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献  吴玉国  李小玲 《应用化工》2023,(4):1218-1224
根据国内外近年来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综述了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介绍了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的形成以及油水界面膜性质,油水界面膜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包油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其次综合分析了稠油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与静态稳定性,含水率、乳状液粒径分布、乳化温度、界面张力、矿化度以及化学添加剂都对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影响。最后简介了基于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的乳状液粒径分布测量,为研究稠油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含羟丙基胍胶(HPG)乳状液性质及油水界面性质的研究,考察了HPG对水包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HPG能增强水包油乳状液的稳定性;HPG增加了油水界面膜强度,随着ρ(HPG)增加,油珠的半衰期t1/2增加,破裂速率常数k减小;HPG可小幅度降低界面张力,ρ(HPG)=1 000mg/L时,界面张力值为16.58mN/m;连续相黏度随着ρ(HPG)的增加而增大,使油珠上浮速度和碰撞几率变小,油珠聚并困难。含HPG的水包油乳状液中显微镜观察图像,也证明了ρ(HPG)的增加使得乳状液中的油珠量增加,即增强了乳状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着原油采收率.本文综述了油-水界面膜、界面张力、界面电荷,以及原油中天然乳化剂、化学添加剂、分散相粒径、油水两相体积比、温度对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于含蜡稠油水包油乳状液性质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胶质、沥青质、固体颗粒等因素上,对于蜡组分对水包油乳状液性质的影响研究较少。本文以某油田稠油和石蜡配制的不同含蜡量的乳状液为研究对象,利用Zeta电位粒度仪、界面张力仪以及流变仪等分析了不同含蜡量对乳状液Zeta电位、界面张粒径大小、流变性、粘温特性、表观粘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一定含蜡量下水包油乳状液Zeta电位下降,表面张力降低,粒径减小,稳定性增强,对乳状液流变性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温度变化对含蜡稠油水包油乳状液性质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油包水乳状液的微观特性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为了降低采出液破乳难度、减小管线运输负担,有必要弄清楚乳状液的微观特性。影响油包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微观因素主要有四部分:乳滴的大小、形状以及分布,乳状液界面张力,界面膜性质和界面剪切黏度。阐述了影响乳滴大小、形状、分布主要因素的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了乳状液液滴粒径分布的测量方法;报告了油包水乳状液界面张力大小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界面膜的分子密度与机械强度对油包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对乳状液界面剪切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对界面剪切黏度的研究现状作出评述,并介绍了测量界面剪切黏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沥青质/胶质影响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沥青质和胶质作为天然的乳化剂,对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沥青质的分散性是影响乳状液油水界面膜强度的重要因素,胶质是沥青质的良溶剂,和沥青质具有强的协同作用,同时发现在稠油中添加溶解剂对沥青质的分散性有较大的改善,从而增强了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认为,胶质含量为4%,沥青质含量为0.5%的情况下,乳状液稳定性较好,并且随着两者的大量增加或者减少,都不利于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胶质和沥青质油水界面膜黏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道山  王德民  康万利 《化工学报》2003,54(8):1164-1168
引 言原油被乳化形成乳状液后 ,油 /水界面膜黏弹性是决定乳状液稳定的关键因素 界面膜主要是由胶质、沥青质及极性分子组成的 研究表明 ,这些膜类似于固态或半固态 ,它在液滴聚并过程中降低了液膜的排液速度 ,从而提高了乳状液的稳定性[1,2 ] 原油在油藏内部形成过程中 ,胶质和沥青质沉积在岩石表面形成亲油膜 ,这层油膜对原油黏附力大 ,阻碍原油流动 ,因此研究界面膜的性质对化学驱油也有着重要意义  近年人们对油相中胶质和沥青质与水相形成界面膜性质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界面张力与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关系 ;②不同比例胶质…  相似文献   

8.
辽河稠油与孤岛稠油油-水界面张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娟娟  范维玉  南国枝 《当代化工》2010,39(2):132-134,137
采用吸附色谱法,将辽河和孤岛稠油按极性分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考察了它们的化学组成和界面张力,比较了两个组分系列在不同条件下油-水界面张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辽河稠油组分中的芳香共轭成分以及含氧、氮的极性基团较多,界面活性较强;在不同的水包油乳状液体系中,辽河稠油的界面活性比孤岛的强,且沥青质的界面活性最强;pH值对辽河稠油活性组分的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总体上略大于对孤岛稠油活性组分的影响,即对界面活性高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邹小勇  赵如松  慕朝  房晓 《精细化工》2013,30(2):193-197
采用近红外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水包沥青质模拟油型乳状液的稳定性。考察了两种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沥青质质量浓度以及盐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油水界面张力及油珠表面的Zeta电位与乳状液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SDBS稳定的乳状液要比SDS稳定;在所考察的条件范围内,沥青质质量浓度越高,乳状液越不稳定,盐能增强乳状液的稳定性。油水界面张力的降低有利于水包油乳状液的稳定,而Zeta电位不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采用近红外稳定性分析仪研究了水包沥青质模拟油型乳状液的稳定性。考察了2种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沥青质浓度以及盐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探讨了油水界面张力及油珠表面的Zeta电位与乳状液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SDBS稳定的乳状液要比SDS的稳定;在所考察的条件范围内,沥青质浓度越高,乳状液越不稳定,盐能增强乳状液的稳定性。油水界面张力的降低有利于水包油乳状液的稳定,而Zeta电位可能不是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因稠油乳状液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带来的各种经济损失,所以其被称为石油行业内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采用RV2旋转流变仪对不同含水率下欢喜岭稠油表观粘度和流变特性进行测定。研究发现,影响稠油乳状液流变特性的因素为:温度、剪切速率和含水率;50℃为稠油乳状液的牛顿流体转化温度点;含水40%时乳状液发生转相,由油包水型乳状液转变为水包油型乳状液。稠油流变性的研究和牛顿流体转化温度点、转相点的测定对稠油管道输送、设计和改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固体颗粒对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界面张力仪、表面粘弹性仪和Zeta电位仪,研究了固体颗粒对胜利原油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颗粒的存在使得油水界面张力及界面剪切粘度增加,O/W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加,而且随固体颗粒浓度增加,乳状液稳定性增强;在0.21~500μm范围内,固体颗粒粒径减小,其与原油形成的O/W乳状液稳定性增强,乳状液内部油珠表面Zeta电位负值增加。  相似文献   

13.
以原油W/O型乳状液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压乳状液分水率测定装置、高压流变仪、界面流变仪、显微镜,测试体系分水率随压力(0.5MPa~2.5MPa)的变化、溶气原油乳状液的粘温特性关系、油水界面张力及弹性模量变化、乳状液体系微观形貌,实验结果表明,影响原油乳状液体系破乳效率的主要因素在于油水界面膜强度,体系在溶气状态下较为稳定,不易在热沉降过程中脱出游离水相,其脱出的高含水乳状液相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少,在较高含水率(40%)时溶CO_2原油乳状液不存在牛顿流体温度区,体相粘度随着温度、压力的上升而降低,初始时界面张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大,稳定后不同压力下的界面张力值相同,界面弹性模量有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液液界面剪切黏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界面剪切黏度是表征乳液油水界面膜性质的重要参数之一,界面剪切黏度反映了油/水界面膜的强度。该文回顾了液液界面剪切黏度的研究进展,并对液液界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40篇。  相似文献   

15.
阳离子对稠油乳状液破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稠油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阳离子对稠油乳状液破乳效果的影响。测定了不同种类及含量的无机盐对稠油乳状液脱水率、黏度及油一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二价离子ca^2+,Mg^2+可以促进破乳,一价离子Na^2+对乳状液破乳影响不大,心对破乳有一定抑制作用。阳离子促进乳状液破乳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Mg^2+ca^2+,Na^2+,K^2+。稠油乳液黏度、界面张力对破乳影响无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搅拌速度、搅拌时间以及温度等外部因素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搅拌时间增加,乳状液分散相平均粒径减小,粒径分布更加均匀,所得乳状液更加稳定;在搅拌作用初期,随着搅拌速度增加,乳状液分散相平均粒径变小,乳状液稳定性增强,但当搅拌速度达到某一值时,乳状液分散相平均粒径不再继续减小反而增加,乳状液稳定性降低;温度越高,乳状液分散相平均粒径越大,乳状液稳定性越差。  相似文献   

17.
利用稳定性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B型和海博Ⅲ型2种驱油用两亲聚合物复配对其乳状液稳定性和乳化效果的影响;采用流变仪、界面张力仪和电位分析仪研究了该2种驱油用两亲聚合物及其复配体系的流变性能和界面特性。结果表明:2种驱油用两亲聚合物及其复配体系均能形成O/W型乳状液,随着B型两亲聚合物复配量的增加,复配体系乳状液粒径介于2种两亲聚合物单独形成的乳状液粒径之间,且逐渐减小,分布变窄;其外相体系的黏度、油/水界面张力和Zeta电位的绝对值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综合作用下,复配体系乳状液液滴的迁移速率降低,絮凝、聚并程度先升高后降低;相比于2种驱油用两亲聚合物单独使用时,复配体系乳状液的稳定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并最终将其超越。  相似文献   

18.
采用显微镜法和瓶试法考察了三元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对3种模拟采出液乳化状态和浓相体积分数的影响,研究了新型三元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浓度对3种模拟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三元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分子的两性离子特性使其在油水界面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能较好地增加油水界面膜的黏度;随着聚丙烯酰胺浓度和模拟乳状液总含水率的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加;随着驱油组分的增加,模拟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加。三元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适合于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可用于高含水区油藏的驱油。  相似文献   

19.
针对辽河曙光稠油乳状液粘度大、破乳难、破乳温度高等问题,以曙光稠油为研究对象,从中分离出沥青质和胶质,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分析其主要官能团,考察沥青质和胶质对稠油乳状液粘度及破乳效果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含量胶质、沥青质对稠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证实,沥青质比胶质含有羟基多,分子间氢键作用强烈,更容易造成原油粘稠。随着叫(胶质)、训(沥青质)升高,稠油乳状液脱水率降低,w(沥青质)超过2.1%,或w(胶质)超过32%时,稠油乳状液的破乳十分困难。w(胶质)、w(沥青质)的增高会使破乳剂水溶液与原油的界面张力增大,w(沥青质)增加0.7%比叫(胶质)增加7%原油的界面张力升高还要大,所以训(沥青质)的增加对油水界面张力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柴油机油模拟油/蒸馏水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剪切粘度和乳状液稳定性。结果表明,含有添加剂T154的柴油机油模拟油与蒸馏水间的界面张力明显低于无添加剂的体系的界面张力,界面剪切粘度增加,乳状液特性值比模拟油/蒸馏水体系稍大,乳状液稳定性增加;添加剂T109却使模拟油与蒸馏水体系的界面张力增大,界面剪切粘度降低,乳状液特性值比模拟油/蒸馏水体系小,乳状液稳定性降低,有一定的破乳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