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国内对水轮机蜗壳外围薄壁混凝土结构研究较少、设计经验欠缺的问题,以尼日利亚Dadinkowa水电站厂房续建项目为典型案例,对水电站蜗壳外围薄壁混凝土结构进行设计分析。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蜗壳外围混凝土在正常运行工况和检修工况下的应力,提取内力进行配筋计算;建立蜗壳0°断面的平面有限元模型,分析蜗壳顶部及基坑里衬附近混凝土应力,提取弯矩和轴力进行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基坑里衬附近混凝土尺寸较小,最薄处仅约21 cm,压应力峰值位于内侧,为5.67 MPa,未超过C25混凝土抗压强度;拉应力峰值位于外侧,为1.55MPa,最大拉应力范围较小。从而,混凝土尺寸能够满足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要求,无需另外设置抗剪钢筋。为保障结构安全,采用一期混凝土凿毛4 cm、配合植筋φ16@1×1 m的措施,基坑里衬采用双层双向配筋和C30混凝土,蜗壳及引水钢管顶部设置弯起φ32@15 cm钢筋提高斜截面承载力。设计经验可为同类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反应谱法与时程分析法对某河床式水电站厂房7号、8号坝段进行抗震复核分析,得到坝体在地震工况下的结构动位移与动应力分布;通过对两种方法计算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论证了7号、8号机组坝段在地震工况下的稳定安全性。研究表明,进水口拦污栅墩高46 m、宽1.6 m,属于薄板结构,在地震工况下其响应极为不利,其腹部产生横河向动位移最大达38.22~45.47 mm,其上部与坝顶相接处产生超过10 MPa的动应力响应,需要对该处进行结构优化。在拦污栅中部296 m和308 m高程设置2个厚度1 m的支撑板结构,在不影响过水性能的同时显著增加了结构的稳定性和整体性。改进后,拦污栅墩腹部横河向位移降低为8.5 mm,上部与坝顶相接处最大拉应力降低为2.493 MPa,抗震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高椅大坝的安全性,利用大坝运行期间历年的监测资料,应用ANSYS有限元仿真分析,对高椅大坝进行安全复核。通过对其结构应力及变形的分析来研究混凝土重力坝的稳定性。大坝的安全复核结果表明,在设计运行工况下该坝的最大变形在坝顶中心位置,最大拉应力出现在坝踵处,其最大拉应力值为1. 14 MPa,小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符合大坝的安全标准。分析表明,仿真分析的结果与大坝历年运行的监测值吻合较好,大坝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针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排水渡槽的工作特点,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对预应力排水渡槽结构进行瞬态温度场分析,进而计算出结构的瞬态应力场.计算结果表明:冬季温降空槽工况对排水渡槽纵向应力和横隔梁横向应力起控制作用,不考虑温度荷载时,顶梁产生最大纵向拉应力为0.37MPa,横隔梁下表面产生最大横向拉应力为0.8MPa,叠加冬季温降温度效应后,顶梁产生的最大拉应力为1.45MPa,横隔梁下表面产生最大横向拉应力为4MPa;夏季温升空槽工况对排水渡槽底板横向应力起控制作用,不考虑温度荷载时,底板下表面最大产生0.8MPa的横向拉应力,考虑夏季温升温度荷载时,底板下表面最大产生3.6MPa的横向拉应力.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农业灌区泄洪闸闸室静、动力稳定性问题,利用ANSYS建立三维模型,并计算闸室结构在有水、无水工况下静力动力特征。研究了静力荷载下无水工况最大沉降位8.99cm,有水工况下相比降低了20.6%,无水工况下最大拉、压应力为1.56 MPa、2.46 MPa,有水工况下最大压应力降低了18.7%,最大拉应力为1.55MPa,拉应力均位于闸门槽处,两工况下为移与应力均满足静力荷载要求。获得了自振频率、反应谱值、自振周期分别与计算阶次之间关系,研究了各阶次下振型分布均以闸室底板中线为轴线对称式分布,高阶次下为多组合变形振型,低阶次下以平移、扭转等振动振型为主。分析了动力荷载作用下,有水工况下X向位移比无水工况高了近2个量级,有水工况下最大拉应力为1.59MPa,高于静力作用下拉应力,易对水闸造成失稳破坏,但该水闸动力荷载应力值仍处于安全允许范围。论文为研究水闸等水工结构静力、动力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预应力混凝土倒虹吸结构是一个受力状况复杂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温度变化作用下,其应力状态难以确定。为此,运用三维有限元对倒虹吸结构进行了数值分析,确定其在无温度变化、最大温升、最大温降情况下9种工况的应力分布状态。结果表明,在各种设计工况荷载作用下,无温度变化时,预应力混凝土倒虹吸结构均没有产生拉应力;但在温度变化时,工况Ⅰ和工况Ⅲ均产生了较大的拉应力。其中,在温升情况下,工况Ⅰ底板下表面和工况Ⅲ顶板上表面产生拉应力大小分别为1.53 MPa和1.72 MPa;在温降情况下,工况Ⅰ边墙内侧、工况Ⅲ顶板下表面、工况Ⅲ底板上表面和工况Ⅲ边墙内侧产生拉应力大小分别为1.36MPa、1.77MPa、1.85MPa和1.65MPa。因此,温度变化对倒虹吸结构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水电站枢纽工程闸墩与锚索结构在不同工况下应力特征,利用仿真计算平台获得静力与地震动力荷载下水工结构应力分布特征.静力工况下,闸墩最大拉应力以顶面、下游面较显著,而闸墩颈部以受压为主;锚固洞顶、底面最大拉应力均以Y向最大,且超过材料安全允许值,锚固洞顶、侧面受拉较小,最大拉应力仅为0.7 MPa,下游面处于受压.地...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升船机及临时船闸边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升船机和临时船闸的基础岩体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在对地质和设计条件作出合理概化的基础上,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计算法,分析了开挖过程中岩体的变形与应力状态,探讨了升船机和临时船闸区段中升船机北坡、上闸首、中隔墩及临时船闸南坡等各个关键部位的岩体稳定性。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各个部位在开挖过程中均有1~2.54 cm的卸荷回弹,最大变形为2.54 cm,发生在升船机北坡。在高程较低的部位如两侧边坡的直立墙底部出现了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压应力值最大可达17 MPa。在上闸首与上游引航道相连接的部位及中隔墩的顶板部位出现了拉应力区,前者的最大拉应力值为0.58 MPa,后者的最大拉应力值为1.01 MPa。  相似文献   

9.
包冀邢  王立成 《人民黄河》2012,34(12):120-122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河床电站孔洞较多,结构复杂,采用平面有限元分析难以真实反映结构的实际受力状态。通过空间整体有限元方法,分析计算了电站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的应力情况,结果表明:电站进口初始断面的拉应力和尾水管末端拉应力值较大;流道顶部、底部以及排沙孔的顶部、底部存在一定范围的拉应力区,最大应力达到了1.78 MPa,流道及排沙孔的边角点处有应力集中现象;在位于两侧坝缝处坝段外表面也存在一定范围的拉应力区,拉应力不是很大。电站体形结构设计合理。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重力坝的稳定性以及其应力分布规律,本文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 ,在三种不同工况下,建立两种不同断面的(溢流段与非溢流段)三维实体模型计算,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坝体在三种工况作用下会出现一定的变形,其中水平位移随着工况的变化出现较大的差异,而竖向位移基本不变;水平和竖向位移出现最大的位置分别为坝顶和坝体坝踵处;应力分布规律基本相同,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分别出现在坝踵处和廊道附近;在三种工况下,工况3的坝体模型安全系数最小,而相同工况下溢流段的坝体安全系数比非溢流段的坝体安全系数更小。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保温层设计施工中工程经验占主导而数值仿真研究相对较少的情况,基于大型商业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某工程保温层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采用参数等效算法,在同一模型上计算不同厚度(1.5 cm,2.5 cm,5.0 cm)保温层防护下的坝体温度场及应力场。分析结果表明:①统计特征点在无保温层时的年内温差较大;铺设保温层后,年内温度变幅显著降低;保温效果随着保温层厚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铺设5.0 cm厚的聚苯板保温层可将统计特征点的年内最大温差由15.47℃减小为6.30℃。②在无保温层保护的情况下,下游坝面出现大面积的拉应力区,最大拉应力值超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增加保温层后,坝体下游面应力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拉应力区减小且拉应力值随保温层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铺设5.0 cm厚的聚苯板保温层可将拉应力值由未加保温层时的2.73MPa减小为1.46MPa。  相似文献   

12.
龙滩重力坝三维仿真与劈头裂缝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滩重力坝通航坝段坝轴向长度达88m,下部设2条横缝,无纵缝,不进行接缝灌浆前的二期冷却,坝内温度下降极慢,因此上游面坝轴向应力很大,极易产生劈头裂缝。作者对该坝段施工过程进行了多种工况的温度场与应力场的三维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即使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温控措施,无保温时,在年变化气温影响下,冬季仍会在上游表面引起2 0~2 2MPa的坝轴向拉应力,寒潮引起的拉应力在3 0MPa以上,二者叠加,可达5 0MPa以上,足以引起表面裂缝,蓄水后会扩展为较深的劈头裂缝。仿真结果表明,用4~5cm厚的苯板贴在上游表面,可将上游表面的拉应力控制在1 6MPa以内,有效地防止表面裂缝的产生,并因此而避免劈头裂缝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用三维接触单元模拟背管与坝体接触面,分析坝体变形和内水压力对李家峡坝后背管结构应力的影响。坝体变位对背管结构轴向应力的影响表现为上部为拉应力下部为压应力,并且拉应力由背管的上弯段向下弯段逐渐减小,部分轴向拉应力值大于混凝土设计抗拉强度;背管内水压力对背管结构环向应力的影响表现为环向拉应力,并且管腰外缘和管顶内缘混凝土环向拉应力是混凝土设计抗拉强度的2.4倍。根据应力的大小分布可以确定,坝体变形是背管产生较大轴向拉应力的主要因素,是产生环向拉应力的次要因素;内水压力是使背管产生较大环向拉应力的主要因素,是产生轴向拉应力的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邓肯-张模型,运用数值仿真分析技术,对新疆某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心墙坝进行有限元计算,得到竣工期和满蓄期大坝的应力变形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顺河向水平最大位移及堆石体和心墙接触面最大竖向相对位移均发生在上游坝面约1/3坝高处;竣工期顺河向水平位移基本关于坝轴线对称;满蓄期,水压力作用下,顺河向位移向上游减小,而向下游增大,最大位移为9.1 cm。最大沉降发生在满蓄期,位于坝体中轴线偏下游约1/2坝高处,最大位移为16.7 cm。大主应力和小主应力沿坝高方向呈现从坝顶到坝底逐步增加的趋势,其最大值均发生在坝轴线处心墙与基座接触部位。研究所获得的计算分析结果,为同类工程的设计和计算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深覆盖层上面板堆石坝防渗墙应力变形特性,覆盖层和坝体材料的本构关系采用邓肯-张E-B模型,在防渗墙和覆盖层之间设置接触摩擦单元以模拟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坝体分期筑坝、坝体填筑速度以及防渗墙施工顺序对墙体应力变形特性的影响,同时探讨悬挂式防渗墙的应力变形特性。计算结果表明:坝体分期填筑对防渗墙的应力变形特性影响较小;较快的施工速度将引起坝体竣工期防渗墙较大的应力变形,其中拉应力达到3 MPa,顺河向变形达到15 cm;防渗墙靠后的施工顺序可以使运行期防渗墙拉应力减小2.42 MPa,顺河向变形减小达85%;悬挂式防渗墙贯入深度越小,其应力变形特性越趋于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6.
基于重力坝功能叠合区受力结构体系复杂、不易评价坝体应力安全的特点,以某水利枢纽工程的混凝土重力坝的安装间坝段为例,对坝体应力计算模型的建立、计算方法的选择以及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计算过程中,采用材料力学方法在高水位工况坝体上游面出现了约0.1Mpa的拉应力,然后通过建立考虑结构整体受力的计算模型和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得出了所有工况坝体均处于受压状态的合乎标准要求的结果。研究表明,对于类似功能叠合区的特殊体型的大坝坝体应力分析计算,如果采用偏保守简化的计算模型和材料力学法进行计算,得出的计算结果过于保守,并影响安全评价结论;因此采用有限元方法,通过细化计算模型,进行更切合实际的受力分析,以便得出更加准确的大坝安全性评价结论。  相似文献   

17.
有限厚度带键槽接缝单元及接缝对混凝土坝应力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朱伯芳 《水利学报》2001,32(2):0001-0008
本文给出了有限厚度的带键槽三维实体接缝单元,它可以较好地反映接缝附近的应力和接触条件。文中分析了接缝的初始间隙问题,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灌浆以后,由于浆体收缩而产生的初始间隙是很小的,一般可以忽略。文中还分析了灌浆质量对坝体应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只要浆体灌进了接缝,虽然浆体质量差一些,带有键槽的接缝对坝体应力和变形的影响是很小的。本文最后分析了横缝不抗拉对拱坝应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这个问题与横缝受拉深度a和横缝间距L的比值a/L有关,a/L越大,横缝不抗拉对坝体应力的影响越大,此外,还与坝体厚度及气候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堆石混凝土拱坝在有无温控措施条件下施工期和运行期温度应力分布的变化规律,围绕国内某一即将开工建设的堆石混凝土拱坝工程,设计了3种不同温控措施条件的工况,运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SAPTIS,对堆石混凝土拱坝在不同工况下施工期和运行期的应力场和温度场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显示:在无温控措施条件下,坝体内部最大横河向拉应力达到2. 0MPa,存在开裂风险;在简易温控措施条件下,坝体内部最高温度为37℃,最大横河向拉应力为1. 45 MPa,满足温控防裂要求。由此可见,在堆石混凝土拱坝施工过程中,采用简单的温控措施即可满足温控防裂要求。  相似文献   

19.
对位于高海拔地区的叶巴滩堆石混凝土二道坝工程开展全坝段温度应力仿真分析,重点研究大坝横缝分缝措施和混凝土表面保温措施对坝体温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分缝措施可以降低坝体内部拉应力,设置1条横缝即可有效控制坝体内部高拉应力区范围,并使应力极值降低约0.8 MPa;混凝土表面保温措施可在秋冬季节显著降低大坝表层混凝土温降幅度,减小表层温度应力水平,使应力极值降低约0.6 MPa;叶巴滩二道坝设置1条横缝并采取表面保温可满足施工期温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