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海拉尔盆地是叠置于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由三坳、两隆5个一级构造单元组成,自西向东依次为扎贲诺尔坳陷、嵯岗隆起、贝尔湖坳陷、巴彦山隆起和呼和湖坳陷,其中红旗凹陷是位于贝尔湖坳陷北部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研究表明,红旗凹陷在早白垩世经历了4个变形阶段:在早白垩世兴安岭群-南屯组沉积时期为NW-SE向伸展作用阶段,形成以大型犁式正断层为拉陷断层的NE向箕状半地堑;在大磨拐河组-伊敏组一段沉积时期为NW-SE向挤压作用阶段,使早期控陷正断层发生强烈的反转作用而转化为逆断层,靠近控陷断层的NW边界由于断层上盘的逆冲而隆升,凹陷的SE斜坡带由于控陷断层在反转作用过程中深部的逆冲滑移在浅部受阻而发生的旋转式隆升,使凹陷的规模发生明显萎缩,并在凹陷的中部形成大型NE向断层转折褶皱,构成了红旗凹陷的中部断隆带;在伊敏组二段下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伸展作用阶段,早期控陷断层表现出正断层的特征,新形成的NE向控陷断层具有左行离散型走滑的性质;在伊敏组二段上部沉积时期为近EW向挤压作用阶段,早期控陷断层再次表现为上盘逆冲的特征,在断层上盘、靠近断层的部位形成反转背斜,并在凹陷中形成断层转折褶皱.在每一变形阶段中,红旗凹陷的构造特征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歧口凹陷古近系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规律并指导钻探,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资料对岐口凹陷滨海地区古近系开展了层序地层分析.古近系作为一个超层序组发育3个超层序、11个三级层序.根据同沉积构造坡折类型,可以把层序划分为挠曲坡折型层序和断坡型层序2种层序类型.其中:断坡型层序主要发育在超层序1,挠曲坡折型层序主要发育在超层序2和超层序3.在滨海斜坡区,超层序2和超层序3由挠、由坡折控制的层序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砂体与湖扩展体系域优质烃源岩配置良好、埋深适中、成藏条件优越,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发育有利区.提出了模型正演和有效数计算相结合的地震属性优选方法及地震属性控制下的储层预测技术,并利用该项技术在有利区内预测了6个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3.
较经典层序地层学,露头层序地层研究存在优势也存在问题[1,2]。本文以湘北二叠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湘北地区二叠系层序地层样式,将其划分为11个三级层序,探讨了层序地层与成矿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早古生代地层因化石稀少影响时代确定。应用测年分析技术,对福建清流一带林田组、东坑口组典型样品进行矿物测年分析,获得年龄主要分布于500Ma~550Ma、次为900Ma~1000Ma,暗示其物源主要为晋宁构造层,次为泛非构造层。根据获得的最年轻年龄约束林田组和东坑口组形成时限在490Ma之后。在侵入林田组、东坑口组的闪长岩中获得450.9Ma的测年数据,确定林田组与东坑口组沉积时限在450.9Ma之前。本文为研究福建早古生代地层沉积层序和物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长6及长4+5油层组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广泛发育的裂缝系统对储层物性改善和油气运聚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综合应用野外剖面和钻井岩心,结合测井及镜下鉴定资料对该地区裂缝发育特征及其成因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姬塬地区各油层组发育早期东西向和北西-南东向共轭剪切裂缝为主,晚期南北向和北东-南西向共轭剪切裂缝次之的2组高角度裂缝,且多为未充填的有效裂缝;在特定沉积相带背景下的燕山期构造运动和盆地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形成过程的超压作用,是裂缝形成的重要因素;裂缝大量存在是研究区各油层组储层低孔却具备相对高渗带的主要原因,也为油气后期幕式快速充注成藏提供了通道条件,使低孔背景条件下的相对高渗带成为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6.
塔南凹陷东部构造带南屯组地层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局部发育三角洲沉积.复杂的沉积充填样式塑造了本区复杂的岩性油藏.在细分地层单元内对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多种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方案,结合砂体成因、叠置样式、平面展布特征以及渗透率韵律性等方面的分析,按照层间、平面、层内3个层次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进行了解剖分析.结果表明:层序旋回对储层垂向岩性、物性的变化具有控制作用;凝灰质的发育对南屯组储层具有破坏作用,影响油气的运聚;水下分流沟道及河道砂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砂体类型;水下扇中扇是油气主要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7.
刘博  胡旋  高源  喻龙  冯欣 《甘肃冶金》2017,39(3):32-36
通古尔组是我国中新世的典型沉积,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阿巴嘎旗。由于地形平坦,覆盖严重,地层产状平缓,地表露头有限,对通古尔组系统研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笔者在阿巴嘎旗那仁宝拉格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査工作时利用路线调查、钻探手段系统研究了通古尔组特征。发现本区通古尔组层序齐全、孢粉丰富、划分标志明显,系统采集孢粉样品,分析当时形成气候从干燥到温暖湿润转变,后期又逐渐到寒冷干燥变化。  相似文献   

8.
石为江 《甘肃冶金》2019,41(1):48-51
梨坪地区位于扬子成矿省新关-阳山燕山期金成矿带,石鸡坝-阳山金成矿区国家级整装勘查区北侧及东延。属秦岭地层区,跨迭武地层小区和文康地层小区,出露地层有泥盆系屯寨组(Dt)、石炭系略阳组(Cl)、岷河组(Cm)、三叠系(Tb)、白垩系田家坝组(Kt)。区内断裂和褶皱构造发育,构造线以北东向、东西向为主。泥盆系屯寨组和三叠系地层主要由碎屑岩所组成,是沉积型铁锰矿、重晶石矿,构造蚀变岩型、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和雄黄矿的有利地层,该区的北东向断裂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属控矿构造。区内花岗斑岩及石英脉对金的活化及成矿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In a very gentle platform-margin paleogeographic environment, platform-margin reef flat facies carbonate reservoir rocks were developed in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of Yuanba field. Later weak 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diagenetic evolution caused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to form lithologic traps, with good reservoirs such as dissolved bioclastic dolostone and dissolved pore dolostone.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gas reservoir is a pseudo-layered porous lithologic gas reservoir under pressure depletion drive, with high H2S and moderate Coz contents. This paper predictes that the conducting system for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gas reservoir is possibly composed of the pores and microfractures in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reservoir, the top erosional surface of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micropores and microfractures in the underlying formations.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reservoir has experienced 3 hydrocarbon charging stages.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diffusion is the major formation mechanism for this gas reservoir. In the Middle and Late Yanshanian, the Yuanba area entered the major gas charging stage. The gas migrated mainly through diffusion and with the assistance of seepage flow in small faults and microfractures from the source rocks and the other oil-bearing strata to the Changxing Formation carbonate reservoir rocks, forming lithologic gas pools. In the Himalayan Epoch, the lithologic traps were uplifted as a whole without strong modification or overlapping, and were favorable for gas preservation.  相似文献   

10.
辽西义县晚白垩世大兴庄组流纹岩具有埃达克质火山岩的特征.这些流纹岩SiO2≥68.62%、A12O3≥14.40%、MgO<1.2%(Mg#<0.45)、Sr>360 μg/g、Yb<1.1μg/g、Y<12μg/g、La/Yb>40、Sr/Y≥39和Nb/Ta>17.5;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如Nb、Ta、Ti)明显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馏,具有弱的负铕异常;Nd、Sr同位素具有较低的143Nd/144Nd(0.511 376~0.511 441,εNd(t)=-23.45~-22.16)和适中的87Sr/86Sr(0.707 3~0.707 4,εSr(t)=32.38~32.8)比值,具有富集地幔端员(EMI)特点.这些特征表明,大兴庄组流纹质岩浆起源于较厚下地壳榴辉岩部分融熔,也说明中生代晚期局部仍残留较厚的下地壳,这为进一步理解燕山造山带中生代到新生代岩石圈减薄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进行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和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时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的Cr、Cu、Zn、As、Cd、Pb 6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分析,并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砖红壤中重金属综合污染效应.[结果]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Cr、Cu、Zn、As、Cd、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5.57、35.16、93.56、8.50、0.24、79.29 mg/kg.其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是Pb.各金属影响因子的顺序为Pb>Cu=Zn>Cr>As>Cd;各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小顺序为Pb>Cd>Cu>As>Cr>Z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45.14,属于低生态危害范畴.[结论]海南岛西部地区砖红壤中重金属污染属于轻微污染.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黑龙江省嘉荫县乌拉嘎盆地内各地层单元的岩石组合、生物化石组合与时代和沉积环境的系统研究与厘定,并与孙吴-嘉荫盆地其他断陷以及松辽盆地进行对比.研究表明:乌拉嘎盆地中、新生代划分为3个构造层5个岩石地层单元,并对其空间展布与演化进行了恢复,填制区域地质图.乌拉嘎盆地表现为明显的3期不同性质的盆地叠合演化特点,其间由2个明显的不整合界面分隔,即上白垩统嘉荫群与下白垩统之间的不整合和上白垩统嘉荫群与新近系孙吴组之间的不整合,从而造就了乌拉嘎中、新生代盆地的3个不同性质盆地演化阶段:早白垩世大陆裂谷断陷盆地演化阶段、晚白垩世的大型内陆坳陷盆地演化阶段和新近纪内陆山间盆地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3.
在野外地质考察、岩心观察和大量测试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东北地区桦甸盆地始新统桦甸组和美国犹他盆地始新统绿河组油页岩中类异戊二烯烷烃、甾类和萜类等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并探讨其对两地油页岩在有机质来源及古沉积环境上的差异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在GC谱图上,桦甸油页岩Pr/Ph为1.47~2.03,具姥鲛烷优势;而绿河油页岩Pr/Ph为0.34~0.44,具植烷优势.GC-MS分析表明:桦甸油页岩规则甾烷C27-C28-C29呈反"L"型分布,∑(C27+C28)/∑C29为0.63~2.52;绿河油页岩规则甾烷C27-C28-C29呈钝角不对称"V"型分布,∑(C27+C28)/∑C29为0.96~1.20.桦甸油页岩萜类化合物中萜烯>ββ构型霍烷>αβ构型霍烷,以C29萜烯占优势:绿河油页岩中五环三萜烷>三环萜烷>四环萜烷,并检出丰富的Υ-蜡烷和β-胡萝卜烷.两地油页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参数的对比分析揭示:桦甸油页岩为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双重生源,但细菌及藻类等水生生物的贡献较大,主要形成于弱还原淡水沉积环境;绿河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主要为细菌和藻类等水生生物,主要形成于强还原咸水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为了有效预测宋站地区沙河子组有利储集层,依据岩心、测井、地震以及其他分析测试等资料,并结合前期沉积相研究的认识,对沙河子组储层岩石类型、物性、含气性以及地球物理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沙河子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砂砾岩,孔隙度一般小于10%,渗透率普遍小于1×10-3μm2,认为沙河子组砂砾岩为低孔—低渗型储层。研究发现:区内主要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两种沉积相带均可作为有利储集相带,其发育的砂砾岩体普遍含气,且砂砾岩厚度越大,其产气能力越强,表明沉积环境和砂砾岩厚度是影响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地震反演等技术对研究区砂体厚度和平面展布进行预测,提出研究区有利储层分级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东部上石炭统黄龙组是天然气藏的主力产层.在岩心观察、野外剖面实测和室内薄片鉴定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钻井、测井、物性分析和X-衍射分析资料,对川东黄龙组碳酸盐岩储层沉积-成岩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川东黄龙组主要发育萨勃哈、有障壁海岸和陆棚3个相带以及特殊的古喀斯特相,储集岩类型以白云质岩溶角砾岩及颗粒白云岩为主,有效的储集宅间类型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最重要的储层类型为孔洞缝型,最有利储层发育部位为岩溶上斜坡中的坡地和残丘微地貌单元.综合分析认为,沉积-成岩系统与储层在时空上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粒屑滩沉积微相控制了黄龙组储层的区域分布,早-中成岩阶段压实卤水成岩系统、古表生期大气水成岩系统以及埋藏成岩阶段的温压水成岩系统对优质储层发育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