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流程工业》2008,(14):41-41
Uhde公司2006/2007年度重要的市场在中东和北美洲,即在大量使用化肥的国家和地区;其次是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然后是东欧和中亚。来自西欧和德国的合同收入与2005~2006年度中创纪录的4.06亿欧元相比下降不少,只有1.65亿欧元。为争取更大的成就,Uhde公司也在开辟新的技术领域,例如不久前与Evonik公司合作为韩国提供了一套按照HPPO工艺技术生产环氧丙烷的设备。  相似文献   

2.
双金属催化环氧化物聚合诱导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观察反应体系压力变化的方法测定了不同条件下双金属氰化络合催化剂催化环氧丙烷(PO)聚合的诱导期。发现诱导期与催化剂的结构组成、反应温度、体系中水分含量、分子量调节剂和溶剂的种类及用量等因素有关。适当地提高聚合温度,严格控制体系中水分含量,并选择合适的分子量调节剂和加料工艺均能够有效地缩短诱导期。  相似文献   

3.
HECA/聚己内酯-环氧丙烷共混膜的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羟乙基纤维素醋酸酯与己内酯-环氧丙烷共聚物共混物膜的生物降解过程,发现共混物膜的生物降解性能与其组成密切相关。共混膜的降解速率随着已内酯-环氧丙烷共聚物含量的增加而加快。在降解过程中,分了量较小的部分首先开始降解,而且降解的速度较快。分子量高的部分降解较慢,控制着整个共混膜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4.
《福建分析测试》2015,(5):50-52
采用电石渣作皂化剂的氯醇法生产环氧丙烷(PO),其碱度会对下游产品产生影响,而目前PO碱度检测无国家标准可参考。为了有效检测PO中的碱度,本文研究建立了一种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符合要求,且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5.
(2-羟基-3-丁氧基)丙基-羟丙基壳聚糖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壳聚糖与环氧丙烷及丁氧基环氧丙烷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反应,生成水溶性的两亲性化合物(2-羟基-3-丁氧基)-丙基-羟丙基壳聚糖,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X射线衍射谱对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实验表明,产物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可以作为具有独特性能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使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H2O2直接氧化液相丙烯制取环氧丙烷实验为基础,采用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反应产物中环氧丙烷的含量,确定反应产率。结果表明:目标组分分离效果良好,重复测定5次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回收率在98.8%~100.6%之间,表明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良好,该方法为H2O2氧化丙烯制环氧丙烷分析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SalenCrⅢCl催化二氧化碳(CO2)与环氧丙烷(PO)共聚反应,合成出新型脂肪族聚碳酸丙烯酯,利用红外光谱仪(IR)、氢核磁共振(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对该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优化的实验条件为:反应温度40℃,CO2的压力1.5MPa,SalenCrⅢCl与DMAP的物质的量比为1∶2,反应20 h可获得完全交替的聚碳酸丙烯酯,分子量高达63 kg/mol。  相似文献   

8.
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甲基)丙烯酸酯类的三元共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在聚合物负载双金属PBM型阴离子配位催化剂作用下,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甲基)丙烯酸酯类的三元共聚。用IR、NMR、DSC、TGA等对共聚物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影响共聚反应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9.
《低温与特气》2014,(4):18-18
正普莱克斯公司与南京炼油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合资企业——普莱克斯南炼工业气体有限公司,近日与南京金陵亨斯迈新材料有限公司(亨斯迈)签订长期合同,为亨斯迈供应工业气体。亨斯迈将用这些气体在南京市建造世界一流水平的环氧丙烷(PO)和甲基叔丁基醚(MTBE)工厂。  相似文献   

10.
首次报道了一种由卤代季铵盐或季磷盐等鎓(PO)活性阴离子开环体系,可有效抑制聚合副反应的发生,提高聚合反应活性,并成功制备了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可控的环氧丙烷聚合物(PPO)。通过考察不同烷基硼催化剂用量下,环氧丙烷单体核磁氢谱化学位移变化,证明了该类催化剂对单体具有显著的活化作用。同时,研究了聚合溶剂和鎓盐离子大小对聚合活性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的聚合机理和过程。由于这种聚合体系具有"不死"聚合特征,向体系加入第二单体如环氧乙烷(EO)等,可有效制备结构可控的嵌段聚醚共聚物(PPO-b-PEO)。  相似文献   

11.
Nd(naph)3—Al(i—Bu)3催化MAn与PO共聚合机理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研究了稀土配位催化剂Nd(naph)3-Al(i-Bu)3催化马为酸酐(MAn)与环氧丙烷(PO)开环交替聚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2.
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环氧乙烷三元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负载二元羧酸锌催化剂在不添加任何溶剂的情况下进行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环氧乙烷的共聚反应,合成了降解材料三元共聚物聚甲基乙撑-乙撑碳酸酯。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红外光谱、核磁氢谱和碳谱、热分析等对其结构和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些三元共聚物主链上具有较高的碳酸酯键含量和较高的分子量,与二元共聚物相比,热学性能没有明显的改变,5%失重温度(TGA-5%)高于250℃。  相似文献   

13.
用六甲基磷酰三胺作溶剂,叔丁醇钾作引发剂进行环氧丙烷的活性聚合反应,得到分子量分布系数为1.04的聚环氧丙烷,用红外光谱(IR)和核磁共振(1H-NMR)表征产物结构,确定了1H-NMR谱图中各峰的归属;用核磁共振法测定了产物的数均分子量,发现其存在2800的上限;同时,根据1H-NMR数据计算出反应中的链转移常数,链转移常数的迅速增大是产生分子量上限的原因之一;最后,用在线红外技术研究环氧丙烷阴离子聚合过程,根据吸光度-浓度工作曲线求得聚合反应的活化能为38.0kJ/mol,动力学方程为r=dC/dt=1.7×103exp(Ea/RT)C(mol.L-1.min-1)。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壳聚糖作为高分子金属催化剂载体,制得负载稀土金属化合物的分高子金属催化剂,应用于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共聚合反应。  相似文献   

15.
以聚醚多元醇、二缩三乙二醇或季戊四醇作为分子量调节剂,用Zn-Co双金属氰化物(DMC)高效催化CO2和环氧丙烷(PO)调节共聚合成了数均分子量为3000~8000的多官能度脂肪族聚碳酸酯多元醇,共聚物的分子量基本符合设计要求。几种分子量调节剂均能成功合成两官能度或四官能度的共聚产物,产物中碳酸酯键含量最高可达60%,催化效率最高达663 g/g催化剂,副产物最低可控制到4%。文中还考察了温度、压力、调节剂及催化剂用量对共聚反应的影响,发现60℃的低温更有利于CO2和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而且要获得碳酸酯键含量较高的产物,需控制调节剂和催化剂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由投料情况估算含二氧化碳体系压力的经验方程,根据笔者关于二氧化碳和环氧丙烷共聚反应的汽液平衡和动力学理论,提出用计算机预测反应过程中每时刻的系统压力、各相组成、单体浓度、反应速度、产物组成以及产率等的方法。结果与实验相符,有助于对透彻了解该类反应和指导其工业实施。  相似文献   

17.
以无机铜盐CuCl2的醇溶液为前驱体,采用聚丙烯酸(PAA)为分散剂,环氧丙烷为凝胶促进剂,通过溶胶-凝胶工艺(sol-gel process)制备了铜基醇凝胶,再经CO2超临界流体干燥工艺得到浅绿色块状初始铜基气凝胶,最后经过热处理获得黑色块状纯氧化铜气凝胶样品,其平均密度约为300mg/cm^3。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气凝胶的微结构进行分析可知,最终获得的气凝胶样品主要由百纳米级的矩体颗粒堆砌而成。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初始样品具有典型的无定形结构,其主要的结晶成份为斜方晶Cu^2+ 2 Cl(OH)3,而X射线荧光光谱(XRF)测试结果表明其Cu与Cl的元素比为3.55:1,高于Cu^2 +2 Cl(OH)3中两元素的化学计量比,结合化学原理分析可知,其未结晶成分主要为水合氢氧化铜。而XRD的测试结果表明,经过500℃热处理后的样品成分主要为单斜晶氧化铜。  相似文献   

18.
聚碳酸丙撑酯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CO2和环氧丙烷直接聚合及环状碳酸酯开环聚合合成聚碳酸丙撑酯的方法和催化体系,介绍了产品的性能、用途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以大分子聚四氢呋喃醚二醇为引发剂,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为催化剂,环氧丙烷经阳离子开环聚合,直接在聚四氢呋喃醚二醇的两端接上了聚环氧丙烷的链段,从而制备出了一种全新结构的PPO-PTHF-PPO端羟基三嵌段共聚醚;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1H-NMR和13C-NMR)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测出了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研究了反应条件对聚合产率以及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0℃,反应时间为5h,催化剂用量为环氧丙烷摩尔数的3%时最为理想,并且可以通过大分子引发剂的用量来调节共聚醚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似文献   

20.
美国Apogee工艺公司开发出一项等温熔炼技术(ITM),与传统工艺相比可节能一半、废气排放也减少一半。新材料及浸没式加热器制造工艺使ITM工艺可用于铝的大规模生产。目前,炼铝多使用振动炉,用天然气或燃油加热。辐射热是主要传热机理,其热效率小于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