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沉积微相与油气富集关系的研究入手,剖析了沉积微相对高产富集规律及油井产能高低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沉积微相制约油井,特别是高中产井的分布,对特低渗储集最有利的相带是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其次为河口坝和分流间湾,席状砂储层物性最差,其中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孔、渗、饱值最高,且平面上彼此相连.由于河流的侧向迁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连片分布,使之形成油井高产富集的主要区域,即在有利的沉积微相与储层叠合处,储、渗条件最好的区块是井位部署的首选目标区.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福山凹陷中特低渗透储量比例大、注水开发矛盾突出的问题,利用岩芯、测井、录井等资料,探讨花场地区流一段储层的岩石类型、构造特征,分析储层的岩相特征,明确储层的沉积环境。利用测井曲线和岩屑描述建立沉积微相的测井相模式,探究砂体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花场北部流一段储层发育两点物源,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等5种类型;流一段储层沉积的砂体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砂体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和方向性,水下分流河道的砂体宽度较大,由南至北呈叶状展布。该研究可为福山凹陷进一步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克拉玛依油田克81井区二叠系风城组发育一套辫状河入湖形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具有特低孔超低渗、非均质性强的特征,并非扇三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测录井资料分析,可识别出辫状河三角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辫状河前三角洲三个沉积亚相,以及河道滞留、心滩、河漫、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砂坝、远砂坝、前三角洲泥等沉积微相类型。分析了各微相的展布特征,为研究区以后的有利储层预测提供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七中东区白碱滩组油藏的沉积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认为白碱滩组总体发育湖泊—曲流河三角洲相。主要鉴别出油藏主力储层段发育8种微相,常见的有3种,即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支流间湾等。同时编绘各个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分析了其展布特征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以东营凹陷梁11断块为例,综合岩心、测井及其综合解释成果认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内夹层以泥质、钙质为主,局部发育过渡性夹层;并总结、建立了各类夹层的电性、物性识别标准.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充分利用开发区密井网特征,对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夹层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水下分流河道内主要为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横向分布不稳定,夹层倾角一般小于2°;河口坝的不同位置,夹层的岩石类型、厚度及分布稳定性不同.坝主体位置以过渡性夹层、钙质夹层为主,厚度较小且不稳定,夹层倾角一般小于1.5°;坝缘和坝侧翼砂体内以泥质夹层为主,厚度稍大且相对稳定,夹层倾角一般小于1.0°.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夹层不甚发育,规模较小的顺直河道段砂体内夹层数量少且以钙质夹层为主;而规模较大的弯曲段河道砂体侧翼多发育泥质夹层,中部多发育钙质夹层.  相似文献   

6.
以多学科理论为指导,结合已获得的有关测井、测试资料,对黄陵地区长2油层的沉积相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湖泊三角洲相为长2段的主要沉积相,三角洲前缘以及前三角洲为亚相,主要沉积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天然堤、河口坝、分流间湾、远砂坝、席状砂等。长2油层储集砂体发育薄,呈透镜状,横向不连续,对储层的形成较为不利。  相似文献   

7.
塔南凹陷东部构造带南屯组地层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局部发育三角洲沉积.复杂的沉积充填样式塑造了本区复杂的岩性油藏.在细分地层单元内对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多种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方案,结合砂体成因、叠置样式、平面展布特征以及渗透率韵律性等方面的分析,按照层间、平面、层内3个层次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进行了解剖分析.结果表明:层序旋回对储层垂向岩性、物性的变化具有控制作用;凝灰质的发育对南屯组储层具有破坏作用,影响油气的运聚;水下分流沟道及河道砂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砂体类型;水下扇中扇是油气主要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游评3井的金属成矿与储层及油气成藏四性入手,着重分析了该井金属成矿与储层的特征。认为该井金属成矿与储层矿物性以粗-细-粗旋回模式沉积,物性中低孔中低渗为主,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滨浅湖滩坝砂岩金属成矿与储层。油气层分布主要受构造、岩性、储盖配置影响。  相似文献   

9.
演武地区延10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重要油层组之一,但对其沉积相的相关研究较为贫乏。结合整个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及沉积演化特征,通过对演武地区延10段的岩石学特征、泥岩颜色、沉积构造等特征的综合研究,并结合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等地质理论,认为演武地区延10油层组属于河流沉积体系,发育辫状河相,并进一步将其划分为河道砂坝、泛滥平原等两个沉积微相。根据延10段沉积微相的展布及演化规律,并结合其区域沉积和构造背景,建立了研究区延10油层组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0.
百口泉地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发育一套近源的粗粒碎屑沉积。目前针对该区的研究资料较少,沉积相类型仍有争议,生产矛盾突出,对后期油藏开发研究工作造成很大困难。通过岩心观察,结合测录井和分析化验对百口泉油田二叠系下乌尔禾组沉积相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下乌尔禾组发育一套扇三角洲沉积,而不是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可识别出扇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2个亚相以及扇面河道,水下分支河道等6个微相。结合该区试油成果及物性资料分析,得出牵引流成因的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含油性较好,为有利储层;而碎屑流等重力流成因的储层,含油性较差,可视为差储层。为该区的后续勘探开发、评价提供思路和方法,也为克拉玛依油田及其他扇三角洲发育区的油气勘探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大情字井地区青一段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富集特征、控制因素、油气藏类型及下一步勘探方向等工作,结合大情字井地区沉积背景,并以石油地质学、沉积学、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等理论作为指导,研究认为大情字井青一段具备形成规模性油藏的条件,古地貌演化与生油岩的生油范围及生烃阶段控制了油气成藏的基础,成藏期正向古构造控制了油气富集带,条带形水下分支河道砂体与指状河口坝砂体等有利储层控制了油气储存,油气运移场控制了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广泛分布的优质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藏保存,不同生储盖组合方式为多种油藏形成提供了条件。将大情字井青一段油藏类型划分为:大型岩性上倾尖灭带控制的岩性上倾尖灭型油藏;反向正断层控制的断层遮挡型油藏;正断层与岩性共同控制的断块—岩性型油藏。  相似文献   

12.
综合分析录井、测井、地球物理等相关资料,对东南隆起区长春岭南区块扶余油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砂体主要受发育于长春岭至大榆树地区东支河流沉积体系所控制。扶余油层河道砂体发育,具有纵向多期河道砂体叠置、横向变化快的特点,呈砂泥互层岩性组合关系。识别刻画了各油层组主河道砂体或叠置河道砂体的分布。对于该区块的浅层气勘探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砂体厚度及物性分布、砂体属性预测及反演等方法对双城地区FI油层组进行有利储层预测。所得出的结果为:FI的3个油层组中,FI3油层组砂体较为发育,FI2油层组砂体最不发育,FI1油层组砂体呈条带状展布。3个油层组均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但FI3油层组砂体发育最好,埋深相对较浅,物性最好。根据均方根振幅属性得到分流河道发育区分布的范围。确定了波阻抗、电阻率、伽马为主要反演参数。通过孔隙度、平均孔隙半径、排驱压力和含油产状这4种参数划分两类有利储层,并对每一个油层组进行了分类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王府凹陷中心区域的有利储层仍然可以作为后期的重要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4.
辫状河三角洲是我国油气藏比较常见的沉积体系,沉积环境复杂多变,在同一沉积亚相中仍然存在具有明显沉积韵律、岩石相组合的小的沉积单元.通过岩心剖面对比,将辫状(水下)分流河道细分为充填河道、废弃河道和进积河道三个小的沉积单元,并结合开发动态特征分析了不同沉积单元对开发过程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精细研究油藏沉积特征对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石盒子组盒8段(简称:盒8段),整体具有构造稳定、沉降缓慢、盆大、坡缓、水浅、源多的特点,广泛发育缓坡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运用地层过程-响应沉积动力学原理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及方法,对该类三角洲砂体的成因与组合类型进行了探讨.该时期砂体明显受基准面升降旋回过程中可容纳空同和沉积物补给通量比值变化的控制,可划分为进积型、加积型.进积型主要由高能削截武河道砂体、低能削截式河道砂体、残缺式埙上河砂体构成;加积型则主要由低能削截武河道砂体、完整式河道砂体、下残式坝上河砂体构成.结合砂体的时空展布规律,建立了缓坡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成因分布模式.层序界面上的高能河道砂体富集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16.
江陵凹陷油气资源的主要勘探目标段为新下段,新下Ⅰ油组为该段的主要油层组之一。根据江陵凹陷荆州背斜带及以北地区的岩心观察,综合岩性、沉积构造、测井等资料分析认为,新下I油组存在3种沉积体系,包括9种沉积亚相和15种沉积微相。根据新下Ⅰ油组的岩性资料编制等值线图,并与单井相相结合可进一步确定该地区沉积相的平面展布,可推断出中深湖相的发育区域;同时有利储集砂体的寻找,对该区探索潜在油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储层沉积学、开发地质学及油气相势控藏的基本理论,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及开发动态等各种资料,通过对双河油田V油组微相砂体的研究,讨论不同的微相砂体的产油能力、吸水能力及注水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18.
开鲁盆地位于松辽盆地西南部,是我国砂岩型矿藏重要勘查地区。该研究区赋矿目的层和矿化主要产生在上白垩统姚家组地层中。姚家组地层又可分为上、下两段,其中姚下段主要为灰白色含矿砂岩。笔者通过野外岩心观察,偏光显微镜岩矿鉴定及电子探针等测试手段,从岩相学和蚀变矿物学两个方面做了初步研究,综合分析了开鲁盆地赋矿层蚀变矿物种类,在垂向上确立了岩石的后生蚀变分带,提升了蚀变作用对砂岩型矿藏改造作用的认识,对于开鲁盆地矿藏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区域沉积背景资料分析,结合岩石类型、沉积构造、粒度特征、测井相等沉积相标志资料,研究了研究区延10组储层沉积相类型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延10储层岩石成分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胶结物主要有伊利石、高岭石和铁方解石。萨胡判别函数大于9.8433,砂岩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主要呈三段式,说明研究区延10油层沉积环境为河流沉积;亚相为辫状河,微相类型为河道、心滩以及泛滥平原3种形式,其中河道和心滩是良好的油气储集层,而泛滥平原则可作为良好的盖层。研究区砂体呈东北—西南向展布,河道平面上连续性较好,砂体纵向上相互叠加,延10_1~(2-2)与y10_1~(2-1)砂体发育好,厚度大,是主要油层发育段。  相似文献   

20.
X凹陷H组是研究区主要目的层,其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砂体,是有利的油气储集体。在对研究区岩性特征、沉积体系等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沉积物理模拟的方法,通过控制坡度大小、粒度粗细、加沙量、流量大小、基底沉降、湖水位等参数,利用水槽装置再现双物源辫状河三角洲砂体的形成、演变过程,系统分析了双物源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形成机理。模拟结果表明,物源供给充足、不同地形坡降和粒度有机组合、基底沉降、相对湖平面下降等有利于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大面积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