法破乳回收纳米颗粒的收率可以达到82%,高于加盐破乳和升温破乳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二(2-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正庚烷/水的三元体系中加入正丁醇,得到了新的四元体系。绘制了25℃时AOT/正丁醇/正庚烷/水四元体系能够稳定存在的相图,发现在一定R值(水和AOT的摩尔比)条件下该相图出现了分为两个区域的现象。利用电导率数据研究了由W/O型微乳液→双连续微乳液→棒状液晶→层状液晶→双连续微乳液→O/W型微乳液的结构转变。通过稀释法求得AOT/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体系的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含水量增加,两个区域的自由能-△G0c→i都减小,对微乳液体系的稳定不利;含水量越低,越有利于微乳液的形成和稳定;AOT/正丁醇/正庚烷/水四元体系比以AOT作表面活性剂的三元体系有更大的微乳液区域,是一个适合制备所需功能性纳米粒子的体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CTAB和TritionX-100复配表面活性剂在氯仿作为溶剂时,增溶离子液体bmimBF(IL)时所形成非水微乳液的电导性质,并且与含水体系的微乳液作了比较,发现两者存在较大的差别.在非水微乳液中,随着离子液体质量分数的增加,体系经历了IL/O型微乳液、双连续相、O/IL微乳液三种状态,并且采用循环伏安法对此结论进行了验证.两种表面活性剂复配后,在IL/O型微乳液阶段电导率随着CTAB的摩尔分数(α)增大而增大,在双连续相和O/IL微乳液阶段,体系的电导率随着α增大而减小.在含水微乳液中,只出现O/W型微乳液,而且随着增溶水质量分数的增加电导率下降.增溶水量一定的情况下,电导率随着α值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含亲水丙烯酸酯单体微乳液聚合体系的基础上,描绘了微乳液体系的拟三元相图,考察了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类型对微乳液相行为的影响,并进行了该体系正相微乳液聚合。结果表明正戊醇、环己醇、乙醇等作为助乳化剂协同阴离子乳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可以形成稳定的单相微乳液,但是这些微乳液体系在聚合过程中很容易生成凝胶;环己烷作为助乳化剂虽然在配制过程中不能形成稳定的透明或半透明体系,但是在反应过程中则比较稳定,能形成半透明状的聚合物微乳液;阴离子乳化剂与其它非离子乳化剂组合以及单独使用非离子乳化剂均难以制备稳定的微乳液。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绘制了烷基糖苷(APG)微乳液的拟三元相图,发现少量的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能够使APG形成的单相微乳液区域变大。氯霉素、硼酸 /硼酸钠的缓冲溶液、NaCl以及洁而灭对微乳液区域影响非常小;透明质酸钠使微乳液相图区域减小,双连续的微乳液区域消失,这可能是因为透明质酸钠在油水中分配得不均匀,油包水型向双连续型微乳液过渡时,水含量增加,同时透明质酸钠的含量增加,油核里很难包结这种大分子,因此,微乳液被破坏。硼酸 /硼酸钠缓冲溶液的加入有助于提高氯霉素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超临界CO_2流体基本性质,介绍了超临界CO_2微乳液的形成原理和评价指标。重点总结了超临界CO_2微乳液中含氟表面活性剂和碳氢表面活性剂的研发现状;综述了超临界CO_2微乳液体系在纺织领域中的最新应用进展,得出了其在纺织材料前处理、染色、后整理及纤维改性等清洁化加工上的应用价值;并指出可以通过加强超临界CO_2微乳液基础理论研究和超临界CO_2/离子液体微乳液体系构建,拓宽其在纺织、材料、化学、生物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pH值、温度、盐及其浓度变化对溴代十六烷基吡啶/正丁醇,苯/水微乳液体系电导率变化趋势的影响。结论表明,pH值对体系的电导率没有明显影响,50℃以上时,微乳液体系在碱性条件下比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当体系加入不同盐时,电导率随温度升高、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样条件下,硫酸钠体系的电导率要比氯化钠体系高。  相似文献   

20.
U型微乳水相增溶过程微观结构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对丁酸乙酯/无水乙醇/Tween80/水四组份微乳体系形成过程进行了模拟,其模拟内容包括水相增溶过程中微乳体系的微观结构和微乳液滴的形态特征变化、微乳体系内有效区域与无效区域的分界线等。模拟结果表明:水相增溶过程中,微乳体系能够在含水量为50%和70%时发生相的转变以及微乳液滴形态结构的变化:柱状→球状→柱状→球状。在油相与表面活性剂质量比小于等于5:5时,微乳体系水相可无限增溶;当油相与表面活性剂质量比为10:0,9:1,8:2,7:3,6:4时,微乳体系的最大增溶水量分别为25%,30%,35%,45%和50%,均为油包水型微乳,当水容量大于最大增溶水量时,微乳体系被破坏,分层。试验结果也发现:当含水量小于55%时,微乳体系电导率表明,微乳体系为油包水型;当含水量为55%-70%时,微乳体系为双连续型;当含水量大于70%时,微乳体系为水包油型。微乳体系的三相图也显示出微乳的有效区域。试验结果很好的吻合了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