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以酱油上清液中可溶性蛋白质为对照,以静置-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酱油二次沉淀,采用N-三(羟甲基)甘氨酸-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ricine-SDS-PAGE)、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ALDI-TOF/TOF MS)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比研究了酱油二次沉淀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布、氨基酸组成特征和蛋白质的疏水性,并对酱油二次沉淀蛋白质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酱油二次沉淀蛋白质由分子量约为22.7ku(80.20%)和34.1ku(19.80%)的蛋白质组成,质谱鉴定结果证实前者为大豆球蛋白(Glycinin)G4亚基碱性端B3,后者为大豆球蛋白(Glycinin)G1酸性端A1a。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酱油二次沉淀蛋白质与酱油上清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存在一定差异,酱油二次沉淀蛋白质的疏水性明显高于酱油上清蛋白质。本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对酱油二次沉淀蛋白质的认识,为酱油二次沉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酱油二次沉淀制备方法的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静置法、离心法、低温法、超声法及低温-超声法制备了酱油二次沉淀样品,对比研究了其溶解性能、常规指标和氨基酸组成,通过聚类分析法对5种样品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5种方法制备的酱油二次沉淀中的蛋白质均不溶解于酸性缓冲溶液(pH<7.0),低温-超声法制备样品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其他4种方法制备样品的蛋白质含量,且其相应的氨基酸组成也与其他4种方法制备样品的氨基酸组成存在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说明采用低温-超声法制备酱油二次沉淀样品更为科学和快速。  相似文献   

3.
酱油沉淀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研究了国产酱油原沉淀、一次沉淀及二次沉淀的成分组成和氨基酸组成情况,提出高蛋白质和多糖是造成酱油沉淀的主要原因,高盐份不会促进沉淀产生。文章中对糖类和蛋白质的来源作出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酱油上清液为对照,以过滤-冷冻真空干燥法制备了酱油渣。首先,对比研究了酱油渣的常规理化指标。其次,以SDS-PAGE、MALDI-TOF/TOF MS和HPLC法对酱油渣和酱油上清中蛋白质分子量分布、来源与种类及氨基酸组成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酱油渣(湿渣)主要由15.98%的碳水化合物、10.19%的蛋白质、10.10%的食盐和59.50%的水分组成。SDS-PAGE和MALDI-TOF/TOF MS分析结果显示酱油渣蛋白质主要由分子量约为19.3 kDa(a, 59.40%)、31.8 kDa(b, 12.91%)和12.3 kDa(c, 27.69%)的蛋白质亚基组成,经质谱鉴定分子量为19.3 kDa的多肽(a)为Glycinin G4亚基碱性端B3。酱油渣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与酱油上清中蛋白质相比,酱油渣蛋白质中疏水性氨基酸含量和平均疏水值明显高于酱油上清中蛋白质。上述差异是酱油渣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的主要特征,也是酱油渣蛋白质水溶性差和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0):241-246
国产酱油普遍存在二次沉淀问题,严重影响产品外观和市场竞争力。该文为开发国产酱油二次沉淀去除技术提供依据和参考。参考国外研究结果,系统对比分析了国产酱油二次沉淀的组成、形成机制和去除技术。国产酱油二次沉淀主要由蛋白质(G4蛋白中的碱性B3多肽和G1蛋白中的酸性A1a多肽)、多糖和Na Cl组成,蛋白质的强疏水性是导致其形成二次沉淀的关键因素之一。要彻底解决国产酱油二次沉淀问题,必须对其二次沉淀形成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另外,在酱油灌装之前添加促进絮凝共沉淀因子或借助发酵结合超声技术去除"二次沉淀物质"是解决其二次沉淀现象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酿造食醋质量,减少食醋中沉淀物的含量,探讨了利用壳聚糖、蛋清液和明胶在消除酿造食醋二次沉淀上的清除效果,并对其使用效果和使用后的食醋口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使用蛋清液和明胶消除酿造食醋二次沉淀后,其效果和食醋的口感优于使用壳聚糖。  相似文献   

7.
面包酵母酶解液中水不溶性沉淀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导致面包酵母木瓜蛋白酶酶解液浑浊的沉淀物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沉淀物质的基本化学组成、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分布以及在不同溶剂和不同pH值缓冲液中的溶解度,从而探讨了该沉淀物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沉淀物质(以干基计)主要组成成分为:蛋白质62.00%、总糖22.80%和灰分15.50%;分离沉淀前后酶解液的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有分子量小于1000 u的肽分子参与沉淀物的构成;氨基酸分析显示,沉淀物质中的疏水氨基酸含量占46%,高于酶解液中的32.03%,说明疏水作用可能是该沉淀物形成的主要推动力;沉淀溶解度定性与定量测定显示沉淀在水和氨水中微溶,且等电点在pH6.5附近。  相似文献   

8.
甘蔗原汁后混浊是指澄清甘蔗汁在贮存或商品流通期间发生成分变化,浊度增加或产生沉淀的现象。该研究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组合式质谱鉴定、氨基酸组分分析和傅立叶红外分析等方法,研究甘蔗原汁后混浊物的基本成分、蛋白质的分子质量大小、种类、氨基酸组成及二级结构。实验发现,甘蔗原汁后混浊物中主要成分是总糖,其含量达60.94%,其次是灰分和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9.52%和18.43%,酚类仅为0.62%。后混浊蛋白质分子质量分布在42 ku左右和小于20 ku,分别鉴定出12种和44种蛋白,其中丰度较高的几种蛋白分别为protein Z,PREDICTED:calmodulin-7 isoform X1,PREDICTED: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34 isoformX1和hypothetical protein SORBIDRAFT_01g014740。后混浊蛋白质和上清液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差异不大,但在二级结构上差异明显。后混浊蛋白质中除了无规卷曲结构远高于上清蛋白质外,α-螺旋和β-转角分别比上清蛋白质低33.43%和22.42%,而β-折叠差异不大。总的来说,分子质量大小低于42 ku、疏水值高、α-螺旋含量低和无规卷曲含量高的蛋白质更容易参与甘蔗原汁后混浊。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日式酱油为对照,系统分析了pH、Fe3+/Fe2+、多酚、大豆多糖、大豆蛋白酶解物、NaCl、乙醇和温度对中式高盐稀态酱油二次沉淀生成量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它们的游离氨基酸组成和敏感蛋白。结果显示除乙醇(<1.8%)外,上述其他因素均对中式高盐稀态酱油二次沉淀生成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仅pH(6.5)、大豆蛋白酶解物、NaCl和温度(60 ℃)对日式酱油二次沉淀生成量有显著影响(p<0.05);中式高盐稀态酱油15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其平均疏水值(HΦavg)显著低于日式酱油相应值;中式高盐稀态酱油中大豆球蛋白中的B3亚基(敏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日式酱油(未检出)。综合上述结果推测大豆球蛋白G4蛋白B3亚基是中式高盐稀态酱油二次沉淀形成的关键物质,中式高盐稀态酱油二次沉淀可能是通过B3亚基-Fe3+/Fe2+-多酚复合物和B3亚基-大豆多糖-Na+-Cl-复合物途径形成。上述研究结果将为解决中式高盐稀态酱油二次沉淀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液醋二次沉淀及防治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连华  张岭 《食品科学》1996,17(10):25-27
报告了哈尔滨液体深层发酵食醋,出现二次沉淀(返浑)的主要原因,采用一种具有螯合金属离子的稳定剂,有效地防止了液态食醋的二次沉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