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梨知彦 《建筑创作》2013,(11):108-115
在启动该项目之前,我们就在考虑“下一个项目要以水为主题”。 一直以来在人们的认知中,对于建筑这样的干性物体而言,水是不受欢迎的元素。 但我们常常会想,建筑能否像人类的皮肤那样使之保持适当的水份,从而改变人们一直以来的建筑印象呢。 能否使“水”与“建筑”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2.
潘莹  施瑛 《华中建筑》2009,27(1):149-154
岭南文化的“重商”思想的发展成熟影响了明清以后“岭南派”建筑的形成,“岭南派”建筑注重实用、追求享受的功能观,张扬显露、追逐潮流的装饰风格,人神共居、求财祈福的环境意象和中西合璧、多元兼容的建筑文化特征都深深根源于“重商”思想。  相似文献   

3.
黄家瑾 《建筑与环境》2007,1(3):1-1,6,2
“建筑意”最先由前辈梁思成先生提出,一直为业界所关注与讨论。“建筑意”可以理解为建筑意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是离不开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象,换言之是由审美意象升华而成的。建筑审美又因建筑之特性而有别于其他门类艺术的审美,它必然表现出建筑物质性、功能性、空间性的和谐统一。“建筑意”的阐发往往因象征而生,因移情而起,又因时间而异,对“建筑意”的思考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其价值在于有助于建构一种现代化的,有生命的,有意于社会和人类的建筑观点,培养我们对历史作品的鉴赏能力,和让我们长于就自生的生存环境提问。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的建筑—北京兴涛会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算深入却一直未曾中断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现象让我越来越感兴趣:就是在中国建筑传统中,对于我们今天称之为“建筑”与“城市”的两个概念并没有特别的区分,而这恰恰成了中国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对干中国的传统来说,城市(如紫禁城、北京城)不过是放大的建筑,而建筑(如四合院)却可是缩小的城市。用今天的话来讲,所谓的“城市”与“建筑”具有平面与空间布局的同构特征。可能并不恰当:我把这种“城市”与“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称作“城市”与“建筑”的复合性。 中国建筑的另外的特点上一在于它的特别简化单一的…  相似文献   

5.
朱小地 《建筑创作》2008,(12):I0045-I0046
建筑是一个活的东西.建筑与人的关系是“院”空间的关系。引用老舍的一段话来说就是“老北京的美在于建筑之间有“空儿”,在这些“空儿”里有树有鸟”,不要把建筑逼迫到成为“作品”的对立面了。  相似文献   

6.
求是务实的“建筑评论”与评论“求是务实的建筑”越名城一、建筑评论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在1994年“建筑师杯”的评选会上,应邀参加会议的美术界与音乐界人士,对建筑设计沉寂的评论讲坛感到不解。他们认为,建筑界不仅对国内的设计评论不多,对国外的设计也较少评...  相似文献   

7.
优秀建筑论──淡化“风格”“流派”,创造“优秀建筑”邹德侬,杨昌鸣,孙雨红改革开放十余年来,建筑创作领域突破"千篇一律"的局面已经形成,可以说,建筑创作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的建筑市场被一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价值取...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方面,从充满着晦涩含义的某电视大楼到所谓的“水立方”、“大剧院”,越来越多的无视背景文化的奇异建筑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另一个方面,“同质同构化”设计手法使城市失去了传统面貌,国内城市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由“干城干面”向“干城一面”发展的趋势,城市之间的差异在不断缩小。这两个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建筑史上一直在讨论的问题:我们这时需要什么样的建筑?或者说如何实现建筑的此时此地性。  相似文献   

9.
以迪庆藏族传统民居为例 ,提出了发展地区主义建筑必须从传统民居中找寻其“自然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论点。  相似文献   

10.
付强  张颖宁 《中州建设》2007,(11):26-26
当我们审视现代建筑发展的时候,无疑会注意到今天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一种特定的建筑形式——“玻璃盒子”。当人们对现代建筑中涉及此种外在形式的建筑物及其思想理论作进一步剖析的时候,它的产生、演变的过程,正像其晶莹剔透的外表一样,映照出并正在映照着现代建筑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阐述“玻璃盒子”广泛运用现象下的内在本质,揭示现代建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原理入手,通过对格式塔中的“场”与“力”、“同形同构”说的介绍,阐明了建筑和室内设计基本式样中蕴含的“力”的结构。审美主体人的物理场、生理场和心理场的相关关系。尤其在结合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思潮变革发展的背景下,选择了一些颇具影响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进行在“力”的动势上的详细阐述,并具体分析了引起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中产生力和动感的两种主要因素:倾斜和变形,揭示了其“不动之动”的美感。  相似文献   

12.
娄峰 《云南建筑》2011,(1):10-12
建筑风水的起源、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相联系,是我国古文明的见证与反映:建筑风水是我国的原始文明之一,建筑风水中山环水抱、藏风聚气的特点体现了现代科学的一些思想.是“天地人合一”思想在建筑风水中的完美体现。浅析“鸟巢”与风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曹文 《建筑》2001,(10)
21世纪初年,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北京举办。文明古国的都城以其独具特色的建筑和优质的服务喜迎世界佳宾,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积累了经验。建筑与“大运会”@曹文  相似文献   

14.
高介华 《华中建筑》1997,15(1):20-31
该文就“建筑与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有所阐述,诸如:文化研究阈在向全方位拓展;时间观及科学认识论的变革;文化价值的评判应基于“有”—“无”统一观;对于“城市”应重新理解;全面理解建筑的“创新”。作者认为,中国新建筑文化的建设,应着力于提倡高雅建筑文化,引导大众建筑文化向健康道路发展;应当看到,我国文化战略中的主要优势就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文章最后提出了今后“建筑与文化”研究的主要专题。  相似文献   

15.
说“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潮 《华中建筑》1997,15(3):29-31
文章以大量考据材料对多年相沿的中国“建筑”一词源于日本之说作辨正,提出中国“建筑”一词原原本本出自中国,并进而对中国“建筑”一词之本义作了阐释,非“Architecture”可等同也。追究“建筑”一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张家港广电大厦的创作和设计是在寻“根”和追“表’中找归宿。寻“根”:是吸取中华民族文化之精髓,喻意“中国古塔”的形意、沿用对称构图原理和造国技能。追“表”:追求现代文化气息,采用现代技术、材料和技巧。实现传统建筑文化和现代建筑文化的高度融合,艺术和技术的有机结合,自然环境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7.
建筑似人生,有“一帆风顺”,可“作秀”,有桂冠与炒作。亦有“命途多舛,处境堪怜”,备受冷落,本文试为其“解困”,探索产生的复杂原因。  相似文献   

18.
李岩 《安徽建筑》2007,14(3):19-20
美与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文章分析了建筑艺术“美”与“丑”的表现形式及相互转换关系,提出科学、客观的认识建筑艺术“美”和“丑”的相对性,使美与丑都为创造人类的美好生活及塑造优美的建筑服务。  相似文献   

19.
“新建筑”既有历史的涵义,也有现实意。历史的涵义是指起于上世纪后半叶,持续至本世纪二十年代初的建筑求“新”运动。现实意义则是从其指导思想中,我们可以得到重要启示。“新建筑”的指导思想自从1575年巴洛克风格的罗马耶苏教堂建成,1667年罗马圣卡罗教堂把这种风格典型化以后,经过路易十四王朝推崇巴洛克,路易十五王朝又崇尚“洛可可”:以及“学院派”建筑师阿谀权贵,投其所好的发挥,使欧洲建筑在“新建筑”  相似文献   

20.
传统建筑的“型”是外显的“形”在历史承传中凝聚的一种秩序,具有超越单纯物质形态的变化思想的内涵,在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对“型”与“形”的辨证关系的把握,有助于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