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现代很多中国人都认为“风水”是迷信的.不能登大雅之堂。而作为中国乡土建筑环境观的代表理论——中国建筑风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与现代建筑环境设计的“以人为中心”、“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了历史的共鸣,不仅对中国的建筑也对世界的建筑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将建筑风水文化的经验认真研究总结,别除迷信,取其精华。  相似文献   

2.
李兴龙 《上海住宅》2005,(5):106-108
居室环境化存在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一般都渗透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一个新的居住环境里,可以用两个字表现装饰的化精神,就是“善”与“美”。装饰装修首先是一件善事.它给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舒适、方便,造就人们在现代生活方式中不断走向新的明。同时,它又赋予人在精神情趣中得到美的喜乐,从而去热爱生活、感悟人生。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居室环境,能极大地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是我们当今所追求的“和谐美”。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街道景观空间人性化设计中.我们要注重突出街道特有的自然风景、人文环境与民俗风情.尊重并满足当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天人合一、可持续性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景观设计》2008,(6):I0046-I0047
该项目的整体设计以使用最少量的人工景观,充分利用基地原有的生态条件,来创造自然和谐的绿色空间。“返璞归真,抛膏水泥丛林的压抑,回归自然状态”是每个生活在嘈杂城市中的现代人的梦想.也是该项目设计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城市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在园林发展过程这一历史长河里,每个时代、每个地域、每个民族都有与之相应的文化表现方式,即所谓园林的“风格”和“形式”。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树一帜的造园理论和艺术风格,创造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尚境界。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的文化意识追求也发生着变化,对城市园林文化的内涵品味、形式风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关怀尊重人。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城市园林环境设计和艺术创作的中心和目的都是为了人。…  相似文献   

6.
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在”现代化”建筑中居住、工作.享受着日益发达的“现代科技”给予人的种种方便。人们驾驭着现代科技.力求让生活更加快捷、直线化。不只如此.现代化科技更加令人类能够实现种种奇思妙想。这种发展给了人们独自的个人世界.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所有事物都在被迫呈现出一条条直线与一个“迅速“的表情.人类对情感的需求愈加强烈。作为情感呈现的“艺术”无疑理应发挥与担当起抚慰心理情绪与精神情感的作用和责任。  相似文献   

7.
试论北京“山水城市”特色的继承与发展施卫良“山水城市”是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结合的城市观,它是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体现,反映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核心在于城市的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和协调。“山水城市”提供给城市的不仅是山和水,更主要的是绿色环...  相似文献   

8.
戏剧文本,即剧本,是一出戏剧的基本要素,是一台戏的先决条件。好的剧本就像是件超脱现实的“奢侈品”,或者说.它如酒精一样是平淡生活里酌调味剂,每个孤独和对平淡提出反抗的人都需要它来救赎。因此,平淡无奇酌传统餐厅已不再满足年轻人的多变心理,一部分年轻消费者渴求能在一个有故事有情节的餐厅中“体验”用餐。主题餐厅成了新时代的宠儿。它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刺激著传统观念餐厅的死板与安静。  相似文献   

9.
闰燕 《建筑安全》2007,22(10):24-26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安全发展是“三个代表”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和必然选择,而安全发展最终是为了促进和保障“和谐发展”。作为一名现代管理者.要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向上的事业环境.就必须树立以下几个安全观念:  相似文献   

10.
“绿色设计”是近些年经常提到的词汇.涵盖的内容很多。对于室内环境设计从目前的概念来说.是指在建筑内部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场地设计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从4个方面分析了场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似之处,旨在说明场地设计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所追求的宗旨,强调人、建筑、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探索和实践机会。世博会确立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并提出了三大和谐的中心理念.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为正生态城市范式.提倡“人、城、自然”三共存。我们将对空间环境的人主义建构的探索目标与正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联系起来.把“以人为本”和“保护环境”集合为一个整体性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现代装饰》2009,(8):148-148
评介背景:绿色设计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设计评介体系。反映设计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积极引导大力发展绿色设计,促进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中将“和谐”观作为人类健康的理想境界,以“整体辩证”的思维方法将人与宇宙、自然当作一个有机整体,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其强调人的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抓住了人类健康的核心和根由。 这些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医学、养生学的理论根基,而且大大丰富了现代人类健康学的理论宝库,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整体和谐”的健康观不仅应是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的正确导引,也应该是我们构建健康住区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5.
李先军  张丽梅 《园林》2009,(3):36-38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根本、和谐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合一”。而在西方文化的传统观念中:人处于万物之灵的地位,或宇宙中心的地位:别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利益而安排,都得服从人的需要,听从人的摆布。  相似文献   

16.
“城市人”规划理论是“人”在自存共存的平衡原则下创造的最优空间,而民族村寨作为一种“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一种人类聚居形式,具有典型“城市人”匹配典型人居的空间属性。因此,基于“城市人”规划理论,结合鄂西南地区土家族民族村寨典型案例,归纳民族村寨的空间特征,从传统的传承与现代性调整,塑造典型“城市人”匹配的典型人居、民族文化的还原与功能再造,促进典型“城市人”与文化活态关系的建立、关注多方利益主体,实现典型“城市人”自存-共存需求的最优平衡三个维度探讨“城市人”视角下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路径,为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国家发展的总战略,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城市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要实现“和谐”的目标,要积极地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创造和谐的场所,就是要建设“和谐城市”。“和谐城市”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  相似文献   

18.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和谐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就煤炭企业而言离不开瓦斯治理。企业要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生产条件和环境,而造就这个条件的只有扎扎实实的搞好“一通三防”(通风、防火、防水防瓦斯)工作,尤其是搞好瓦斯治理工作.杜绝群死群伤.杜绝重大瓦斯事故.才是煤炭企业健康发展和建成小康矿区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要做的工作,对每个干部职工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介于室内外之间的“第三空间”具有传统的适应性经验,其空间形式和空间属性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本文以“第三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发展进行历时性追溯,探讨“第三空间”功能、形式、意义的演变及发展动因,总结出“第三空间”从“无意识”设计到“有意识”设计,从空间与环境的调适关系到空间与环境、人及社会等多重适应关系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20.
祁斌 《城市建筑》2011,(12):3-3
思考之一——“公共性” 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曾经都被冠以“公共”的属性,那时.强有力的社会公共体系有序地组织、分配着有限的社会资源.“公共”支撑起整个社会乃至每个人生活框架的主体.尽管“公共”所能提供的生活内容十分有限,甚至仅仅满足了最低的生活需求,但就是这样平均而简单的生活方式却带给大家充实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随着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