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热流道模具外加热喷嘴中的热传导问题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外热式喷嘴的热平衡、喷嘴的特点和如何确定加热元件功率等问题 ,从理论上讨论了导热热流量与喷嘴外绝热层厚度的关系 ,并进行了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的塑料成型方法中有不少方法,如注射成形、压制成形、挤胶成形、热成形等,都有模具的加热和模温控制的问题。要对模具加热和控温,必须进行精确的加热功率计算。如加热功率计算不准确,会给模具的设计带来很大的麻烦。计算功率过大,则势必增大模具体积,提高模具成本和加工难度,计算功率过小,则会影响生产率和降低加热器的寿命。因此,对模具加热功率进行精确计算,将为加热方式和加热器的选择,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模具设计等,提供可靠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管道焊口焊后热处理常用的加热方法有感应加热、电阻炉加热等。现在普遍采用的是远红外加热方法。远红外辐射加热的优点是节约能源 ,提高加热效率 ,且远红外线能够穿透到物质内部 ,使内部与表层同时加热 ,改善了加热效果。进行管道焊口热处理时 ,正确地选用加热器功率 ,是确保热处理顺利进行 ,提高热处理效益的重要环节。1 远红外加热焊口热处理加热功率计算的几种方法  我国一般按下列计算 :加热所需功率 P =Q/t (1)式中 :P为加热所需电功率 ,W ;Q为加热所需热量 ,J;t为加热时间 ,s。Q =K·W·C(T -T0 ) (2 )式中Q为所…  相似文献   

4.
热流道模具的加热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一、序言 热量的控制是热流道模具设计中的关键问题之一。如能知道热流道模具在工作过程中所需热量的大小,就可据此去选择加热方式、加热元件及其功率、以及热流道板的结构和正确控温。 在热流道模具中,使热流道板(或喷嘴)在一定时间内从室温加热到工作温度所  相似文献   

5.
根据热平衡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连续式太阳能电池烧结炉加热功率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加热功率的计算模型.此方法克服了以往烧结炉功率计算方法的局限;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际炉型比较,说明计算的功率值达到要求的精度,证明了方法的可靠性.模型可以扩展应用到其它产品的烧结设备.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带加热功能的压药液压机模具设计方案,此模具用于60000kN五梁四柱式压药液压机中.从模具的结构、材料、工作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详细说明对模具加热的温控系统的功率计算和原理设计.在模具中直接对药粉加热,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对药柱成型质量有很大提高.此种先进的药柱成型工艺得到国内广大军工企业的认可.  相似文献   

7.
最近,江苏南京某厂家研制出十六模钨钼丝热拉机,该设备加工效率高,可将钨钼丝一次加工成所需的成品,塔轮(滚筒)是采用硬质合金材料制作的,具有很高的耐磨性.加工范围φ0.65mm~0.10mm;拉丝速度为0~80m/min;炉体功率为3kW,加热炉最高温度达1000℃;模具加热功率为 0.5kW,模具加热温度最高可达 800℃.十六模钨钼丝热拉机研制成功@夏耀勤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轧辊转动时加热控温元件的导线连接和绕动问题,对铝合金楔横轧模具加热控温系统进行了结构设计,并对加热控温元件的布局进行了设计优化,采用多点式加热测温方式保证了模具的加热效率和温度均匀性。开发了基于PID控制算法的功率自适应模具温度补偿系统,可根据设定的控温逻辑自动调节加热棒功率,将模具温度控制在工艺要求范围内。基于该模具加热控温系统开发了铝合金精密楔横轧机,批量生产了尺寸一致性好、表面质量高的铝合金楔横轧锻件,表明该项研究成果切实可行,可用于铝合金、钛合金等有色金属的回转成形工艺及设备的开发。  相似文献   

9.
热流道注射模热流道板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避免或减小热流道模具中热流道板加热后膨胀导致喷嘴的中心线产生的偏移的几种补偿结构,列举了3种热流道板加热功率的计算方法,可为热流道模具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目前,随着电器事业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一种微型加热管。管的直径在8mm以下,电压220V,功率在500W以下。用它来代替电阻丝可简化模具结构,使模具小型化.制造、安装和维修模具也方便得多。 例如某产品采用增强涤纶树脂,模具温度在150~170℃。多年来,模具一直采用电阻丝加热,模具结构如图1。由于采用石棉纤维材料做绝缘板,因此耗电量很大,并且  相似文献   

11.
<正> 热挤模具经常与炽热的金属接触,反复多次地被加热与冷却,工作条件较为苛刻恶劣。 我厂有一热挤模具如图1所示,材料为3Cr2W8V钢,热处理技术条件为H_(RC)42~48。模具工作时表面涂抹石墨-油润滑剂,内孔通水进行冷却。原热处理工艺见图2,淬火回火加热均在盐浴炉中进行。  相似文献   

12.
杨红梅  卢绍平  步毅  杨旭  浦周猛  李继云  梁栋  王勤 《铸造》2012,61(12):1410-1414
结合理论计算,利用热模拟分析方法对电热管不同功率所对应的铜转子压铸模模具内部温度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热管电压为220 V时,模具内部温度为450~550℃;电热管电压为180 V时,模具内部温度为350~450℃,两者相差约100℃。设计的模具预热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满足实际生产需要,为铜转子压铸模具加热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浅盒形件顺序开模热流道叠层式注射模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PP盒盖件顺序开模的热流道叠层式模具结构、热喷嘴和热流道板的设计要点 ,利用该热流道叠层式模具一次可成型普通注射成型的2倍制品 ,模具开模可靠、经济。从理论上计算了热流道板的加热功率和热膨胀变形量 ,并采取相应的防涎措施和温度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一、木内学方法简述定义一个假想单元,如图1中的E~*单元所示。这个单元与所要分析的模具表面接触,其接触面S~*很小。首先按常规求出工件变形所需的上限功率W。这时,模具的运动速度为(?)。然后利用上限元法分析工件的不规则变形,假想单元接触面的速度为(?) Δ(?)~*,其余面仍为(?)。在此条件下求出其上限功率(?),但计算时忽略Γ_1~*、Γ_2~*面上的剪切功率。总的(?)可表达为下面三个式子之和: (?)=((?)_E~*) ((?)_Ⅰ) ((?)_Ⅱ) (1) 其中,(?)_E~*为假想单元内的总功率,(?)_Ⅰ为第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TC4合金电子束冷床熔炼过程热平衡的计算和实验验证,为制定合理的熔炼工艺提供计算依据。计算结果表明,维持冷床液态熔池表面125℃过热和结晶坩埚内100℃过热的条件下,随着熔炼速度从60kg/h增加到150kg/h,冷床内所需热量稍微增加,熔炼原料的功率明显增加,而凝固坩埚内所需热量有所降低。在提高冷床内和坩埚内的过热度时,其所需的热量都增加。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树脂砂芯成形工艺特点,探讨了集装箱角铸钢件砂芯热芯盒模具的加热系统设计、排气系统设计以及模具材料的选择等方面的问题,指出热芯盒模具的加热系统设计及排气系统设计是模具设计的重点。保证加热功率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多热源均匀加热的效果比较好。采用分型面排气槽、顶杆间隙排气与排气塞排气相结合的排气系统设计能够很好地满足模具排气需要。  相似文献   

17.
连铸恒温出坯是实现连铸直轧的有效手段,为了实现圆坯恒温出坯的目的,依据感应加热原理提出在连铸坯切割段变功率感应加热恒温出坯的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恒温出坯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发现,通有交流电的感应线圈在铸坯内部产生磁场和感应电流,上述物理场主要集中在铸坯表面。此外,感应电流产生的焦耳热对连铸坯起到均温作用,均温效果随着电流频率或铸坯移速的增大先增强后减弱。研究表明,变功率感应加热实现圆坯连铸恒温出坯的方案是可行的。为了优化感应加热功率,建立了感应线圈加热功率计算模型。根据感应线圈加热功率计算模型,实现恒温出坯的加热功率与连铸坯几何尺寸、物性参数、初始温度、运动速度和线圈长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正> 一、前言 塑料的成形有许多方法,其中的注射成形由于其应用范围广、生产率高而最为广泛应用。 注射成形是将粒状树脂加热熔融,在模具内以高速、高压填充,并在模具内再行冷却固化而取得所需形状的一种成形方法,类似铝压铸。近年来盛行试图弄清成形理论,  相似文献   

19.
镁合金等温锻造加热装置的设计及模具温度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生产出合格的镁合金电动螺丝刀套筒锻件,设计了电阻丝陶瓷加热圈、温度控制系统和镁合金等温锻造模具,介绍了电阻丝陶瓷加热圈、温度控制系统和保温隔热系统的构成.利用"模膛"直接加热镁合金坯料,"模膛"就是"炉膛".计算出模具的加热时间为26 min,与实际加热时间27 min相近.绘制并分析了设定温度分别为260,300和340℃,从室温开始加热的模具温度曲线.由温度-时间曲线可知,镁合金等温锻造模具的加热特性稳定,即不同设定温度下的"冲温"均为50℃左右.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树脂砂芯成形工艺特点,探讨了集装箱角铸钢件砂芯热芯盒模具的加热系统设计、排气系统设计以及模具材料的选择等方面的问题,指出热芯盒模具的加热系统设计及排气系统设计是模具设计的重点。保证加热功率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多热源均匀加热的效果比较好。采用分型面排气槽、顶杆间隙排气与排气塞排气相结合的排气系统设计能够很好地满足模具排气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