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烟草蚜传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方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研究,明确了安徽省烟草蚜传病毒毒源主要为烟田及田边杂草,以及烟田周边菜地、中草药田等;明确了安徽省烟田发生的主要病毒病为PVY、CMV,其次为TMV、TEV、TRSV和PVX;探索了防治烟草蚜传病毒病的较为有效的方法,通过物理阻断蚜虫法基本可以控制烟草病毒病的为害。研究开发了烟草病毒病抑制药剂。  相似文献   

2.
烟草蚜传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烟草炼苗期采用纱网罩、病毒抑制剂,大田期采用病毒抑制剂和推迟移栽期来防治烟草蚜传病毒病的结果表明,正确使用病毒抑制剂防治效果可达到60%左右,随移栽期推迟烟草蚜传病毒病发病显著减轻.炼苗期烟草苗床是传毒介体有翅蚜着落的靶子中心,此时正值有翅蚜迁飞第一高峰期,蚜虫带毒率较高,造成苗床大量未显症的带毒苗,是烟田蚜传病毒病的主要初侵染源,为防治烟草蚜传病毒病的关键时期.用纱网罩烟苗能阻止传毒介体与烟草接触交叉传染,移栽前后适时喷施病毒抑制剂,能有效地防治烟草蚜传病毒病发生,同时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和介体天敌.  相似文献   

3.
陕西烟草病毒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陕西烟草病毒病的发生种类及初侵染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蚜传病毒病(CMV、TEV、PVY)为陕西烟草病毒病发生主要种类。初侵染源主要来自于越冬油菜田,第一次有翅蚜迁飞高峰有翅蚜量与病毒病发生程度有很大相关性,越冬毒原量不是影响次年烟田病毒病发生的主要因子。同时作了几种病毒防治剂对病毒病防效试验,500倍3.85%病毒必克防效最佳,达到82.1%。  相似文献   

4.
影响陕西烟草蚜传病毒病发生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烟草蚜传病毒病的发生与有翅蚜的第一次迁飞期的长短、早晚和有翅蚜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同一烟草品种移栽越早,大田发病越重;不同烟草品种间存在不同的耐病性;越冬蚜量和越冬毒源似乎不是影响烟草蚜传病毒病的主要因素;有翅蚜的第二次迁飞与烟草蚜传病毒病的相关性不大。文中还分析了影响陕西烟草蚜传病毒病的其它因素,如气象因素、栽培条件、烟草生长阶段抗病性、烟蚜的越冬寄主或中间寄主、烟蚜的天敌因素对烟草蚜传病毒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烟田蚜虫与病毒病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我国烟草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据调查我国烟草上发生侵染性病害有60多种,而为害最重损失最大防治又比较困难的病害是病毒病害,特别是蚜传病毒病害。在烟田发生的蚜虫有50多种。蚜虫对烟草的为害分为两种,一是直接为害:即刺吸烟株汁液和分泌蜜露污染烟叶;二是间接为害:即作为传毒介体传播多种烟草病毒病害,如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CMV)、马铃薯Y病毒病(PVY)和烟草蚀纹病毒病(TEV)等。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自1989年至1992年在冀东晒烟区进行。主要采用五元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了烟草赤星病(Alternaria altemata)发生程度(病级)与综合农艺措施(播期x1、密度x2、氮x3、磷x4、钾x5)之间的量化关系。结果为:(1)病级发生程度与综合农艺措施存在着密切关系,其中,与播期曲线呈有极大值的抛物线,通过调整播期可以躲开易感病季节,随密度的增加病级上升,到一定程度趋于平稳,与氮、磷、钾的关系曲线均呈近直线,但作用方向、程度存在差别。五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播期、氮、钾;(2)措施间存在交互作用,各因素合理组配,可以减轻发病程度;(3)根据试验结果建立起在冀东生态条件下的病级与农艺措施之间的数学模型:y=1.11-0.33x1+0.11x2+0.38x3+0.15x4-0.29x5+0.13x1x2-0.28x1x3-0.16x1x4-0.16x3x5-0.15x12,依此模拟寻优筛选出最佳措施组合。经两年示范和多点调查验证,该模型能够表达烟草赤星病发病程度与各项农艺措施的关系,根据研究结果选配的农艺措施组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病害。   相似文献   

7.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PI)与植物抗病抗虫性密切相关,为了明确烟草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NtCPI1功能,研究其与烟草品种抗虫性的关系,对不同蚜虫抗性烟草品种进行了接虫前后NtCPI1荧光定量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抗蚜烟草品种接种蚜虫后,NtCPI1表达量显著增加,664-01接种蚜虫3 h后,NtCPI1表达量为对照的10.8倍,Blue River接种蚜虫6 h后,NtCPI1表达量为对照的6.28倍;而螺丝头2474、云烟97和中烟100等感蚜品种接虫后,NtCPI1表达量极显著降低。NtCPI1可以作为高效抗蚜候选基因,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针对烟草蚜传病毒病的避蚜与防病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苗床不同措施的避蚜效果及移栽后病毒病发生情况的对比,研究避蚜时期及设施与烟草病毒病发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40目防虫网蚜效果最佳,悬挂塑料条和苗床四周铺薄膜也有较好的避蚜效果,薄膜揭开取走及常规对照的避蚜效果较差,网室栽培条件下,病毒病发生情况与移栽烟草所用避蚜设施的防效明显相关,避蚜效果越好,发病越轻,;大田条件下,不同为源的烟草发病情况几乎没有差异,地膜栽培相对裸地栽培有较好的避蚜防病作用,防效在50%左右,河南省许昌地区烟草病毒病的传播以蚜传为主,从移栽到6月27日期间的蚜虫传毒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捕杀特黄板烟田药效试验和使用技术的研究,分析捕杀特黄板对烟蚜的防治效果,并通过2007、2008年连续2年调查捕杀特黄板防治蚜虫及烟田蚜传病毒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捕杀特黄板治蚜对病毒病的减退率。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捕杀特黄板具有较好的持效杀虫性,悬挂7 d具有优于对照药剂防治0.05水平差异显著性,20 d后治蚜效果均具优于对照药剂的差异显著性,捕杀特黄板在烟田0~300范围内,高出烟株5~10 cm,诱虫、杀虫效果最好达86.1%和89.2%,连续2年的研究发现,捕杀特黄板的使用可明显降低田间CMV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在全国各烟区普遍发生,经研究检测马铃薯带毒种薯是该病最主要的初侵染来源。马铃薯Y病毒N株系寄主范围在测试的25种植物中只侵染茄科的三生烟、白肋烟、黄苗榆烟、烤烟、心叶烟、黄花烟、洋酸浆、辣椒和番茄等。经研究表明,当前生产上主栽品种都高感PVY病毒,邻近马铃薯地和蚜虫越冬场所(杏树)的烟田发病重。蚜虫的发生量是影响PVY病毒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构建了烟草马铃薯Y病毒病与有翅蚜发生量的数学关系模型,确定了马铃薯Y病毒病的流行以Logistic{ I=1/[1+a*EXP(-b*T)]}模型为最优模拟模型,再经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如下最优田间预测模型为:Logit(I)=2.058+0.355Logit(I0)-0.04SQRT(Ap),比较回归系数为0.967,比较回归绝对系数0.935。  相似文献   

11.
烟田治蚜与防病(CMV)效果研究再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多年多点试验,明确了在烟田进行治蚜仅对降低烟蚜种群数量效果显著,而对防治CMV等蚜传口针系病毒病没有效果;分析了银膜驱蚜及麦套阻蚜防病的原因所在。主张在当前既无抗病品种又无较好药剂的情况下,防治CMV等蚜传口针系病毒病应以驱(避)前期有翅蚜为主,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烟株前期抗(耐)病能力为辅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烟蚜茧蜂是蚜虫的主要天敌,但其控制作用又受到重寄生蜂的影响。我们在烟株封顶后将其分为上、中、下3个部位,对不同部位重寄生率进行分析,为弄清重寄生蜂的活动及寄生规律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期,烟株下部的重寄生率明显高于中部和上部;在中后期,大田重寄生率高达40%,且此时烟株上部和中部的重寄生率均显著高于下部。在云南大理烟区有2种重寄生蜂,蚜虫宽缘金小蜂[Pachyneuron aphidis (Bouche)]和长背瘿蜂(Phaenoglyphis sp.),以蚜虫宽缘金小蜂为优势种,长背瘿蜂在云南尚未见报道;大田重寄生率在8月初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食蚜瘿蚊不同龄期幼虫对不同龄期烟蚜的捕食能力,通过室内试验评估不同龄期食蚜瘿蚊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和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不同龄期烟蚜的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食蚜瘿蚊幼虫对不同龄期烟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为Ⅱ型,其中2龄食蚜瘿蚊幼虫对1~2龄烟蚜的处理时间短(2.0525 h),理论最大捕食量最大(11.69头);3龄食蚜瘿蚊幼虫对不同龄期烟蚜的控制作用均强于2龄食蚜瘿蚊幼虫,对高龄烟蚜(3~4龄)的控制效果最为明显;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不同龄期烟蚜的日均捕食量随着食蚜瘿蚊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但平均捕食率随着食蚜瘿蚊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食蚜瘿蚊捕食不同龄期烟蚜的种内干扰作用不同,干扰程度为1~2龄(0.76) > 4龄(0.64) > 3龄(0.57)。因此,食蚜瘿蚊对烟蚜的控制潜能较大,是一种可应用的蚜虫天敌。  相似文献   

14.
德阳地区晒烟病毒种类及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病在德阳晒烟上每隔1-2年大发生一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989-1991年,采用ELISA等手段,鉴定了该地区晒烟病毒标样722个。结果表明,烟草普通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CMV)、马铃薯病毒Y(PVY)是晒烟上的3种主要病毒。在不同年份或同一年份的不同时期,这3种病毒发生的比例各不相同。重病年以蚜传的CMV、PVY为主。烟草病毒病流行与否与2、3月的气温及雨日关系密切。调查了该地区的毒源植物,提出了以治蚜避蚜、提高烟株抗病力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利用1961—2011年遵义县气象观测站的3—9月气象资料,分析了气温和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率,并应用Thornth 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气候生产力对烤烟生育期内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情况,由此探讨烤烟的最佳移栽期。结果表明;(1)9月中旬气温普遍低于烤烟生长适宜温度,不利于烤烟成熟期干物质及营养成分的合成和积累;(2)6—8月温度适宜,月均降雨量能够满足烤烟需求,7—8月降雨呈增加趋势,但集中度较高;(3)满足烤烟移栽条件的起始日期为4月10日左右,气候生产力分析表明,4月20日移栽优于4月10日。综上可知,2012年遵义县最佳移栽日期为4月20日左右开始,最迟在5月1日之前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本研究利用dsRNA技术沉默2b基因,获得烟草品种云烟85的T1代转基因抗CMV株系。  方法  构建含有CMV 2b部分序列反向重复的植物表达载体pBIN-2b(r)-In-2b(i),以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转化普通烟草(Nicotiana tabacum)品种云烟85。  结果  抗性筛选获得112株T0代转基因阳性植株,接种CMV进行抗病性鉴定,发现有46株T0代转基因植株表现为抗病,其他66株表现为感病。Tas-ELISA检测表明,T0代抗病烟株的病毒积累量显著低于感病烟株。选取10个T0代抗病株系繁殖,接种CMV鉴定T1代抗病性,发现部分T1代烟株发生一定比例的抗感分离,T1代抗性株率为46.7%~100%。Real-time PCR检测T1代烟株,发现T1代抗病烟株CMV 2b基因RNA积累水平显著低于感病烟株。  结论  基于以上策略及实验,获得抗CMV转基因烟草株系。   相似文献   

17.
不同体色种群烟蚜传播CMV的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体色种群烟蚜对CMV的传播效率和烟蚜的持毒能力。结果表明:红色和绿色种群的烟蚜,都可在0.5min时间内获毒或传毒,且传毒效率随着获毒或传毒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当获毒时间和传毒时间超过5min时,传毒效率提高幅度减缓。传毒蚜虫数量在低密度(1~5头/株)时,随着蚜虫数量的增加,传毒效率提高明显,当蚜虫数量大于5头/株时,传毒效率上升的趋势减缓。烟蚜的持毒时间在连续传毒的情况下约为25min,而在获毒后不立即进行传毒时,则持毒时间可延长至40min。因此,红色和绿色烟蚜种群的持毒能力均较弱,生产上防治CMV应采取驱蚜防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茉莉酸甲酯诱导烟草抗虫的有效浓度和持效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阐明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烟草抗虫机制,用50 μmol/L和150 μmol/L的MeJA乙醇水溶液喷洒烟苗,24 h和48 h后取叶片分别喂食棉铃虫和甜菜夜蛾,每隔6 h监测取食量及体重变化,同时通过Folin-Ciocalteu比色法检测烟叶总多酚含量变化,并利用组织化学染色法统计分泌蔗糖酯的腺毛数。结果显示:(1)对于棉铃虫,50 μmol/L和150 μmol/L的MeJA喷施烟苗24 h~48 h后,试虫取食量和体重增加量均显著低于对照,而对于甜菜夜蛾,仅150 μmol/L MeJA处理烟苗24 h后引起试虫取食量和体重增加量明显降低;(2)MeJA诱导烟叶总多酚含量增加,增加量与MeJA浓度呈正相关;(3)MeJA导致烟叶分泌蔗糖酯的腺毛密度降低,腺毛密度与MeJA浓度呈负相关。MeJA诱导烟草抗虫具有一定的持效期且抗虫效果受其浓度影响,而总多酚含量增加和代谢改变或许是烟草产生抗虫性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