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月  苏同向 《园林》2022,(6):35-43
城乡统筹、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业态成为乡村发展的助推剂。游客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环境感知结果直接影响游客体验质量、满意度及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其中植物是环境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基于UGC数据,辅以ROST CM6、NVivo11软件构建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要素体系,经IPA分析后提出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改进策略。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呈现:(1)感知网络中心聚集、平均发散,积极情绪明显;(2)感知维度多样化特征突出;(3)感知要素表现性差异大,满意度整体较高,美学特征仍是关注重点,文化特征为潜力因素。据此,提出未来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可从乡土树种利用充分化、造景特色化,植物观赏佳期可持续化,植物衍生文化可参与化、产业化等层面加以提升,并展望研究可拓展处。  相似文献   

2.
【目的】乡村精品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版块,增强游客重游意愿对提升乡村风貌、改善村民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景观感知理论为基础,将外界环境刺激、情感状态、行为反应3个阶段作为分析乡村精品线游客重游意愿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精品线游客重游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并选取浙江省内具有代表性的3条乡村精品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可达程度对景观感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景观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景观感知包括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休闲游憩、经济生产4个维度,其中文化历史对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的路径系数最大;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并不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对游客重游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通过研究视角、量表设计、模型构建等方面的创新,验证了国内外关于景观感知过程的理论,并论证了景观感知与游客后续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关注到人地互动与人际互动是游客感知乡村精品线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深化了景观感知理论在乡村精品线方面的应用,能够为今后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提供引导方向。  相似文献   

3.
运用网络文本分析和IP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大数据视野下的上海辰山植物园旅游形象感知。利用Rost ContentMining软件分析,从携程、大众点评、美团等搜索旅游网站上筛选出上海辰山植物园旅游形象感知的高频词汇,绘制语义网络分析图。以高频词汇和语义网络分析结果为基础,运用IPA分析法构建分析模型,分析游客的目的地旅游体验要素结构和游客体验质量的评价。结果表明:游客体验要素的分值总体较高,表明游客的旅游体验评价关注点较为集中;重要性分值差异较大,表明游客对于旅游体验各要素的感知重要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根据研究结果,今后应从动植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体验活动等5个方面进行改进提升,从而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游览体验。  相似文献   

4.
近年,面向国际的乡村旅游推进了乡村振兴以及塑造国家形象的概念发展,乡村景观的发展思路也随之产生变化,基于使用者角度了解乡村景观的实际感知反馈,能够明确乡村景观的核心魅力以及不同人群的关注重点。以日本冲绳恩纳村为例,通过Python语言收集各国游客的旅游评论数据并进行文本挖掘方法展开研究。由分析结果可知,各国游客普遍对于恩纳村持有好感,关注于体现海洋性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以及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景观。不同游客群体受到东西方文化背景和日常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旅游目的、观光期待、文化认同以及空间环境需求方面存在关注差异。由此案例在乡村旅游的国际化探索中呈现的经验和不足,为中国乡村景观的发展提出4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路径.文章以环巢湖地区乡村旅游为研究基点,从游客感知、认知及满意三个维度开展"互联网+社会调研",发现该地区乡村旅游已逐渐形成社会影响,但品牌形象尚不鲜明,还存在建设质量不佳且产品欠缺丰富内涵、营销力度不够且氛围缺少生机活力、管理水平不高且服务标准未能统一、规划结构紊乱且景观缺乏地域特色等四类问题.并从市场需求、双线营销、产品内涵及综合服务四个角度提出品牌形象提升策略,以期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乡村旅游中的交流缺失为背景,思考乡村旅游的现状与问题。首先,以顾客兼容性与服务满意度、顾客互动的影响因素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交流对与提高旅游体验的积极作用;其次,针对乡村旅游中游客间存在的话题缺乏、相遇少、环境缺失等交流问题,归纳了用于激发游客间交流的三类要素:事件、人物和环境;最后,针对三类要素提出创造自觉性、偶发性与自发性这三类交流空间的设计策略,并以宝水村进行案例分析。激发游客间的交流是提升乡村旅游质量、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大数据背景下,运用网络文本分析与IP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武夷山风景区旅游形象感知。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ROST CM6软件从主流旅游网站上收集、筛选得到的网络文本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得到高频词汇并绘制语义网络分析图,以此为基础归纳总结旅游形象感知的要素,并对网络文本进行逐条编码,运用IPA分析法构建分析模型,分析游客的旅游体验要素结构和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游客体验要素分值总体较高,表明游客旅游体验评价关注点各个旅游形象感知要素较集中。重要性程度之间存在差异较大,绝大多数要素重要性程度低;但大部分要素表现性程度高,说明游客整体旅游体验较好,对景区内旅游体验质量评价较高。根据研究结果,今后应从景区环境拥挤感知、游憩活动的参与氛围以及其他满意度稍低的方面进行改进提升,从而让游客获得高质量的旅游体验,创造更好的武夷山风景区形象。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0,(1)
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法,在携程网、去哪儿网、驴妈妈旅游信息网站中利用八爪鱼网页爬虫工具搜集游客作出的评价,通过图悦网热词分析工具获取网络评价文本热词及权重,从园区整体感知、人工设施要素、社会文化要素、地理环境要素四个方面对泰安方特欢乐世界的旅游形象进行归纳和分析。使用ROST Content Mining 6.0软件中的语义分析技术进行情感分析,获取游客对园区满意度的相关信息,了解游客真实体验及感受。研究表明:游客对园区的形象感知集中在体验项目和寻求刺激方面,游客满意度整体良好,但在游览娱乐、项目设施建设、园区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由此,提出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产品升级和结构优化、运用多样化营销手段、加大宣传力度等启发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乡村风景道是在风景道的基础上,将乡村旅游发展要素与风景道相结合,而大多现有的乡村风景道规划缺少对游客兴趣偏好与旅游资源整合方面的认知,导致乡村旅游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以杭州余杭西部片区为例,基于众包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公众参与角度出发,通过大数据选出代表游客兴趣分布的17处重要风景节点,再从乡村旅游资源整合角度出发,构建风景道选线适宜性评价体系,将风景节点、选线适宜区及交通路网叠加分析,筛选得出1条主线、3条副线和多条支线的风景道路网结构。研究结果表明,运用众包数据进行分析有助于完善风景道选线科学性、合理性的工作机制,为乡村风景道的选线和规划提供理论指导与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6)
旅游安全是旅游的生命线,是影响旅游活动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要素。旅游安全事件会严重破坏目的地形象,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安全评价,继而会影响游客决策行为。本研究以泰国普吉岛游船倾覆事件为案例,通过问卷收集数据,调查研究游客对泰国普吉岛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并进一步分析旅游安全事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影响。最后,基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旅游目的地形象的角度,分别从旅游安全事件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阶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琳  杨珂 《园林》2022,(7):20-27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地域精神。使游客获得对乡村景观价值的理解和认同,使居民获得对地域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二者对传统村落的主动保护行为,是发展传统村落旅游的重要意义。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通过场所依恋感知量表和景观偏好认知地图等方法对村民和游客的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的景观特征感知普遍低于游客,景观依恋感知普遍高于游客;村民与游客都对保留了传统风貌与文化精神的典型景观具有更高的感知与偏好。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从空间规划、游线设计、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提高村民和游客景观感知和场所依恋的策略建议,使乡村旅游能够成为促进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乡村景观不仅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深远的文化传统。当前城市化发展对乡村景观破坏日趋严重,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以乡村景观为利用对象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文化传承、产业复兴、环境提升等方面具有全面促进作用,为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新的契机与思考方向。本文从乡村景观保护更新和乡村旅游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出发,梳理出乡村景观要素与特征识别、乡村景观保护更新途径、乡村旅游视野下对景观保护更新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内容,并以诸暨牛头岭村为实证案例,通过对其景观要素的梳理与特征识别,提出“基于乡村特征延续下的景观保护”“基于旅游发展下的景观更新”的针对性策略,尝试系统性地探索旅游视野下的乡村景观保护更新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龚苏宁  张琳  陈荣华 《园林》2024,(1):110-118
旅游作为衡量国民福祉及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目前从旅游本体认知及宏观层面探索与游客满意度、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较多,但针对某类旅游体验对特定旅游群体心理感受影响的专项研究较少。以探究近郊乡村旅游恢复性体验对城市上班族游客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影响为目的,以便指导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和合理开发管理。针对旅游恢复性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提出4种假设,结合长三角地区的相关调研进行样本统计分析,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最后验证假设。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近郊乡村旅游恢复性体验的4个维度与城市上班游客主观幸福感的两个维度均呈显著正向关系。研究虽需细化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旅游因素,深化不同城市上班族间存在的差异性,但可预期该研究将丰富不同类型旅游体验与游客幸福感关系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推—拉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景观感知理论、景观美学、环境心理学、文化生态学的综合观点,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民意测验法的评价分析方法,构建了乡村旅游景观吸引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设计与保护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陈铭  饶宇轩 《华中建筑》2022,(8):112-116
从研究旅游型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发现引入旅游业在推动乡村产业的同时,也带来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严重矛盾。通过相关文献和案例分析,结合宜都市大溪村村庄规划实践,研究了以“三生同步”为核心的旅游型乡村就地城镇化发展路径。从生产方式、生活空间、生态景观三个重要方面,提出了完善泛旅游产业结构、营造复合式人居环境、构建生态型景观体系的旅游型乡村就地城镇化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6.
肖彦  李知非  叶彤  李初航 《华中建筑》2022,(11):144-148
在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游客与村民在乡村公共空间使用上存在利益冲突与需求差异。以辽宁省凌海市牤牛屯村为例,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探究不同利益主体与行为主体的公共空间行为冲突。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与空间需求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场、村民住宅、农田等空间交界处是不同人群空间行为冲突的主要发生区域,需针对不同空间活动类型进行空间分隔与边界围合,合理引导游客与村民空间行为,实现乡村空间主体的多元平衡。针对不同人群的空间行为特征与诉求,从观光展示、建设方式、空间营造、文化塑造等层面提出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17.
伴随我国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乡村休闲体验产业逐渐成为了广大乡村尤其是发达地区乡村产业转型必不可少的发展要素。然而无论是社会学范畴下的休闲旅游学科,还是直面空间规划设计的建筑学科,其理论体系都有太多不完备之处。面对新形势下的休闲体验型乡村问题研究,学科交叉的方法必不可少。文章从产业、社区和旅游地变迁三个方面概括了休闲旅游学科在乡村休闲产业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探索,从耦合性、乡村性和生态景观三个方面概括了建筑与规划学科在休闲旅游型乡村空间营建方面的研究,总结出各自学科已解决的问题与研究缺憾,进而提出今后基于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的可能发展方向与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2)
旅游研究中旅游生态文明行为研究越来越成为热门,国内外对于游客亲环境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常规景区,鲜有基于禅宗文化旅游地情境游客地方依恋和亲环境行为影响方面的探究。本文选取江西宜春明月山景区为案例地,使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数据,检验了游客地方依恋和亲环境行为的关系,并考察了游前专业知识和环境教育感知在地方依恋和亲环境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游客地方依恋显著正向影响其亲环境行为,地方依恋显著正向影响游前专业知识,游前专业知识显著正向影响亲环境行为,地方依恋显著正向影响环境教育感知,环境教育感知显著正向影响亲环境行为,地方依恋通过游前专业知识间接正向影响亲环境行为,地方依恋通过环境教育感知间接正向影响亲环境行为。研究结论可为禅宗文化旅游地通过强化游前禅宗文化专业知识普及和环境教育,以增强游客的地方依恋进而提升亲环境行为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4):57-58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致使城市居民的数量不断攀升,但长期的都市生活加深了城市居民的疏离感和失落感,面对强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他们十分向往质朴、安逸的乡村生活,因此,乡村旅游成为众多城市居民舒缓身心压力的方式。基于以上特点,本文将城市居民作为乡村旅游的主体客源,依据理想期望特征和心理感知特征两个方面,系统分析城市居民乡村旅游意愿,并结合饮食需求、住宿需求、购物需求和交通需求四个部分,深入研究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最后对乡村旅游开发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域旅游背景下,乡村风景道对于推动交旅融合发 展、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 区域自然与人文资源丰富,为乡村风景道的规划与构建提供重 要支持和机遇。以福州市路网数据、自驾游客数字足迹点和 158个乡村旅游地数据为基础,利用缓冲区分析、核密度分析 等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叠加分析,筛选出乡村风景道节 点;结合福州市多元数据,从5个维度构建乡村风景道选线适 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绘制选线适宜区;通过综合分析提出福 州市乡村风景道规划方案与具体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 1)福州市乡村区域共筛选出20个乡村风景道节点;2)福州市 乡村风景道选线适宜区以福州市中心城区的边缘区域为核心 区,呈现出由核心区向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区域梯度递减的趋 势;3)根据乡村风景道节点和乡村风景道选线适宜性空间分 布,最终构建形成“三主二副三支”纵横交错的福州市乡村 风景道网络布局。基于多元数据的福州市乡村风景道选线研 究对于市域乡村风景道的构建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借 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