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以400kA系列铝电解槽为试验槽研究了大型预焙铝电解槽区域氧化铝浓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铝电解槽不同区域的氧化铝浓度在不同的时间点均发生较大的波动,越靠近两端头位置处的氧化铝浓度的波动性越大;氧化铝浓度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靠近两端头位置氧化铝浓度出现最大值,在槽中间位置氧化铝浓度出现最小值;进电侧和出电侧对称分布位置上的氧化铝浓度分布曲线具有相似性,出电侧氧化铝浓度总体高于进电侧氧化铝浓度;氧化铝浓度保持在1.00%~2.00%之间的时间分布比例大,实现了区域低氧化铝浓度控制。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介绍了铝电解生产中氧化铝浓度控制的原理、理论、数学模型及控制策略。通过生产运行,表明该项技术在氧化铝浓度控制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前期对铝电解气液两相流及氧化铝溶解与输运行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300kA铝电解槽内耦合考虑氧化铝溶解行为的气液两相流欧拉双流体多组分计算模型,研究和讨论了欠量与过量下料对槽内氧化铝浓度分布特性的影响及规律。结果表明,铝电解槽内存在高氧化铝浓度和低氧化铝浓度区域;在欠量下料状态下,氧化铝浓度会持续降低,而在过量下料状态下,氧化铝浓度会持续升高;不同欠量与过量下料状态交替切换方式下的全槽区域及高浓度与低浓度区域的平均氧化铝体积浓度均在工业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7.
8.
以某420 kA铝电解槽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氧化铝浓度场的瞬态计算模型,结果表明,电流强化增大了氧化铝浓度分布的不均匀性,仅通过同时改变下料频率无法有效改善氧化铝浓度分布的均匀性。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电流强化过程中氧化铝下料方式优化策略:分组交替下料和单点频率控制下料,并对电流强化时的下料优化策略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分组交替下料时,氧化铝高浓度区域面积的波动幅度降低,减小了整个电解质中氧化铝浓度的波动;单点频率控制下料时,局部浓度过高的区域大幅度减小,氧化铝浓度分布的均匀性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9.
10.
长铝公司85KA铝电解槽通过采用智能模糊控制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管理的自动化水平,有效的促进了电解工艺的整体优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本文扼要介绍了该系统的基本控制思想和生产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铝电解槽的电能消耗率同平均电压和电流效率两个因素有关。通过研究电解槽平均电压的各个组成部分,并依靠所开发的分析平台对电解槽有关的结构参数和物性参数进行模拟计算,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揭示电场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智能模糊控制技术在400 kA电解槽控机中实际应用,实现了槽控机对电解生产各项工艺参数的优化控制,为电解槽的平稳运行提供了条件,降低生产成本,完成节能降耗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电解槽中氧化铝浓度的准确控制直接影响着电解槽电流效率的提高和能耗的降低。本文详细阐述了影响氧化铝浓度控制的两大主要因素——工艺技术条件和人工操作质量,通过对中铝青海分公司某系列电解槽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电解电容器铝箔生产中杂质元素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雅薇 《有色金属材料与工程》1999,20(4):169-172
在电解电容器铝箔的生产中, 杂质元素的存在对铝箔性能产生综合影响, 最终降低电解电容器铝箔的比电容, 故需严格控制有害元素的含量。本文讨论了电解电容器铝箔中杂质成分的存在形式、杂质污染的原因以及防止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介绍了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铝电解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给出了CAN总线的硬件接口电路设计和槽控机逻辑电路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