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简讯     
据《海上力量》(Sea Power)1998年4月报道,澳大利亚皇家海军(RAN)将为其6艘Adelaide级护卫舰签订装备鱼雷防御系统的合同,所选的防御系统还可装备将服役的8艘Anzac级护卫舰。原计划采用的水面舰鱼雷防御系统(SSTD)是作为Adelaide级护卫舰的又一升级方案(PUP)中的一  相似文献   

2.
水面舰艇防御鱼雷攻击是一个紧迫而又复杂的问题,在对水面舰艇防御鱼雷的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提炼了防御鱼雷的若干模式,并将这些模式和鱼雷防御态势进行映射,建立了基于Haken模型的水面舰艇防御声自导鱼雷攻击模型,最后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鱼雷防御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回顾了二战以来先后出现的鱼雷主要防御装备,包括水面舰艇用的防雷网、爆炸式反鱼雷系统、拖曳式声对抗装置和拖曳诱饵AN/SLQ25,潜艇用的机械式噪声发生器、气幕弹、一次性机电式宽带噪声发生器、悬浮式声干扰器和声诱饵以及自航式声诱饵。本文从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系统、反鱼雷鱼雷武器系统、AN/WSQ11鱼雷防御系统、下一代水声对抗装置、超空泡射弹武器系统以及水下声能武器六方面展望了未来的鱼雷防御技术,分析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舰艇的防御系统,水面以上主要是反导软硬杀伤系统,在水下则是鱼雷防御系统。鱼雷防御系统由探测、分类和定位系统、鱼雷报警系统以及各种软硬杀伤诱饵装置组成,反鱼雷诱饵是整个鱼雷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的一段时间里,反鱼雷装备的研究和设计基本上处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国外反鱼雷鱼雷及其武器系统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水面舰艇反鱼雷鱼雷武器系统的构想,给出了该系统的构成和信息接口,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在分析了该系统对舰船水声探测的需求后,明确了其为舰船提供的鱼雷防御区域范围,并探讨了该系统的作战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潜射尾流自导鱼雷的防御是水面舰艇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该文主要探讨了水面舰艇纯机动规避对抗来袭鱼雷的方法,首先概括了尾流自导鱼雷的制导原理和弹道特性,其次从单舰防御角度出发,分析了停车、转向、旋回、加速等多种方法的对抗原理与运用要求,最后从编队防御角度出发,提出并论述了填充护航舰艇、近距平行尾流、交叉尾流航行3种纯机动方法对抗原理及运用要求。研究结果对提高水面舰艇防御尾流自导鱼雷的效能、增强其战场生存能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水声对抗装备是现代水面舰艇和潜艇重要的鱼雷防御装备,现代水声对抗装备在科研试验中最好采用实雷对其效能进行分析和考核。但由于实雷试验费用高、组织实施难,很难在水声对抗装备科研试验中采用,一种可以考虑的方式是采用鱼雷自导仿真器来实施科研试验。以一种半实物鱼雷自导仿真器为例,说明其在水声对抗装备科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乔嘉 《兵工科技》2008,(1):47-48
随着鱼雷技术的不断发展,鱼雷对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威胁越来越大,但与此同时,各国海军研制的鱼雷防御技术也在不断向前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反鱼雷系统。可以说鱼雷防御技术与鱼雷技术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9.
水面舰艇使用悬浮式深弹拦截鱼雷时如何进行规避机动是舰艇防御鱼雷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水面舰艇使用悬浮式深弹拦截鱼雷过程,建立了舰艇使用悬浮式深弹时规避声自导鱼雷数学模型,采用蒙特卡洛法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出了在不同的鱼雷报警区域内舰艇规避鱼雷时的规避转向角。仿真结果表明,舰艇在悬浮式深弹阵的掩护下,不规避或小角度规避即可获得理想的规避成功概率。  相似文献   

10.
来袭鱼雷弹道散布的解算原理与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来袭鱼雷运动要素的掌握是水面舰艇制定鱼雷防御策略的重要依据。针对鱼雷防御态势特征,选择以两方位一距离一速度模型为基础展开鱼雷运动要素的解算原理分析。以水面舰艇拖曳式鱼雷报警声纳提供短暂的时间-方位序列为依据,利用两方位一距离一速度模型给出仿真说明,并与三方位一距离模型、一距离方位平差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对两方位一距离一速度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数据拟合,并依据收敛率标准分析了鱼雷弹道散布的求解规律。研究证实,两方位一距离一速度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水面舰艇鱼雷防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刘家铨 《鱼雷技术》1999,7(4):39-44
本文论述了大型水面舰艇装备线导鱼雷反潜系统的必要与可能。通过对水面舰艇发射线导鱼雷的设想方案、弹道设计、能量储备、发射系统及发射管参数的理论计算,论证了它的可行性。通过陆上发射试验,验证了其理论分析与计算。  相似文献   

12.
反舰导弹具有体积小、威力大、精度高,价格便宜、装备数量大等特点。据估计,目前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的800多艘水面舰艇安装有各种型号的反舰导弹。另外。还有许多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装备在潜艇上、飞机上及岸防导弹部队中。到本世纪末,估计至少有45000枚反舰导弹在世界各国服役。为对付反舰导弹的威胁。美海军已在其水面舰艇上装备了多种点防御武器系统,并且还在加紧新型系统的研制工作。  相似文献   

13.
鱼雷攻击有利扇区和不利扇区是潜艇和水面舰艇双方进行水下威胁判断以及防御鱼雷攻击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对鱼雷攻击命中条件的分析认为,在舰艇周围存在一个鱼雷攻击有利扇区或不利扇区,我方舰艇可以使用鱼雷攻击目标而目标无法使用鱼雷攻击我方舰艇的区域就是舰艇鱼雷攻击有利扇区,也即目标鱼雷攻击不利扇区。通过对直航目标鱼雷攻击有利扇区和不利扇区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其区域大小与敌我双方的航速和所使用鱼雷的雷速、有效射程直接相关,这为水面舰艇或潜艇寻求消除敌方鱼雷攻击有利扇区带来的不利影响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美海军非常重视对高精度武器——“战斧”导弹综合系统的使用。1990年用该系列导弹装备了62艘潜艇和32艘水面舰艇,并计划至2000年在198艘战舰上(其中包括107艘核潜艇)装备这种导弹。海基“战斧”导弹综合系统包括:可在水面和水下发射的巡航导弹、起动装置、导弹射击控制系统和辅助设备。  相似文献   

15.
正反鱼雷作战的要求鱼雷相当于"水下的导弹",在现代海战中的作战价值非常高,是水面舰艇和潜艇面临的一个重要威胁。由于鱼雷的攻击比导弹更隐蔽,攻击效果更致命,尤其是随着降噪技术的提高,潜艇和鱼雷的攻击隐蔽性也得到极大的提高,潜艇在水下发动的鱼雷偷袭可以对水面舰艇造成严重破坏,2010年韩国"天安"号护卫舰遭鱼雷攻击而沉没就是一个现实例子。而且新一代先进鱼雷的攻击距离越来越远,制导精度也越来越高,航速和机动性等性能也得到了大幅提高,水面舰艇和潜艇类目标将越来越难以凭借机动来躲开鱼雷的攻击。为了实现对来袭鱼雷的有效自卫防御,必须要采取积极的鱼雷防御措施,同时实施硬摧毁和软杀伤等多种干扰、对抗措施,才能使舰艇不受鱼雷威胁,在反潜攻防作战中占得先机。  相似文献   

16.
《兵工科技》2008,(3):9-15
对于水面舰艇而言,来自空中的最大威胁是导弹,而来自水中的最大威胁则是鱼雷。因此,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各海军强国在不断完善水面舰艇反导武器系统的同时,纷纷推出了各自或联合研制的反鱼雷防御系统。为了让读者朋友对反鱼雷技术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我国反鱼雷技术专家陈春玉研究员。  相似文献   

17.
信息动态     
美英两国分别购买Northrop Grumman公司的鱼雷防御系统 据《防御系统日报》(Defence Systems Daily)1999年5月13日报道,美国海军水下战中心购买了NorthropGrumman公司的海洋及海军系统部门的14套AN/SLX—1多传感器鱼雷识别与预警处理机(MSTRAP),这是与该公司1994年5月签订的1200万美元合同中的一部分,首批MSTRAP系统已于1995年6月交付使用。MSTRAP是为水面舰船设计的鱼雷防御系统,可根据舰船传感器数据对来袭鱼雷进行探测、识别及定位。系统包括一具有先进软件算法的大功率数  相似文献   

18.
苏联水面舰艇发射的导弹系统从1957到1980年的20多年中,苏联成功地研制出9种不同型号的反舰导弹系统,并已装备19种不同级别的舰艇。到1987年春季,苏联四个舰队的183艘水面舰艇(从航空母舰到导弹快艇)已装备904枚导弹。  相似文献   

19.
悬浮式深弹拦截不确定型鱼雷作战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奉亮  贾跃  丁贝 《鱼雷技术》2011,19(1):63-67
水面舰艇如何使用悬浮式深弹拦截鱼雷是舰艇防御鱼雷的重要问题之一。该文通过利用模糊数学知识将鱼雷报警距离分为近、中、远3个模糊区域,建立了鱼雷报警距离隶属函数关系,预估了鱼雷目标航向、航速等运动要素,最后建立了悬浮式深弹拦截不确定型鱼雷作战模型,并对作战模型进行了计算机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舰艇在不能确定来袭鱼雷型号和自导方式时,选择使用悬浮式深弹这一硬杀伤方式拦截鱼雷是最为可行的方案,能够达到彻底毁伤鱼雷,从而保护舰艇安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罗红伟 《鱼雷》1998,(3):41-44,58
反鱼雷防御系统的目的是避免被攻击鱼雷击中,常规柴油发电机潜艇易受鱼雷攻击是由于它有限的规避能力,而水面舰艇易受重型鱼雷(HWT)的攻击是由于敌方潜艇的“偷袭”,对入射鱼雷的探测经常产生第一报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