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2.
ISO10113:2006及GB/T5027-2007规定,对于不均匀塑性应变材料,采用线性拟合回归方法测试塑性应变比,并设定必须通过原点的边界条件。分别采用单点法、过原点线性回归法(设定截距为0)及常规线性回归法(不设定任何边界条件)3种测试方法计算分析了均匀塑性应变材料和不均匀塑性应变材料的r值,并进行比较,探讨了线性回归法设定边界条件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对于均匀塑性应变材料,单点法、过原点线性回归法和常规线性回归法均可准确地分析其r值;对于不均匀塑性应变材料,只能采用常规线性回归法分析其r值,而不能采用单点法和过原点线性回归法分析其r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单点法和线性回归法对金属材料塑性应变比r值进行测量和计算.结果表明:低应变下计算得到的r值不能真实反映试样的力学性能;对于均匀塑性应变材料,采用单点法、线性回归法均可准确地计算其r值;线性回归后得到的直线是否强制通过坐标原点测得的结果差异并不明显;r值测量中平行段长度不应接近标距,从而避免造成不均匀塑性应变.  相似文献   

4.
金属塑性应变比r值测定方法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常使用手工、半自动和全自动三种方法测定金属塑性应变比r值。对这三种测定方法的测定误差进行了分析,不同测定方法其总测量不确定度不同。取决于相关的计量参数的测量误差、r值和测定r值的应变水平,就目前现行国际标准(ISO 10113:1991)所规定的试验方法要求而言,手工方法的测定准确度高于半自动和全自动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复相高强钢Trip600与深冲成形用DC04钢板材为材料,介绍了ISO 10113标准测定r值的回归方法,并探讨了与常规单一应变数据对求解r值方法的相关特性.试验表明,采用单点法测定r值时,平行试样间及不同试验机结果间的离散性较大,且r值与应变呈现显著的路径特征.屈服变形、纵向与横向引伸计在试验初始时刻的延迟效应及速度切换时的惯性效应是应变测量误差的重要来源,采用回归方法可以有效消除这些系统与或随机误差的累积.考虑引伸计系统因上述不稳定效应造成的不同步现象,当采用拟合方法时,拟合直线不应设定通过原点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6.
结合引伸计抖动、夹持不良、下垂、定位不准等对塑性应变比(r值)测试的影响案例,结合计算公式分析了r值测试结果存在偏差的原因。结果表明,案例中r值测试结果异常是由纵、横向引伸计测试反馈不同步造成的。提供了查找测试误差的方法和步骤,并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试验方法上对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并对试样尺寸测量和引伸计等方面引起不确定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和计算.在评定合成不确定度时,应根据塑性应变比r值的计算公式计算各不确定度分量的灵敏系数;当输入量明显相关时,计算公式中应考虑相关系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塑性应变比γ值是评价金属薄板深压延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使用Zwick/Roell 100试验机测试经模拟试验的薄板γ值,若试验后出现异常值,则可使用该机上的试验软件对异常值重新计算,便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处理模拟试验后薄板试样塑性应变比γ值差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正交试验及其设计表测定了r值,运用方差分析计算得出影响r值测量的主要因素为试样类型(规格),最后对r值的准确测量给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身管径向精密锻造中,不同变形阶段的锻造比与塑性应变的关系,以及内膛成形的条件。方法提出了局部锻造比的概念,推导了整体锻造比和局部锻造比的关系。基于局部锻造比,给出了单次锻打所产生的塑性应变增量,求出了径向锻造过程的全场塑性应变的解析解。将弹线膛同时锻造成形的过程分为下沉段和锻造段,探讨了下沉段和锻造段的锻造比对各自塑性变形的影响,提出了内膛成形的必要条件,并用实际身管锻打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每个截面沿轴向的变形都是均匀的拉应变,其值和锻造比成正比;径向和周向应变随着径向位置而变化,且和半径的平方成反比。结论下沉段的锻造比过大对内膛成形不利,增大锻造段的锻造比有利于内膛的成形。  相似文献   

11.
借助两种不同的方法,测定了冷轧薄板的应变硬化指数(n)、塑性应变比(r)值和伸长率。在GALDABINI SUN1000试验机上,用光学非接触引伸计在GRAPHWORK 1软件上实现冷轧薄板的n和r值及伸长率的自动测量;在INSTRON1186试验机上,用YYU5050引伸计在LZC软件上自动测量冷轧薄板的n值,手工测量r值和伸长率。将两种方法得到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两种方法的结果非常接受。用光学非接触引伸计在GRAPHWORK1软件上自动测量的n和r值及伸长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重现性。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Experiments have been performed on specimens subjected to strain cycles similar to those experienced by sub-surface elements of material in rolling/sliding contact.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if the strain cycle is closed then failure takes place by low cycle fatigue and the Coffin-Manson relationship may be used to predict the number of cycles to failure. If however, the strain cycle is open, so that the material accumulates unidirectional plastic strain (the situation known as "ratchetting") a different type of failure, which is termed ratchetting failure may occur. It occurs when the total accumulated plastic strain reaches a critical value which is comparable with the strain to failure in a monotonic tension test. The number of cycles to failure under these circumstances may be estimated by dividing this critical strain by the ratchetting strain per cycle. It is suggested that low cycle fatigue and ratchetting are independent and competitive mechanisms so that failure occurs by whichever of them corresponds to a shorter life. The results of both uniaxial and biaxial test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have been re-evaluated and these, together with new data on biaxial tests on copper, found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is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13.
对权料多次拉深工艺中实际拉深系数的分配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确定各次拉深系数的计算公式.可一次性地对各次拉深系数进行合理分配。求解过程简单容易.计算结果完全满足工艺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4.
钢结构塑性分析的新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红胜  熊辉 《工程力学》2004,21(5):161-165
介绍了一种适用于钢结构塑性分析的新的双曲面本构关系模型,可有效地考虑加载历史的影响,对于非比例加载有良好的适用性,可用于钢结构在复杂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塑性分析,在分析中不会引起数值计算中的困难。计算实例证明,该模型是精确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将应变计组实测应变转换为应力与混凝土的应力状态有关。针对高混凝土坝应力作用水平较高,当混凝土的应力超过一定的限度,混凝土将进入塑性徐变阶段,如果仍基于弹性徐变体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实测应变的应力转换,获得的应力与实际情况不符。该文假设混凝土在高应力作用下将产生塑性流动,根据P.Perzyna假设计算黏塑性应变率,首先推导了最大拉应力屈服准则和Hsieh-Ting-Chen屈服准则的黏塑性应变率计算公式,接着推导了考虑塑性徐变的实测应变转换应力的计算公式,进而探讨了考虑塑性徐变的高混凝土坝实测应变转换为应力。实例分析表明:由于将实测应变转换为应力采用增量法进行计算,在转换过程中,某阶段的应力失真,必然导致后续转换应力的真实性,而考虑塑性徐变的实测应变转换的应力更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对悬臂矩形薄板上作用的横向集中力进行了处理,导出它在任意横向集中力作用下的挠度方程组。建立了悬臂薄板弯曲形变与尺寸、荷载、弹性模量和泊松比之间的关系。据此给出用悬臂薄板弯曲形变测定板材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实验方案。进行了钢、铝合金、有机玻璃和玻璃布酚醛复合板的弯曲实验和拉伸实验。二者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17.
矩形钢筋混凝土双向板板底塑性弯矩比设计取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通过调整板底塑性弯矩比控制板底裂缝宽度的概念;基于薄板理论的Navier解建立了提高钢筋混凝土板板底抗裂性能的板底塑性弯矩比值公式;基于塑性铰线理论,给出了保证配筋量最少的板底塑性弯矩比值公式。通过对比,给出了工程中板底弯矩取值的建议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