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阐明了利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的方法。基于90°相位地震数据体,利用时频分析技术,分析砂层地震反射频率;结合地震滤波,压制砂层地震干涉作用。利用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及地震沉积学研究技术,在地震剖面上建立高频等时地层格架。最后,将地质、测井及地震相结合,对不同主频的地层切片进行沉积学解释。结合混频显示,主成分分析(PCA)及空间雕刻技术,确定沉积体系空间分布。研究表明,研究区本溪组下部(C_2b_2)沉积时期主要发育障壁滨岸沉积体系。研究区东部可能发育一较大规模的潮道。在S229—S228区域、S207—S209区域、S224—Y287区域及Y123区域也发育树枝状潮道或潮渠,主要呈南北向、北西向展布。潮道为主要富砂区域,测井上表现为钟形或齿状钟形相,地层切片上表现为线状强能量分布模式。砂坪主要发育在S231—S208区域,沿潮道边缘分布,夹泥层,测井相类型多种多样,见漏斗状、箱状及复合漏斗状。砂坪或砂斑在地层切片上表现为斑状及蠕虫状中—强能量反射模式。该方法有助于提高预测沉积体系的精度,对研究区内的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地震地层学的任务是利用反射地震资料研究地质历史、沉积环境、岩性岩相分布,从而指导找油(特别是寻找地层油藏)工作.其内容包括:1)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物理基础;2)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3)地质地震模拟.地震地层学是数字地震技术与现代沉积学概念相结合的产物,其目的在于利用沉积学的概念解释数字地震剖面中蕴藏着的大量地质信息.构成反射的物理基础和解释地震剖面时的条件限制影响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并形成反射的因素很多,从地质上讲有岩性、流体成分及  相似文献   

3.
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宋传春 《岩性油气藏》2010,22(2):133-139
在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地震技术和地质思维方式不断结合,相继产生了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地震地层学探索地震反射相位与地质层位、沉积相之间的关系;层序地层学分析地震反射特征与地质构造、岩石沉积的成因联系;地震沉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研究方法,尝试寻找地震特殊处理与解释、地震特征属性与地层沉积特征的内在联系。油气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使用地震第三级特征属性,尝试进行地震储层、流体地震识别的研究。文中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地震-地质综合解释4方面进行了综合阐述,并对其主要在陆相湖盆的应用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分析出地震-地质综合研究技术与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探区高家河三维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八段为例,阐明了利用地震信息研究沉积体系平面分布特征的方法。研究表明,岩石物性是地震资料进行沉积学解释的基础。基于90°相位地震数据体,利用时频分析技术,分析砂层地震反射频率;结合地震滤波,压制砂层地震干涉作用。地质、测井及地震相结合,对不同主频的地层切片进行沉积学解释,该方法有助于提高预测沉积体系的精度。研究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是盒八段的主要沉积亚相,其主要沉积微相为具有较大规模的2条分流河道。一条水下分流河道呈南东-北西向,沿S228、S232、S204、S205、Yq2和S216井展布;另一条分流水道近东西向,沿Y218、S222、Y120和S226井分布。这些水下分流水道充填砂体自然伽马曲线呈钟形、齿状钟形或箱形,在地层切片上表现为中、强能量带状反射模式。此外,一较小规模水下分流河道见于研究区西缘S212、Y217、S211、S210、S246及S247井区,在地层切片上表现为中弱能量蠕虫状、小斑块地震反射模式。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寒武系沧浪铺组具有良好的成藏地质条件和广阔的勘探前景。通过岩心、三维地震数据、钻测井等资料,利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对高磨地区沧浪铺组颗粒滩地震反射特征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高磨地区寒武系沧浪铺组可识别出4种地震反射特征,分别对应4类沉积微相组合,其中强振幅、低频、高连续反射对应的颗粒滩最为发育;②研究区颗粒滩发育于沧一段上部,分布于高磨断裂以东,形态为条带状或不规则状,长轴方向近似平行于古隆起边界,并围绕2个古隆起的翼部呈北东东和北北西方向展布;③沧浪铺组沉积时期,高磨地区整体为浅海陆棚相沉积,发育大量碳酸盐岩颗粒滩,各类颗粒滩的发育及分布主要受海平面变化、沉积期古地貌及物源供给等因素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6.
深水区是当前油气勘探的前缘领域之一,其储集体分布与成因是成藏研究的关键难题。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已被证实为富生烃凹陷,但凹陷内超深水区目前仍未取得商业油气勘探突破,主要原因在于中深部储层展布规律认识不清。以宝岛凹陷南部斜坡带为例,应用地震反射结构识别、地震相几何形态刻画、地震属性约束等地震沉积学预测方法,明确陵水组和三亚组海底扇平面展布。研究结果表明,宝岛凹陷斜坡带陵水组扇三角洲呈现平行斜交型前积反射特征,滑塌型海底扇呈透镜体反射特征,三亚组海底扇呈现亚平行席状反射特征。基于源—汇体系分析,明确宝岛凹陷斜坡带扇体沉积物源来自于西南侧松南低凸起及南部隆起,多支下切水道发育为沉积物搬运提供了有效运输通道。地震沉积学预测方法及源—渠—汇沉积过程分析理论的应用为宝岛凹陷深水区油气勘探及成藏条件分析奠定了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三角洲朝海洋一侧的能量条件,可分成河流作用为主的、波浪作用为主的,以及潮汐作用为主的三种三角洲。每种三角洲具有各自互不相同的骨架方向及沉积模式,因而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地震反射模式。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具有倾斜反射模式的特征,这类模式包括:斜交(切向)、复合斜交(切向)、反S形及复合反S形一斜交几种。地震相分析可用来确定含砂的地震相。波浪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具有迭瓦状地震反射模式的特征。这种三角洲的地震相分析对鉴定那些很可能是富砂相无效。迭瓦状反射可以用来判定滨岸砂的可能位置及其沉积形态。潮汐作用为主的三角洲尚未采用过地震地层学方法进行鉴定,因此本文不涉及这一内容。浊积扇是在盆地或海底峡谷中沉积下来的砂和页岩层序。浊积砂一般可分为水道砂与冲积扇砂两种。以各种不同组合形式出现的某些地震同相轴和反射模式可以揭示有浊积岩的存在。这些揭示包括海槽、海底峡谷、丘状构造、厚度变化的河流作用为主的前积三角洲反射模式以及沉积斜坡上的上超一退复模式。区域研究是鉴定沉积层序并绘制成图的最佳途径。北海,墨西哥湾沿岸及圣克利门特河谷的例子均阐明了三角洲与浊积层序的这种地质和地球物理表现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建立缝洞型储层空间几何形态及岩石物理参数与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是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定量描述及油气预测的关键,而地震响应特征分析是以精确成像为前提。本文基于非均匀介质条件下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研究了不同采集参数及成像方法对缝洞型储层产生的"串珠"状反射特征影响。正演模拟结果表明,减小道间距和近道叠加有利于缝洞体在地震剖面上反射能量的提高,叠前偏移成像是研究缝洞型储层必要处理手段。文中定量分析了缝洞型储层纵横向发育尺度、充填物类型及背景围岩因素对反射特征的影响,得到的结论对认识实际缝洞型储层反射特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震沉积学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沉积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后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强调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及相关的地球物理手段在沉积相精细研究中的应用。与钻井资料相结合,通过在等沉积时间面上识别沉积体的平面几何形态达到沉积相精细研究的目的,进而实现对沉积演化过程、储层平面展布等地质目的的认识。从地震沉积学的认识出发,结合应用实例,分析地震沉积学应用的地震条件,提出在不同的地质环境、资料条件下地震沉积学应用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是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领域。如何精准刻画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体空间展布及储集参数分布特征,是高效勘探开发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在对储层地质分析、测井评价、地震预测、地质建模等相关技术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研究面临资料少、品质差、精度低,加之储层非均质性强等难题,深入开展了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与分布规律研究,研发集成了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描述与建模的关键技术系列,包括:(1)多尺度、多属性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知识库构建技术;(2)地质分析新技术——从宏观到微观的储层地质观测分析技术,储层微区原位沉积、成岩环境定性-定量分析技术,储层发育机理与过程实验和数值模拟分析技术;(3)深层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解释新技术——基于全域测井仿真的储层类型识别与参数定量评价技术,基于机器学习的沉积微相识别技术;(4)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新技术——深层碳酸盐岩地震岩石物理建模技术,岩石物理引导的机器学习储层参数预测与不确定性评价技术;(5)深层碳酸盐岩地质建模新技术——多点地质统计学新算法,地质过程模拟技术,人工智能地质建模技术。分别建立了面控、断控...  相似文献   

11.
波形分类技术在储层沉积微相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地震波形的总体变化是地震波振幅、频率、相位的综合反映,是重要的地震属性参数。地震波形分类技术充分利用了地震资料信息丰富的特点,采用神经网络算法把地震道形状(即波形特征)定量地刻画出来,通过对某一层地震数据逐道进行对比分类,细致地刻画地震信号的横向变化,从而得到与地质层位对应的地震相图,用于储层砂体及岩性油藏的预测。应用波形分类技术对古龙北地区葡萄花油层沉积微相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该区宏观沉积环境吻合,与单井微相匹配程度高,属性的细节变化符合沉积规律。利用预测结果提供了2口井位,实施钻探后均获得工业油流,新发现了较大储量规模的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12.
LB三维深层资料低信噪比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常规处理方法难以解决的一个难点。而共反射面元叠加是一种有效提高信噪比的全新叠加技术,其成像方法与宏观速度模型无关,仅依赖近地表速度,通过搜索适应各种反射界面的局部形态的共反射面时距关系响应,使得反射界面上在菲涅尔带内的反射信息能够得到同相叠加。从LB三维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共反射面元叠加的深层反射信号连续性得到加强,随机噪音明显得到压制,信噪比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微地震相自动化解释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3,28(3):354-361,324
微地震相分析着眼于地震反射波形,目的是确定地下储层的横向岩性变化。该方法基于这样的假设,当沉积单元发生变化时.其地震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必定有所变化,即不同成因的地质体,必定有相应的地震反射波形特征。据此.本文应用模糊动态聚类和模式识别相结合的方法,在人机交互解释系统上自动实现微地震相分析。  相似文献   

14.
弱反射是地震剖面上常见的一种反射特征,在岩性预测中,一般都解释成单一岩性。根据辽东湾的勘探实例证明,弱反射不只是反映单一名性,也可以在非单一岩性地层中出现,即在薄互层和反射系数很小的厚层砂泥岩地层中产生。笔者利用地质模型论证了它们的形成条件和判别方法,并指出在陆相沉积盆地地层中利用弱反射结构判别岩性,不能简单地运用一两种模式,必须结合本地区的沉积、构造特点,采用多种地震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用反射波强度斜率识别层序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岩心和测井综合分析, 充分利用反射强度斜率对层序的敏感性, 研究塔河地区下石炭统巴楚组底部砂泥岩段的沉积相。根据地震属性反射强度斜率横向变化图, 通过沉积旋回对比, 识别出涨潮三角洲、沿岸滨面砂、消舄湖、障壁岛等沉积环境, 较以往利用地震属性划分沉积相的其他方法更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地震反射异常体及其地质属性初探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塔里林棼国地面积大,地层发育齐全,已被地震测网覆盖,通过对全盆地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发现在不同层系中,如奥陶系,石炭系和第三系等,存在很多地震反射异常体,这些“异常体”多数为沉积作用形成,部分已被钻探证帝为特征地质体,大部分异常体还未进行钻探。  相似文献   

17.
蔡峰 《石油地质与工程》2013,27(5):46-48,147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金山地区沙河子组、营城组气藏为构造背景下的岩性气藏,地层以砂、泥岩沉积为主,岩性相对单一。为了明确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选用"相面法"对沙河子组、营城组地层进行地震相的分析,共识别出5种主要地震相类型。结合钻井取心岩相、沉积相识别及测井电性特征,利用各主要地震相类型与各沉积相类型相关关系,配合地震反射特征识别,有效地预测了无井区储层的沉积特征及其展布。  相似文献   

18.
研究地震反射波垂向分辨率与地层结构及入射子波的频率关系和砂层组中砂岩百分比与地震反射波振幅、波阻抗之间的关系。制作了2 种地质模型: 一种是不同厚度的砂泥岩地层组合模型; 另一种是不同砂泥岩百分比的砂泥岩地层模型组合。研究表明, 地震反射波振幅、波阻抗与砂泥岩百分比具有线性正比关系。地震反射波垂向分辨率与入射到目的层的子波频率有关,与地层沉积韵律及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东胜气田主要目的层盒2段为辫状河沉积,局部多期河道相互叠置、交错,横向砂体变化快;面积大,井控程度较低,依靠一种方法难以准确的分析沉积砂体的分布规律。利用岩心、测井、储层预测等资料,结合地质认识,分析沉积相特征;通过对地震反射强度属性特征分析,进行宏观控制,明确地震相特征及砂体分布,参考现代辫状河沉积模式和已钻井情况,最终确定沉积相的展布特征,并利用研究成果,进行井位部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