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充满挑战和收获的2010年圆满结束了,瓦尔特在金属加工业可谓全面开花,成绩菲然。我们参与了多个专业的制造技术论坛,与行业客户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在珠海,我们参加了盛大的中国航展,并且在大会的技术论坛上发布了我们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最新产品:在西安、在成都、在宁夏我们举办了专场的路演,参与了专业的技术交流活动,与当地的客户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为他们的加工难题出谋划策,使他们充分体验到了瓦尔特的高品质的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2.
机电一体化的方向和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机械制造过程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分析了机械制造过程机电一体化教育对于改变整个机械制造业的面貌的重要作用,并讨论了机械制造过程机电一体化的特点:不仅包括了机械工业“母机”——机床设备的机电一体化,还包括了整个制造系统的机电一体化,最后还对机械制造过程机电一体化教育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自我正式从事技术工作的那一天起,《机械工人》就一直伴随在我身边,至今已有十个春秋了。她为我提供了大量内容具体的实际资料,弥补了我实践知识的不足;她把我引入了技术的大门,增强了我从事技术工作的信念;她帮助我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技术任务,奉献了我对祖国和人民的一片报效之情。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高速铣削与普通切削的区别,分析了高速切削的理论基础,研究了高速铣削的技术特点,探讨了在模具制造中高速铣削的应用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伺服电机的定位精准性,充分利用了PLC作为逻辑控制器可靠性高的特点,设计了一种能够精确控制折弯角度的折弯机控制系统。介绍了折弯机的工作原理,提出了基于PLC、伺服系统、文本显示器的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详细阐述了折弯机的工作流程,给出了硬件接线原理图以及折弯机控制系统的算法。通过一个程序实例,进行了折弯机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满足了系统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黄传坤  张天顺  杨肖鸳 《机械》2004,31(Z1):124-126
介绍了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虚拟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功能特点,比较了与传统管理信息系统的区别,详细研究了系统的智能特点,分析了影响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简要提出了交通信号机与上位机通信的GPRS解决方案,介绍了DSP交通信号机的硬件集成,分别设计了交通信号机DSP端和上位机PC端的通信接口程序,并给出了系统的调试和联网安全措施,达到了技术实用、可靠性高,以及低成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雷达定标和通道校准,比较了高频地波雷达应答器的结构,提出了使用低中频方式设计应答器的方案.分析了雷达接收机解调信号的原理,提出了使用FSK方式标识应答器的方法.使用低中频以及FSK原理设计了应答器,验证了设计原理的正确性,并给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9.
为了能够有效地对液压元件进行设计,深入地研究了MATLAB/Simulink在其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基于MATLAB/Simulink的液压系统的设计原理;接着,以安全阀喷头液压系统为例,设计了系统中各个液压元件的仿真模型;最后,进行了仿真分析,分别研究了安全阀出口压力和喷头流量的关系,以及喷头孔径对喷头流量的影响.仿真结果为液压元件的设计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黑度是辐射学中的重要参量。散热器的黑度表征了散热器辐射能力的大小。本文介绍了利用红外热象仪测量散热器的黑度的方法,分析了测量原理,介绍了三种不同表面涂层的铝型材散热器的黑度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1.
天车升沉补偿系统在浮式海洋钻井平台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分析天车升沉补偿系统不同工作方式下的补偿效果,对其主要系统参数进行设计。利用AMESim仿真平台和ADMAS软件搭建了联合仿真模型,完成被动补偿方式及3种不同反馈信号(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下半主动补偿方式的补偿效果仿真实验,以及气液转换器与被动补偿缸之间管线长度对补偿效果的影响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半主动补偿方式下速度反馈补偿效果最佳,加速度反馈稍差,位移反馈最次,但都远高于被动补偿方式;气液转换器与被动补偿缸之间管线越短补偿效果越高。  相似文献   

12.
双向电压补偿式双积分A/D转换原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桥式电阻检测电路,在不需要提供基准电压的情况下,讨论了补偿电压的产生、补偿电阻的作用,补偿电阻与补偿电压的关系。介绍了采用双向电压补偿实现双积分A/D转换的原理,提出了2种实现方法——先反补后正补、先正补后反补。通过试验测试,并与常规双积分A/D转换进行比较和误差分析,证实该原理和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刘九卿 《衡器》2014,(1):23-29
本文介绍了应变式称重传感器电路补偿与调整中的零点温度补偿、零点输出调整、线性补偿、灵敏度温度补偿机理及影响因素,以理论分析为依据,分别推算出零点温度补偿电阻Rt、零点输出调整电阻Rz、线性补偿电阻RL、灵敏度温度补偿电阻RMt的理论与经验计算公式。并简要介绍了这几项电路补偿与调整工艺要点,分析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这些补偿电阻计算公式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杨阳  王益群  陈刚 《中国机械工程》2014,25(13):1807-1811
利用闭环控制原理,构建了一个辅助的闭环系统,提出了基于离散辅助闭环的轧辊偏心补偿法。在进行轧辊偏心补偿时,根据计算或检测得到的相位,通过从离散存取矩阵中读取对应的偏心补偿量进行补偿;根据控制期望值、实际输出值及原偏心补偿量对厚度的补偿影响量计算出补偿偏差,经辅助闭环控制器计算出修正偏心补偿量,并用修正偏心补偿量代替离散存取矩阵中对应相位处的原偏心补偿量,实现对偏心补偿量的滚动优化,从而改善补偿效果,提高补偿精度。通过在生产的轧机上分别使用常规偏心补偿法和基于离散辅助闭环的轧辊偏心补偿法在相同工况下厚控效果的对比,验证了基于离散辅助闭环的轧辊偏心补偿法比常规偏心补偿法更为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5.
为了检验半主动式补偿绞车的控制性能与节能效果,根据相似理论研制了补偿绞车原理样机及其液压试验系统,主要包括升沉模拟液压系统、负载模拟液压系统、1∶5缩尺的补偿绞车原理样机,分别实现了造波、加载、升沉补偿与自动送钻等试验功能。开发了电控系统,升沉补偿采用大钩位移闭环,自动送钻采用负载压力闭环,电机采用带速度反馈的矢量控制模式。最后通过试验模拟了补偿绞车原理样机的升沉补偿过程、自动送钻过程以及二者的联动过程,测试了补偿绞车的控制性能及液压蓄能节能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补偿绞车的控制效果良好,半主动补偿方式相对于主动补偿方式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结合半主动式升沉补偿装置的补偿原理,设计了带有双驱动齿轮-双齿面直齿条机构的倍增程式机械驱动游车大钩升沉补偿系统,并对其工作原理和补偿过程进行了分析,再结合AMESim仿真软件建立起了升沉补偿液压缸、大钩载荷、气液蓄能器和驱动齿轮-直齿条等系统组件的倍增程式补偿数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新型升沉补偿系统的整体补偿效率可达到95.6%,补偿效果较好,系统能耗曲线因补偿电机的持续运转呈现连续上升趋势。补偿系统中随驱动齿轮半径增加,大钩升沉位移逐渐减小使补偿效果提高,而对系统能耗影响较小;随比例系数增加,大钩升沉位移和系统能耗曲线呈现先增加后趋于缓慢的趋势;随平台升沉周期增加,补偿效果变好,系统能耗降低;随大钩载荷增加,系统能耗呈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17.
数控铣削编程中的几种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介绍数控铣床在进行加工时,利用补偿的方法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数控铣削加工中有三种补偿,基本解决了加工中因刀具尺寸、形状而产生的轨迹问题。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大吨位波浪补偿系统响应滞后导致的位置补偿不足的问题,提出船舶起重机半主动升沉补偿系统补偿控制方法,即当系统工作于半主动升沉补偿工况时,采用多状态反馈的复合控制方法实现对负载升沉运动的高精度补偿,建立复合液压缸、活塞蓄能器、比例阀组成的补偿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并考虑速度、加速度反馈和船舶升沉速度前馈,进行仿真与实验分析,得到不同负载、运动幅值、运动周期条件下系统位置补偿控制的响应特性,验证了船舶起重机半主动升沉补偿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针对软件误差补偿技术在工业领域难以获得普遍应用的问题,提出采用误差补偿器取代原来的PC机,实现误差补偿.详细阐述误差补偿技术涉及的多体系统运动学理论,以及利用单片机(SCM)实现软件误差补偿的技术可行性和实现的主体思路.该方案对误差补偿技术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比例方向阀的死区补偿,提出考虑阀口压差和阀芯正返行程的死区补偿方法。使用设计的控制器在变压差条件下进行实验,该方法可直接调整补偿值的大小,提高补偿响应速度,在阀静态特性不佳的情况下,依然有较好的补偿结果。以2 MPa压差实验结果为例,补偿前正、返行程阀的流量线性度分别为6.00%和4.83%;补偿后正、返行程阀的流量线性度分别为5.00%和3.56%。补偿前,阀的静态流量曲线滞环比较大;补偿后,阀的静态流量曲线滞环减小。2 MPa压差时,流量阀的曲线滞环补偿前为8.30%,补偿后为1.21%。提出的死区补偿方法对死区的减小或抑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