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部分油田的采油过程的具体分析,简要的介绍目前我国使用的几种稠油降粘的方法,并对这几种降粘的方法的利弊加以分析,指出适合我国油田开采的降粘措施,从而提高油田开采量同时减少油田的损耗。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我国部分油田的采油过程的具体分析,简要的介绍目前我国使用的几种稠油降粘的方法,并对这几种降粘的方法的利弊加以分析,指出适合我国油田开采的降粘措施,从而提高油田开采量同时减少油田的损耗。  相似文献   

3.
外围油田常规降粘方法主要有水泥车循环洗井,加药降粘和超导热洗三种方式,通过近几年的加药降粘效果来看,常规加药降粘效果不甚明显,而水泥车循环洗井和超导热洗降粘效果有限,以升平油田生产实际为例,分析和对比了三种加药方法优缺点,摸索出了延长加药热洗周期方法,总结出适合本油田的两种综合降粘方法。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常用稠油降粘方法的作用机理及优缺点。目前常用的稠油降粘方法主要有加热降粘,掺稀降粘,降凝降粘,加表面活性剂降粘,微生物降粘,改质降粘,油溶性降粘剂降粘,加碱降粘,催化降粘等。并对以上几种方法进行对比和应用前景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吴旭  乔英杰  王世虎  孙克己  徐晓慧  孙晋红  王金本 《应用化工》2009,38(8):1087-1089,1104
以丙烯酰胺与自制的表面活性单体进行无规共聚,合成了5种聚合物降粘剂(ICA),考察了5种ICA对渤海SZ36-1油田稠油的降粘效果。结果表明,具有良好降粘能力的ICA-2降粘剂在混合体系浓度为800 mg/L,接近地层温度60℃时,降粘率高达90%以上,对20~30℃的渤海稠油具有更为明显的降粘效果。  相似文献   

6.
陆上油田现有两种物理防蜡工具,既超强防蜡降粘增油器和强磁防蜡降粘增油器;防蜡降粘增油装置是集磁学、流体力学为一体的防蜡降粘、提高泵效、提高产量的新型井下技术产品。本文从基本原理入手,揭示防蜡降粘增油装置防蜡降粘机理、功能和适用性。通过现场应用,结合作业前、后生产动态数据、功图、载荷等实测资料以及工作电流曲线进行了机采形势分析,并作了整体经济效益评价,得出陆上油田防蜡降粘增油效果;该工具具有延缓结蜡,平稳生产,延长加药或热洗周期,节约成本等效果,为陆上油田开发区特高含水阶段油井采用更合理、更经济的防蜡措施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朝阳沟油田原油物性差、粘度高,开采过程中容易造成卡泵现象,本文就朝阳沟油田井筒维护困难的问题,对稠油井改性降粘技术进行研究。进行改性降粘剂室内试验,优选降粘效果最佳的药剂,配合现场降粘配套工艺应用,使稠油易卡井达到防蜡降粘、停机不卡井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改性降粘技术可降低原油粘度、载荷,减少因蜡卡检泵井数。  相似文献   

8.
声磁降粘技术的原理及在锦州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磁降粘技术将声、磁降粘技术有机结合,在生产过程中对稠油进行连续处理,能够达到很好的降粘效果。经过室内实验与现场应用,该技术已经成为锦州油田稠油区块一种有效的、成功的开采工艺。本文主要介绍了声磁降粘技术的技术原理、装置结构以及其技术特点、技术优势、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仍有八成以上的原油需要管道来输送,而管道长期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因为原油粘度过大带来水力摩阻损失、结蜡等问题,导致原油输送效率降低,能耗增大。油田管道输送原油粘度过大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输油工作的正常进行,超声波降粘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技术越来越受到青睐。为了优选对比出超声波对原油降粘效果达到最佳的功率以及处理时间,设计了一套模拟超声波对管输原油的降粘装置,模拟不同功率以及不同时间下的超声波降粘效果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超声波功率在1.0k W,作用时间为25min时降粘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油田开采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常规的原油开采与集输技术已然相当成熟,但对非常规原油尤其是稠油的开采,由于沥青质与胶质过高造成稠油粘度高而流动困难,也就难以开采,因此,油田要想增长就必须解决稠油降粘的问题。本文就是对稠油降粘的有效方法与对策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对稠油降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在石油工业中,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进行,常规原油的可采储量逐渐减少,为了满足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人们不得不探讨稠油开采所面临的各种技术难题。在近几十年来,针对稠油开采的新技术不断被研究出并在油田现场得到应用。其中,油溶性降粘剂降粘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稠油开采和输送技术,具有不同于其它稠油降粘技术的独特性及其适用范围,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其研究在石油领域非常活跃。针对聚氨酯型化合物,以多乙烯多胺聚醚1与TDI的反应为例,通过正交试验法探讨了得到较高的聚氨酯产率的反应最佳条件。在此基础上,改变聚醚型或聚酯型多元醇合成了二元型或三元型以及磺化型聚氨酯化合物。考察了各个合成产物的稳定性。将稳定的聚氨酯产物用于稠油降粘实验。稠油降粘实验表明:在本实验的范围内,聚氨酯类化合物对稠油的降粘率最高可达82%。  相似文献   

12.
聚驱开发过程中,细菌对聚合物的降粘作用是影响聚驱实现高质量注入的关键问题,目前油田常用细菌控制办法是添加聚合物驱专用杀菌剂,该方法对于进站水质稳定且细菌含量不高的情况下,能够起到较好的控制作用,但对于进站水质波动、细菌严重超标或配注工艺细菌滋生问题,治理效果很难保证。此外,由于对细菌是如何造成聚合物粘度损失等机理方面认识还不清楚,不能从根本解决细菌降粘问题,因此,本论文重点通过室内研究油田水中主要的硫酸盐还原菌、腐生菌及铁细菌降粘机理,确定降粘原因及影响因素,为有效控制细菌降粘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针对长庆镇北油田高粘原油造成的集输困难问题,文章首先对原油基本物性、粘温性、全烃色谱及原油族组成进行全面分析,寻求粘度偏高的根本原因;其次通过原油加热升温、与同层低粘原油混合及清蜡剂混合等方法,综合评价了降粘效果,最终确定了经济、有效的化学-物理降粘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油田开采进入中后期,原油开采率较以往有了不同程度的减产,但我国仍有70%以上的原油需要管道来输送,而原油在管道长期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因为原油的粘性过大造成水力摩阻损失、结蜡等问题,导致原油输送效率降低,能耗增大。因此如何降低油田管道输送原油粘度过大的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亟需去解决的难题。电磁法降粘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环保技术越来越受到青睐,而且能耗极低,完全符合如今的能源可持续发展计划。通过外加电场,控制电场强度和频率,对原油进行处理,优选出电磁法对原油降粘效果达到最佳的电场参数。设计了一套模拟电磁场对管输原油的降粘装置,模拟不同电场强度以及不同频率的电磁法降粘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该装置极大的降低了原油的粘度,改善了原油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15.
稠油是一项重要资源,但常规方法开采、运输困难,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降粘。本文从物理、化学、微生物三个角度综述了稠油降粘开采技术,并分别就它们的几种主要类型进行展开论述,分析了各项技术的优缺点。热采法、掺稀油法、超声波法等物理降粘技术相对成熟,已有应用实例。化学降粘包括改质降粘和乳化降粘等,是目前重点研究对象。微生物降粘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复合降粘则综合应用多种原理。对于降粘驱油效果评价,动态评价方法正在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我国原油田开采“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战略方针,迫切需要开发出适合我国油田现有开采情况的新一代油田化学品,其主要品种是钻井液用化学品、堵水用化学品、堵水用化学品、清防蜡和降凝降粘用化学品、三次采出原油破乳脱水用化学品和回注水处理化学品。  相似文献   

17.
深层稠油掺稀举升方式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的稠油掺稀油降粘工艺包括开式反循环掺稀油和空心抽油杆掺稀油。这两种掺稀降粘方式对机抽系统的悬点载荷、杆柱应力分布、温度分布规律不同,因而在深层稠油举升中的适用性也不同。本文在建立计算模型的基础上,用吐鲁番油田实际数据进行了计算,证明开式反循环掺稀油工艺对于吐鲁番油田深层稠油举升更为实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油田上聚合物驱油体系粘度损失严重的问题,研究了三价铁离子、亚铁离子、硫离子对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亚铁离子降粘能力强于三价铁离子;三价铁离子与硫离子共存体系降粘能力强于单一离子体系。本文对具有还原性的亚铁离子和硫离子降解聚合物的机理进行了阐述,研究结果对治理油田聚合物溶液粘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铁酸钾氧化去除油田污水中聚丙烯酰胺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高价铁酸盐(K2FeO4)为氧化剂,对油田含聚丙烯酰胺的污水进行降解和降粘的研究,探讨了高铁酸钾投加量、初始pH值、初始浓度和反应温度对氧化降解以及降粘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酸钾是一种高效的强氧化剂。氧化PAM降解率在60min时达90%以上;降粘性能也非常显著,在15min时含PAM污水的粘度可以降至与蒸馏水相近的粘度。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渤海油田低产低效井结蜡问题,有必要进行海上油井降粘解堵工艺技术的优化,设计适合渤海油田的电热杆高凝析层防蜡、稠油井增温降粘管柱工艺配套安全阀,实现油井正常生产,提高油井产能。对安全阀进行强度校核及性能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安全阀能满足渤海油田空心杆电加热井控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