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张鹏 《机械制造》2010,48(2):17-20
制造业是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也是现代工业的主体,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生产制造。制造业的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的技术基础。通过解剖先进制造技术的构成和发展趋势,阐述了制造型企业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是部分发达国家企业提高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成功经验纵观国际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有些国家主要是依靠自主开发成长起来的,如美国;同时也有通过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发展起来的成功范例,如日本、韩国等。二战后的日本从1950~1970年,只用了100多亿美元,几乎掌握了世界各国在半个多世纪内开发的大部分科技成果。据估计,如果这些科技成果靠他们本国去开发,至少要用60年的时间,耗费1000亿美元以上的投资。日本经济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开发,形成…  相似文献   

3.
机床工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有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的机床工业的发展。我国也一直非常重视机床工业的发展,自上世纪60年代机床业界就开始进行国际合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机床行业国际合作取得快速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引进技术、项目合作、合资经营自主开发几个阶段,国际合作为我国产机床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事实证明,加强国际合作是加快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我国汽车工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是由大变强。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汽车行业内人士逐渐认识到,强大的汽车工业必须以先进的汽车制造装备为依托,实现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转变以往靠引进技术和引进装备实现汽车工业发展的路子。因此,掌握先进汽车制造工艺,提升我国装备制造技术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技术创新包括设计、产品、工艺、材料、生产组织、营销、市场等方面的创新,企业家是主要的技术创新者,对机械制造业企业而言,自主开发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主体部分,机制和体制改革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但不能代替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工具技术》2003,37(12)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 2 4日在广州市人民政府、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 2 0 0 3中国汽车工业论坛上说 ,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用 10~ 15年的时间 ,全面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重点突破汽车安全、环保和节能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产品开发系统集成技术领域和关键零部件领域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和产品 ,建立适应汽车工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为实现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工业奠定坚实基础。他说 ,未来 2 0年我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领域包括 :一、产品开发基础数据库…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指出: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在我国国内机床市场上,进口机床近几年来一直占有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以2004年为例,在总共约92亿美元的机床消费额中,进口机床占到了59亿美元以上.也即进口机床拥有64%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这种进口机床在我国国内市场上唱主角的现象,说明我国机床在技术性能和质量方面与国外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要消除这个差距,必须依靠而且只能依靠提升我国机床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我国机床工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振兴装备制造业,首先要振兴机床工业“,而振兴机床工业的措施中,核心之一是要落实到提升机床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振兴.也即只有尽快落实总书记指示,才能根本改变我国机床工业技术上落后于国外的局面,实现机床工业的振兴.……  相似文献   

8.
“十五”期间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十五”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坚持开放与加快自主发展相结合,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以零部件为基础,以经济型轿车为重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实现规模经济;加大国家级技术中心建设力度,不断增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改善市场环境,加强法制化管理,促进公平竞争;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提高国际竞争力。 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必须坚持在竞争开放中自主发展的原则,坚持公平竞争原则和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要…  相似文献   

9.
目前,汽车工业国家有两种发展类型.一是发达的汽车工业国家,如美、德、日,先拥有了汽车的产品设计研发能力,而后进行生产、销售,逐步形成了一种完备和互动的产业链,进而推动汽车产业不断发展.一是少数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往往是不具备研发汽车的能力,通过利用引进技术或合资的办法,把现成的汽车产品先行投产,预先达到快速实现生产汽车的效果,然后进行零部件的国产化工作;同时,在引进产品生产之后,汽车生产企业着手对汽车产品进行消化、吸收、创新,最后推出真正的自己的汽车产品.我们往往把发展中国家发展汽车工业的行为所形成的汽车品牌称为自主品牌,韩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由此可见,自主品牌汽车是逆向工程的一种成果.  相似文献   

10.
MC记者:十一五期间,国内汽车工业发展飞速,您能否谈一下中国一汽在十一五期间都取得了哪些成就?产品技术上都有哪些技术创新?田洪福:十一五是中国一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中国一汽自主事业突飞猛进取得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1.
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是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由此,有效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尽快实现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开发能力提高战役对实施“科教兴业”,开展技术创新工程,振兴机械、汽车工业,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是个极其重要的战役。机械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技术服务的行业,它所提供的技术水平,不仅直接影响自身的形象、发展和经济效益,也影响着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装备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机械工业部开发能力提高战役的目标是建立300家具有较强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新体系,汗发出1000种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明显缩短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推动战役实施,机械工业…  相似文献   

13.
打造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分析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特别是当前汽车行业正在轰轰烈烈、如火如茶开展的自主开发与创新,更需要一个强大的零部件体系作支撑。整车自主品牌与技术创新需要零部件作基础,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新的"三定"方案,原技术与装备司改为技术进步与装备司,其职能是:研究提出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引进和重大装备国产化的方针、政策;组织推动技术创新工作;指导和协调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等项目的实施;指导和推动技术创新机制的建设及产学研联合;指导和协调重大技术装备项目的研制.  相似文献   

15.
对创新的理解“创新”本质上具有破坏性,“创”易而“新”难,因此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不能把创新政治化。而应该为“新”而“创”。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创新包括技术、产品、理念、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企业家是创新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技术企业而言,自主开发能力是技术创新能力的主体部分,机制和体制改革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为其创造了环境,但不能代替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超临界机组的仪表和控制系统是大型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吸取国外超临界机组控制系统和仪表的先进技术,在引进技术和自主发展的基础上提高电站仪表和控制系统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公司承担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项目——600MW超临界机组仪表和控制系统国产化研制,通过国产化研究,公司从以下七个方面较完整地掌握超临界机组仪表和控制系统的技术,  相似文献   

17.
我国汽车工业的振兴主要是在“九五”期间,首先是保证贯彻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汽车工业科技发展的目标,就是《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中规定的形成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的能力。“九五”期间,我国汽车工业科技发展规划的总目标是初步形成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开发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建成具有初步产品开发能力的科技体系,建立我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自主发展的机制,重点突出轿车车身开发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18.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应该是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开发—提高创新的道路,支持骨  相似文献   

19.
《工具技术》2009,(11):106-106
钻井的投资占整个石油勘探开发投资的50%以上,是影响油气勘探开发整体效益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石油钻井大国。多年来,中国石油钻井科技的发展走过了引进和学习国外技术、自主攻关、建立钻井科研机构、引进技术与自主研发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应该是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开发—提高创新的道路,支持骨干企业与国外名牌公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