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响应曲面法优化小桐子壳基活性炭制备条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水蒸气物理法制备小桐子壳基活性炭,通过响应曲面法中模型的优化设计和分析,研究了制备过程中的3个影响因子(活化温度、活化时间以及水蒸气流量)对活性炭碘吸附能力和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方差分析(ANOVA)研究了各个实验因子或交互作用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经过优化所获得的实验条件为:活化温度900℃,活化时间22min,水蒸气流量5.5g/min,获得的活性炭碘值为950mg/g,得率为13%,比表面积为785m2/g。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武器装备贮存微环境用单组分的二氧化硫吸附材料。方法 采用双氧水对椰壳活性炭进行表面改性,研究改性活性炭孔隙结构、表面化学性质的变化及其对二氧化硫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 活性炭存在微孔和中孔,改性后活性炭比表面积略有增加,平均孔径减小。双氧水与活性炭反应起到刻蚀作用,在活性炭表面产生了纳米尺度的网孔结构,降低了活性炭表面碳微晶有序程度,同时双氧水与活性炭反应时起到了氧化作用,提升了活性炭表面氧元素和含氧官能团含量。体积分数为20%的双氧水改性活性炭的吸附容量最高,达到154.15 mg/g,约为改性前的5倍。结论 双氧水对活性炭经表面改性后,产生了纳米尺度的孔隙,并提升了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在两者协同作用下显著提升活性炭对SO2吸附性能,具有良好的装备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用比表面积1183m2/g的活性炭和酚醛树脂分别作为吸附剂和粘结剂,考察了成型工艺对活性炭孔结构及其CO2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炭成型后,比表面积有所下降,但对成型活性炭进行CO2二次物理活化可使其比表面积提高60.7%;粘结剂含量为30wt%、成型压力10MPa条件下所制的成型活性炭在800℃用CO2二次活化2h后,其比表面积、压缩强度和对CO2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323m2/g、12.7MPa和0.67mmol/g。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ASAP2000吸附仪测定了吸附性能优异的沥青基高比表面积新型活性碳(PHAC)的BET比表面积、用BJH和DRS法分析了其孔隙结构参数,用XPS测定了PHAC的表面元素组成及含氧官能团,对PHAC的表面形态结构进行了SEM和TEM观察。研究表明:PHAC具有高度发达且均匀的微孔结构,其表面含有一定量的C-O-C、C-OH、C=O、O=C-O等多种类型的含氧官能团。  相似文献   

5.
改性酚醛基活性炭泡沫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前驱体共混改性法,以FeCl2/NH4NO3为改性剂,得到改性酚醛泡沫,经高温炭化/水蒸汽活化制备出改性酚醛基活性炭泡沫.通过氮气吸附、TG、XRD、SEM、FT-IR等技术对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炭泡沫比表面积为311.19m2/g,总孔容为9.687mL/g,孔径分布范围广,引入了有益于酸性气体脱除的含氮基团和Fe离子,特别是二者同时存在时可产生交互衍化作用.  相似文献   

6.
负载氧化锌活性炭对苯的吸附性能及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微波活化处理废触媒制备的活性炭进行了微结构分析,发现活性炭具有孔隙发达,微孔贯穿性好的结构,孔隙中负载了少量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氧化锌.采用光离子化气相色谱法测定了20℃、30℃和40℃活性炭对苯的吸附等温线,并用Langmuir方程进行了数据拟合,且适合于该方程.同时计算了平均吸附热(△H),吸附自由能(△G),吸附熵...  相似文献   

7.
紫茎泽兰同时制备活性炭及高热值燃气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紫茎泽兰为原料,通过物理活化同时制得活性炭和高热值燃气。考察了活化温度、时间、CO2流量对多孔碳产品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法得到实验优化工艺条件:活化温度980℃,活化时间130min,CO2流量400mL/min,所制得活性炭碘吸附值和得率分别为1002mg/g,15.79%。制得的多孔碳BET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分别为1076m2/g、0.63mL/g、2.36nm。在此优化条件下得到高热值燃气,燃气热值达11542.32kJ/m3。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了废轮胎裂解炭黑经深加工处理后表面性能的变化.实验结果证实,粉碎后裂解炭黑的表面能和化学活性均有所提高.在经过表面改性处理后,其分散性有所改善.通过红外光谱实验论证了表面化学改性的机理.将其填充于天然橡胶后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田亚强  张源  魏英立  宋进英  陈连生 《材料导报》2015,29(2):124-128,142
采用光学显微镜、SEM、EDS等实验手段,研究了Ti元素对热浸镀55 %Al-Zn-1.6%Si板的镀层表面形貌、元素分布、成分组成、横截面相组成体积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添加Ti元素的1#镀铝锌产品表面锌花尺寸偏大且不均,Al、Zn、Si等元素在表面分布规律不明显,镀层总厚度在15~17 μm之间,其中外镀层15μm,内镀层1.8μm,镀层截面由约65%的富铝相+35%的富锌相组成;添加Ti元素的2#镀铝锌产品镀层表面光泽比1#亮丽,立体感效果显著,锌花尺寸也更加细碎均匀,Al、Zn、Si等元素呈现较明显的规律分布,镀层总厚度在24.3~26.7 μm之间,其中外镀层24.8μm,内镀层1.6 μm,镀层截面组织由约76.2%的富铝相+22.7%的富锌相及少量的富硅相组成.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两种上浆剂对聚丙烯腈(PAN)基炭纤维进行表面上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元素分析(XPS)和反向气相色谱(IGC)研究了未上浆、上浆炭纤维的表面形貌、化学组成及纤维表面能,测试了未上浆和上浆炭纤维所制备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ILSS)并用SEM观察其断面形貌。结果表明,上浆后炭纤维表面变平滑,纤维表面n(O)/n(C)明显提高,含氧官能团(羟基、羧基)增加,炭纤维表面能降低。上浆后,复合材料的ILLS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