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语义描述的Web服务工作流集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Web服务是可以由其它软件在Internet上访问的一种软件接口。Web服务工作流则是一组按一定顺序执行的Web服务的集合。如何集成一个Web服务工作流,特别是如何运用对Web服务的语义描述来为一个工作流来自动寻找和匹配Web服务,这是目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介绍如何用语义Web服务本体论来集成工作流,同时提出一个基于语义Web服务工作流集成的模型。  相似文献   

2.
分析在.NET框架下结合Web服务实现一种数据交换方式,其首先对.NET下的Web服务数据访问操作进行分析,然后在.NET框架下把数据处理的方式封装成一个数据交换组件(DCCM),其主要由数据访问方法包装器、数据访问持久器、数据访问仲裁器和Web服务接口器等组成,且DCCM的通信方式是基于XML的;这样就便于在软件系统中稳定、持久的访问各种数据库,完成数据交换和各种事务处理.  相似文献   

3.
面向企业应用的协同集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企业协同应用开发的需要 ,提出并实现了一个开放性协同集成框架。该框架采用多层Client/Server结构 ,基于CORBA构件标准 ,并支持其他的构件标准和通讯标准 (如SOCKET)的集成。在服务器端 ,采用层次化构件模型为企业协同应用提供通用的协同支持构件 ,便于框架及其服务构件的复用。在客户端 ,通过白盒集成和黑盒集成相混合的集成方式 ,为操作人员提供了透明的工具集成接口和高级的服务访问编程接口 ,使在Windows环境下的各种应用工具 ,不须进行编程开发就可以便捷地集成到协同框架中 ,并实现对后台服务构件的访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异构数据库访问的技术及目前访问异构数据库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数据库管理系统前端增加中间数据源模块,数据交换双方共同约定好彼此需要交换的接口,设计了一个基于Web服务的异构数据集成方案,该方案提供给用户一个使用多种数据源的统一接口,消除了企业信息孤岛,解决了异构数据带来的一系列数据共享问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Web Service的远程工业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机器人控制为例阐述了基于Web Service(Web服务)的远程工业控制系统的理论与实现;该系统采用了三层架构,以ASP.NET开发了WEB页面作为调用Web Service的客户端,进行网上发布;该系统还在Web Service组件中引入运动控制器的DLL函数库,并提供了跨平台访问的接口。  相似文献   

6.
基于MDA的Web服务开发与集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峥峰  蔡勇 《计算机应用》2003,23(5):142-144
描述了Web服务的特征及其开发集成中的问题,然后讨论了模型驱动架构在Web服务开发中的使用,最后给出了一个Web服务的集成架构。  相似文献   

7.
随着Internet技术的快速发展,Web数据库数目庞大而且仍在快速增长。为有效组织利用深藏于Web数据库上的信息,需对其按领域进行分类和集成。Web页面上的查询接口是网络用户访问Web数据库的唯一途径,对Deep Web数据源分类可通过对查询接口分类实现。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查询接口文本VSM(Vector Space Model)的分类方法。首先,使用查询接口文本信息构建向量空间模型,然后通过典型的数据挖掘分类算法训练分类器,从而实现对查询接口所属领域进行分类。实验结果表明给出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分类性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WESB功能的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WESB在其应用系统之间进行集成。Web服务技术以其标准性和灵活性,逐步成为系统集成中使用的主要技术,WESB的Web服务绑定也就越来越多地被使用,通过解决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使用WESB进行集成的新思路,提出了一个将中介模块发布成Web服务的新方法,并解决了因对嵌套WSDL文件支持不足而在集成过程中引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语义网服务中的本体集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语义网服务中存在的各种本体异构,明确语义网服务中本体集成的主要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语义网服务模型下的本体集成框架,讨论其中数据层中介器和Web服务中介器的结构并阐明其工作机制,为全面解决语义网服务环境下的本体集成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制造网格环境下的资源建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源建模是制造网格中资源集成和共享的前提.首先按资源在制造网格中提供的服务类型对其进行了分类,便于对其分类建模.其次提出了由资源层、资源表示层和资源接口层组成的资源层次模型.资源层包括各种物理资源,表示层使用XML Schema封装资源数据和信息,接口层使用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定义对资源的访问操作.该模型用于将制造资源封装为网格节点,使得制造资源可以方便地接入网格中网络共享.最后以企业标准件库的封装为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GIS应用模型集成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和功能冗余、模型难以复用等问题,指出基于Web服务组合技术在GIS应用模型集成中的优势,提出了一种GIS应用模型驱动的服务组合方法,并详细阐述了模型分解、服务组合流程、服务选取及实现技术等,为扩展GIS的应用功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最后,以震害应急指挥过程为例表明了该方法能有效提高模型集成的灵活性和复用性,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一种支持QoS约束的Web服务发现模型   总被引:89,自引:3,他引:86  
服务质量(QoS)描述了一个产品或服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提供有保证的QoS是Web服务在商业应用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如何动态地选择出最适合用户需求的Web服务正在引起研究领域的关注.该文提出了一种支持QoS约束的Web服务发现模型(WSDM-Q).该模型定义了一组描述Web服务QoS及信誉度的分类tModel,引入了QoS量化的概念,采用了QoS协商和反馈机制,支持携带QoS描述信息的服务发布和基于QoS约束的服务发现.协商机制允许服务提供者根据运行时的状态对服务请求进行接纳控制,反馈机制允许服务注册中心对服务提供QoS的信誉度进行动态评估和调整。该模型不需要改变UDDI的内部实现,能够直接在现有的UDDI服务上进行扩展.作者已经基于Mierosoft.Netf平台和Microsoft UDDI服务实现了一个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3.
Web服务通常运行于一个动态和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其底层平台与面向的用户千差万别,这使得Web服务的可用性经常不能得以保证。如何对Web服务可用性进行合理评估并提高服务质量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从服务请求者的角度出发,设计一种基于可用度的Web服务可用性测试模型,通过采集原始指标数据对服务质量进行可用度量化评估,为服务请求者选择更佳的Web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Web服务访问控制需求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访问控制模型在Web服务访问控制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结合属性和角色的Web服务访问控制模型ARBAC,给出了软件实现结构.ARBAC模型给出了Web服务访问控制领域中的概念定义,提出了相关判定定理.ARBAC模型根据Web服务资源对用户的属性限制条件自动生成角色集,完成用户到角色、权限到角色的映射,能够表达职责分离约束、环境参数限制和最小权限策略,统一了Web服务和服务所涉及的数据资源的访问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传统集成方法的诸多弊端,实现企业内部异构环境下不同应用系统的集成以及与企业外部信息系统的有效通信,本文介绍了Web服务的原理技术以及模型驱动架构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种基于Web服务的动态通用集成框架,并讨论了模型驱动架构在企业应用集成以及Web服务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QoS的Web服务动态组合模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王萍  侯红  单云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10):2494-2497
提出一种基于QoS的Web服务动态组合模型,可以根据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请求,动态地选择最适合的Web服务进行绑定.与原有模型相比,扩展了服务代理的功能.其提供的绑定功能可用于保存服务调用的上下文和历史信息,以便提高下次访问的效率.另外,支持对子服务的划分,可以将大粒度的服务请求划分成子服务,并对服务的调用次序进行更合理地安排和优化.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相似文献   

17.
Web services are used for developing and integrating highly distributed and heterogeneous systems in different domains such as e-business, grid services, and e-government systems. Web services discovery is a key to dynamically locating desired web services across the Internet. Prevailing research trend is to dynamically discover and compose web services in order to develop composite services that provide enhanced functionality. Existing discovery techniques do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diverse preferences and expectations of service consumers and providers which are generally used for searching or advertising web services. This paper presents a moderated fuzzy web service discovery approach to model subjective and fuzzy opinions, and to assist service consumers and providers in reaching a consensus. The method achieves a common consensus on the distinct opin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service consumers and providers. This process is iterative such that further fuzzy opinions and preferences can be added to improve the precision of web service discovery. The proposed method is implemented as a prototype system and is tested through various experiments. 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method.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Web Services访问控制问题,分析了传统访问控制模型在Web Services应用中的不足,给出了面向Web Services的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ABAC(Attribute Based Access Control)的定义,设计了ABAC访问控制架构,并利用可扩展的访问控制标记语言XACMLe(Xtensible Access Control Markup Language)实现了细粒度的Web Services访问控制系统。系统的应用有效保护了Web Services资源。  相似文献   

19.
More and more software systems based on web services have been developed. Web service development techniques are thus becoming crucial. To ensure secure information access, access control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eveloping web service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xtended XACML model named EXACML to ensure secure information access for web services. It is based on the technique of information flow control. Primary features offered by the model are: (1) both the information of requesters and that of web services are protected, (2) the access control of web services is more precise than just “allow or reject” policy in existing models, and (3) the model will deny non-secure information access during the execution of a web service even when a requester is allowed to invoke the web service.  相似文献   

20.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16,53(2):265-278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mobile applications, increasingly more e-commerce websites are providing mobile shopping services that enable their consumers to access their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rough an additional mobile channel. The question arises here as to whether the new channel brings new sales or merely shifts consumers from the web to the mobile channel. Using the 2½-year transaction data obtained from an e-commerce company that expanded its web service onto a mobile platform, we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the newly introduced mobile channel on the sales of the incumbent web channel, and whether it could stimulate new consumption from consumers. Our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after the adoption of the mobile channel, the purchases on the web channel were slightly cannibalized; however, the consumers’ purchases increased overall, suggesting that the positive synergy effect of the new channel overrode the negative cannibalization effect. Our investigation contributes to multichannel e-commerce literature by empirically testing the cross-channel effects of a new mobile channel and also providing insights for e-retailers interested in introducing a new mobile chann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