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丙烯酸β-羧乙酯一苯乙烯共聚物作为大分子载体,将抗结核药物(异烟肼)通过大分子化学反应载于大分子上,产率可达61%。该药物于36℃进行中性-酸性水解,得到了水解速度随酸性增大而缓慢增加的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丙烯酸β-羧乙酯作为主要共聚单体,以偶氮二异丁腈及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在丙酮溶剂中使之与苯乙烯进行自由基型溶液共聚合,研究了影响共聚合反应的主要因素,并在可控的低转化率条件下制得了丙烯酸β-羧乙酯含量不等的共聚物,以YBR法及电子计算机计算了共聚单体的竞聚率,得r_(st)=0.5863,r_(APA)=0.2826。  相似文献   

3.
正硅酸乙酯的水解,缩合过程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用CC-9A气相色谱仪测定计算了正硅酸乙酯水解与缩合形成溶胶-凝胶的转化过程中ROH、H2O、Si-OR、Si-OH的浓度变化,研究了温度、PH对水民缩合反应的影响,得出了水解与缩合反应机与速率常数,发现酸性体系对水解有利而地缩合不利;且事反应在主要是在硅醇之间进行、碱地缩合有利而对水解不利,且缩合反庆主要是在硅酸与硅酯之间进行。  相似文献   

4.
丙烯酸 —羧乙酯—苯乙烯共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正硅酸乙酯水解-缩合过程的动态激光光散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研究了酸催化正硅酸乙酯水解-缩合过程中溶胶粒子形成的特征,并结合红外光谱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当H2O/TEOS=8:1时,反应温度在60℃以下的正硅酸乙酯水解缩合过程中,粒径存在明显的先增大后减小现象,并在不同阶段存在着相互缔合的活性羟基体系;红外研究表明,硅氧网络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可以得到正硅酸乙酯溶胶-凝胶过程中活性溶胶粒子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对进一步在活性二氧化硅溶胶粒子表面键接形成复合材料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描述了含不同羧基量的两个pH及温度敏感水凝胶的制备方法。所得的凝胶有37℃和pH1.4条件下不胶胀,面在37℃pH7.4条件下则溶胀。以木瓜酶为模型蛋白质并将其吸附在这些凝胶上,在不同条件下比较了木瓜酶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当凝胶中羧基含量较高时,酶的保留活力较高。在37℃和pH.4条件下,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吸附在凝胶中的大部分木瓜酶可以释放出来。这类凝胶可用于蛋白质的pH及温度控制释放。  相似文献   

7.
铕-乙酰丙酮-丙烯酸配合物及其苯乙烯共聚物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三异丙氧基铕与乙酰丙酮、丙烯酸合成铕-乙酰丙酮-丙烯酸配合物[Eu(acac)2AA],将其与苯乙烯共聚制得共聚物(Eu-CO-PS)。用元素分析、IR、UV、DMTA和荧光光谱表征其结构与性质,表明共聚物(EU-CO-PS)是发光性较强的一类新型高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8.
用α-甲基苯乙烯与苯乙烯和丙烯腈在羟基磷酸钙-SMA钠盐复合分散体系中进行悬浮共聚合反应,制备出α-甲基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介绍了羟基磷酸钙-SMA钠盐复合分散剂的分散与稳定作用,并就各组分及聚合条件对所得共聚物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自由基聚合,合成了一种新型纳米级富勒烯-苯乙烯-丙烯酸三元共聚物,该聚合物易溶于碱性水、甲醇、四氢呋喃等溶剂。采用FTIR、UV-240等进行结构表征。TEM分析表明其在水溶液中形貌为理想的球形,平均粒径约为36nm。四球机试验测试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该富勒烯共聚物可有效增强抗磨能力。对其磨斑表面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磨痕变浅,磨斑减小,有效地降低了磨损。  相似文献   

10.
淀粉-苯乙烯接枝共聚物的生物降解性能研究EI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可溶性淀粉在Ce^(4+)离子及少量丙烯腈单体的存在下可与苯乙烯单体发生自由基接枝共聚反应。本文研究了不同单体浓度、Ce^(4+)离子浓度及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该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在某一特定的反应条件下,接枝率及接枝效率的最大值分别可达98.5%和90.3%。用红外光谱仪表征淀粉的接枝情况,通过GPC测定聚苯乙烯接枝支链的分子量,Mw达1.9×10~6。接枝淀粉及其和聚苯乙烯的共混物分别在α-淀粉酶溶液中酶解24天,表明它们都具有明显的生物降解性能,且它们的失重平分别可达57.9%和34.4%。这预示着它们可被当作可降解性塑料应用。  相似文献   

11.
支化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α-溴代异丁酸叔丁酯(BIBTB)为引发剂,二乙烯苯(DVB)为支化单体,苯乙烯(St)和丙烯腈(AN)为共聚单体,CuBr/2,2′-联二吡啶(Bpy)为催化体系,对60℃经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原位生成自引发单体合成支化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进行了研究。用1H-NMR、GPC、MALLS、FT-IR分别对聚合反应过程和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可以由二乙烯苯为支化单体合成支化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以多角激光散射法测定的聚合物绝对分子质量-Mw.MALLS达105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丙烯酸-丁烯醛共聚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溶液共聚法合成了丙烯酸-丁烯醛共聚物,使用IR、^13C-NMR及DSC表征了共聚物的结构.用称量法测定共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和反应速率,乌氏黏度计测定共聚物的特性黏数[η],并用其相对表征共聚物分子量大小.重点研究了共聚合条件对共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反应速率及所得共聚物分子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及聚合温度对共聚合反应和共聚物的分子量均有很大影响;丁烯醛对共聚合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马来酸异丙酯(MI)和丙烯酸(AA)为原料,采用活泼单体滴加的方式,通过水溶液自由基共聚合反应制备了MI/AA二元共聚物(PM-AA)。采用FT-I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对影响聚合反应的因素进行了考察和优化。在n(MI)∶n(AA)=1∶2,聚合温度85℃,AA滴加时间为1.5h,聚合时间2h,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为总单体质量的8%时,MI的转化率为76.17%。  相似文献   

14.
以淀粉和丙烯酸钠为原料,选择过硫酸铵为引发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进行接枝共聚,获得了吸水量1000倍以上的高吸水性树脂。对该树脂进行了结构、性能、以及在农业上使用的研究和分析,并得到了一些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5.
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不同分子量、不同甲基丙烯酸(MAA)含量的系列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PSMAA)。用DSC、拉伸、冲击、熔体流变试验等对共聚物的力学和加工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MAA含量的增加,PSMAA共聚物的Tg升高,热稳定性增加。(2)共聚物的拉伸、冲击强度均随MAA含量和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3)MAA含量在8mol%以内,分子量(Mn^-)在20万左右;MAA含量在18mol%以内,Mn^-在10万左右的PSMAA共聚物的加工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高分子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的机理和种类,其中重点介绍了可控生物降解高分子载体的设计与研究,以及天然高分子载体、合成高分子载体和以亲水凝胶为载体的药物控制释放体系的制备与应用,并通过介绍双亲性聚合物对其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的合成和吸湿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甲基丙烯酸(MAA)、丙烯酸(AA)为聚合单体,以亚硫酸氢钠-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聚丙烯酸-甲基丙烯酸P(AA-MAA).系统地研究了单体浓度、单体配比、反应温度等各项聚合条件对聚合物吸湿性能的影响.在T=20℃、RH=90%条件下,与传统的硅胶、分子筛等吸湿材料的吸湿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硅胶和分子筛在10h内已经逼近吸湿平衡点,而P(AA-MAA)的吸湿率明显>80%且仍未达到其最大吸湿容量.在吸湿性能测试的各个阶段,P(AA-MAA)的吸湿率是它们的5倍以上,明显优于传统的硅胶和分子筛.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P(AA-MAA)共聚物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以萘为单体、三聚甲醛为交联剂,可在对甲苯磺酸、浓硫酸或氯磺的催化下在150-160℃下反应和到未交联的缩合多核芳香烃树脂(B-树脂)、这种B-树脂不能单靠热交联的方式转化为C-树脂,但如果在交联时添加20-30%(质量)的的交联剂,则B-树脂即可有效地进行交联,交联后树脂氮气中的热降解起始温度在500℃左右。  相似文献   

19.
分别以正丁基锂与叔丁基锂为引发剂,利用活性阴离子聚合并采用分步加料方法制备了高转化率的聚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IS)。采用FT-IR、1 H-NMR对产物的精细结构进行了表征,证实其结构与设计相一致。DSC研究结果显示产物存在3个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是典型的微相分离共聚物。聚合工艺研究显示:升高聚合温度及添加引发促进剂均可明显提高反应速率,第一段引发时叔丁基锂的引发效率较正丁基锂高,但两者在第二段与第三段无明显区别。将SIS成型后,研究了分子量及嵌段比对弹性体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分子量的增大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均逐步增大,随聚苯乙烯链段含量的增大拉伸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断裂伸长率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20.
以 β 环糊精 (β CD)和环氧氯丙烷 (EPI)为原料 ,利用反相聚合技术成功地制备出了药物控释载体 β CD球 ,研究了制备过程的工艺参数对合成 β CD球的影响。用抗癌药物金雀异黄素(GNT)作为模型药物 ,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 β CD对GNT的包合作用。结果表明 ,在 pH=1 4和 pH =7 4下 ,β CD可与GNT形成n(β CD) /n(GNT) =1的包合物 ,包合常数Ka分别为2 6 9× 10 3L·mol- 1和 9 0 4× 10 2 L·mol- 1。β CD球对GNT的控制释放研究结果表明 ,GNT的释放速率存在明显的零级释放规律 ,且 pH =7 4下的释放速率明显快于 pH =1 4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