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合作进程滞后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对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政府行为进行分析,并建立区域权威协调组织、利益共享。加快改革步伐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实现地方利益与区域整体利益均衡,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1978-2009年我国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变异系数、基尼系数以及泰尔指数的计算来考察中东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变化趋势,分析造成区域经济差距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为中部崛起战略提供相应的建议,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和实现中国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促进居民消费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夯实经济稳定运行的内需体系基础,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江苏居民消费在总量、增速、结构及消费倾向方面均存在区域差异。这背后的原因既有区域经济实力的不均衡,及其导致的区域收入差距,也有区域居民之间消费模式、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不同,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消费环境的差异等。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江苏居民消费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推进江苏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协调发展;努力缩小区域间收入差距,实现江苏全省共同富裕;针对不同区域特点,促进新型消费发展;加快推进江苏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人口结构,发展银发经济;切实改善苏中、苏北地区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外商直接投资额不断增加的同时,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也越来越大.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差距拉大产生了影响.为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必要进一步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完善引资政策,在中西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及其协调发展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差距的拉大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是由工业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信息化的发展、科技发展、创新能力、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要建立新的区域合作机制,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推进区域产业的转移与整合。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非均衡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转型和实施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等原因,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并呈现出继续扩大的发展趋势.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差距呈现出"先降后升"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内差距在逐年缩小,而区间差距却在逐年扩大;从1995年开始区间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总差距的主要力量,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东强西弱"的总格局和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7.
地区经济与教育经费在规模增长、区域差距扩大上有着很强相似性,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它们存在长期协整关系。总体上两者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其中东部经济增长有利于教育经费的提高,反之不然;中部财政性经费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与教育经费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由此,各区域应实施不同政策。  相似文献   

8.
采用系统聚类方法,从地区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程度、发展质量3项指标综合评价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其中经济增长指标采用人均GDP、GDP增长率2项变量表示;结构优化程度从第三产业比重、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这项变量加以分析;发展质量运用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进行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包括最强、较强、较差、一般、最差5类。综合评价将有助于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能力进行比较与借鉴,增强人们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能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律和法规,按区域经济的规律办事,才能探寻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是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增强区域秤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发挥各区域经济优势,以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本文在阐述了陕西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陕西省各地市应该以产业链为方式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陕南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发现:等级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不太典型,区域中心城市作用不强;在空间结构方面,聚集维数显示空间集聚分形特征明显,区域性中心城市外围形成由中心向四周密度递减的城镇体系,具备成为区域增长极的条件;关联维数显示城镇体系内交通网络通达性较好,各城镇之间具备开展经济协作的基础设施条件。基于上述结论,应大力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各城镇之间应开展经济合作,进一步促进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12.
建立低温环境下带回热器的R404a/CO_2复叠式制冷系统的模型,为提高系统COP,对其进行热力学分析。应用控制变量法,通过理论计算对比分析系统的蒸发温度、低温循环冷凝温度、过冷度以及冷凝蒸发器传热温差等因素对该系统COP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其他参数一定时,过冷度的增加对于提高系统COP具有显著作用;存在低温循环冷凝温度的最优值,使得系统COP最大;过冷度不变时,系统COP随着蒸发温度、冷凝蒸发器传热温差的增大而增大,随冷凝温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高职教育应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只有通过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出发制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职教育服务、实现校企合作办学等途径发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才能承担起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人口要素流动强度与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但这一结果并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实物资本流动强度、GDP与空间经济联系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其结果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经过分析指出: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区域而言,可以实行分步走的推进战略来逐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密度的提高、经济距离的缩短以及经济分割的减少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地理的变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安徽省16个地级市2012 ~ 2022年间的面板数据,建立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各项指标权重,运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和中介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和作用途径。结果表明:(1)新型城镇化对于安徽省整体区域经济存在正面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显著促进了安徽省的区域经济发展。(2)新型城镇化对皖北、皖南和皖中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依次增强。(3)新型城镇化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鉴于此,政府应该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区域协调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于区域经济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改革开放以来、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而人力资本在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人力资本理论已证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东、中、西部人力资本存在的现状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云南省面临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战略背景下,分析了云南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总结了影响云南省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战略实现的不利因素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云南省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与黑龙江省经济增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区域信息化测度指数及要素的定量分析,比较黑龙江省信息化与全国各省区(直辖市)信息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的差距;研究信息化与省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黑龙江省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信息化促进省区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根本。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必然会引发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势之下区域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预测,对于引导属地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经济成功升级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本调查立足园区,服务园区,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综合分析,在人才培养、体制架构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