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为了利用陶瓷厂的烟气余热,采用有机朗肯循环回收该部分余热。根据有关实验研究结论,对用于烟气和导热油换热的椭圆H型翅片管换热器进行了设计。通过对换热器的优化设计可为烟气余热回收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炉高温烟气余热含尘、波动特点,提出辐射水冷沉降除尘与对流换热相结合的余热锅炉技术方案,同时采用蓄热技术有效减缓电炉烟气波动对余热蒸汽回收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表明,通过电炉余热回收技术方案的实施可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针对电炉高温烟气余热含尘、波动特点,提出辐射水冷沉降除尘与对流换热相结合的余热锅炉技术方案,同时采用蓄热技术有效减缓电炉烟气波动对余热蒸汽回收稳定性的影响。分析表明,通过电炉余热回收技术方案的实施可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余热锅炉是工业上回收烟气余热的重要设备,其换热效率的高低与烟道内部温度场分布密切相关. 某公司的ISA炉余热锅炉,其结构呈三段式(上升烟道-下降烟道-水平烟道),烟气由下降烟道进入水平烟道后,受惯性作用,主要从对流换热区下部经过,难以充分发挥对流换热区的功能. 作者借助数值模拟的手段,在下降烟道与水平烟道连接处添加导流装置,强制引导烟气流向对流换热区.模拟结果表明,添加导流装置后,水平烟道竖直方向速度场分布趋于均匀:速度范围介于2.0~3.5 m/s的区域扩大,而大于3.5 m/s与小于2.0 m/s的区域相对减小,且速度最大值与最小值均有所收缩.单位时间内,进入对流换热区热量由5.27 MJ提升为7.70 MJ,而进入灰斗的热量由4.89 MJ减少为2.90 MJ. 同时,回流现象减弱,水平烟道上部回旋低温区范围缩小,有利于避免低温腐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王超  居勤章  张建军 《宝钢技术》2018,(2):58-61,65
简要介绍了分离式热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和流程,分析了宝钢2号高炉余热回收装置运行现状,阐述了对其进行整体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介绍此次余热回收装置整体改造主要内容和实施过程,整体扩容更换分离型热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共计3套(空气、煤气、烟气)换热器。每套换热器换热片由原来的8组增加到12组,同时更换3个烟气系统的阀门。改造历时78天,比计划工期大大提前。余热回收换热效果显著改善,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钢厂转炉汽化冷却系统的现场数据采集,研究了管径、换热面积对烟气回收热量的影响,对其改造前后节能效果进行了数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换热过程中,以辐射换热为主,增加管径对总体换热的影响较大;要实现烟气余热的高效回收,可采取改变现有工艺或增加额外的换热装置的方法.研究结果为更有效地回收钢铁流程中的二次能源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降低加热炉排烟温度与避免余热回收设备的酸露腐蚀,是加热炉常规型式烟气余热回收的一对难以避免的矛盾。从分析烟气余热回收运行原理和运行方式入手,着重说明了加热炉应用复合相变换热技术进行烟气余热回收后,由于相变下段最低壁面温度整体可调,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邯钢中板厂加热炉上应用的复合相变换热技术,与常规余热回收系统的相比,可以回收更低温度的热量。该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的余热回收系统,也适用于改造的系统。  相似文献   

8.
《工业炉》2021,(1)
正2019年,在可再生能源及余能利用领域,遴选出了19项技术,这些技术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余热余能回收等方面推广前景较好、节能减排效果较高,如基于喷淋换热的燃煤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和消白技术、转炉烟气热回收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等。基于喷淋换热的燃煤烟气余热深度回收和消白技术,在湿法脱硫后的烟道中设置直接接触式喷淋换热器,脱硫塔出口的高湿低温烟气在喷淋换热器中与低温中介水直接接触换热,烟气温度降低至露点以下,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冷轧1700罩式退火炉烟气余热利用及达标排放,在废烟气烟道上安装余热锅炉,使废热烟气进入换热器箱体进行换热,产生饱和蒸汽,用于酸洗或轧机生产,并在1700退火炉烟气余热设备后加设SDS干法脱硫系统,与余热回收设备衔接,形成余热回收、脱硫系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江苏轧钢加热炉烟气余热利用现状,列举了十一个企业烟气余然利用的实况,指出:现有装置多数是给热系数较小的金属管状换热器,烟气余热回收率和空气预热温度普遍较低等问题。提出采用高给热系数的换热装置;努力提高烟气余热回收率;争取在五年内在省内重点加热炉烟气余热回收率达到40—50%;采用高风温、全热风助燃和适当延长炉子的预热段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