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林纾和魏易翻译了兰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后来林纾、陈家麟主要从奎勒一库奇《莎士比亚历史故事集》翻译了4个莎士比亚历史剧,但是《亨利第六遗事》包含了不分行的、文言散文体的戏剧片段的翻译,有较多的汉化文言改写,而且林纾对莎士比亚的了解比现在人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相似文献   

2.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3.
归化和异化翻译现象在林纾译文中并置出现,归化现象更为凸显。作为翻译现象,归化以文字形式体现于译文。因此,从话语修辞的角度观林纾翻译的归化现象不仅能重新梳理林纾翻译,而且可以借此探寻林纾翻译现象的内在成因。  相似文献   

4.
林纾的爱国思想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而翻译爱国思想研究也较为丰富。学者们考察林纾译著的序跋,提炼出林纾的爱国思想,这方面工作做得较为充分。也有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林纾译著本身反映的翻译意识形态,包括爱国意识形态。但到目前为止,林纾翻译爱国思想研究基本以定性为主。  相似文献   

5.
结合具体画作考察了林纾花鸟画创作3个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林纾的花鸟画兼收并蓄元明清画法,超越地域界限,冶“京津”“海上”诸派画法于一炉。而且,无论是早年习画期,抑或是风格形成期,还是成熟期的花鸟画作品,无不折射出特定历史时空的他的个人思想感受。  相似文献   

6.
林纾是我国近代文化史上杰出的文化大家,其一生著作等身,横跨文学、艺术等领域,成就涵盖翻译、古文、诗词、书画等诸多门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办人,林纾与福建工程学院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为进一步挖掘、传承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更好地把握林纾文化研究方向,推动林纾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福建工程学院拟于2014年10月11—12日举办林纾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此推动林纾文化研究的深入和福建工程学院的大学文化建设。真诚欢迎海内外学者参加本次学术研讨会,共襄盛举。  相似文献   

7.
为了纪念苍霞精舍(福建工程学院前身)创校名人林纾先生(1852—1924)诞辰160周年,推动21世纪林纾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福建工程学院拟于2012年秋与福州闽都文化研究会、省文史研究馆等单位一起举办“林纾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现正式面向海内外专家征集林纾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8.
林纾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学家。《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旗下最为重要的综合性刊物,在它的早期刊发了林纾大量的译作和诗文,成为林纾作品发表的重要阵地。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林纾与《东方杂志》都受到了陈独秀等激进派的严厉批判。林纾致力于译介西学,最终落得个“守旧”之名;《东方杂志》以理性之态度启导国民,介绍西学,也同样落得个不新不旧的“杂乱派”之恶名。  相似文献   

9.
林纾虽然具有极强的反西方列强意识,但他并不反对西学的输入。林纾对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所张扬的基本观念有所了解,并乐于接受,对西学的某些观点也能予以审视和反思。但林纾对西方的自由、平等之说,仍存在着理解上的肤浅与隔膜。这种现象有助于我们认识近代西学东渐过程的曲折与艰难,有助于我们体味林纾面对西学东渐大潮时特有的复杂心态和观念。  相似文献   

10.
以《吟边燕语》为例,点出林纾“讹”译若干实例,并从伦理文化、叙述技法、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林纾翻译的干预策略,在译书与著书的辨析中剖析林译特点及林纾的思想,认为林纾在翻译中渗入自己的理想和对民族与国家的认同,主要是迎合市场和读者,应和政治,并传达一种新秩序的构想和新文化的移植。  相似文献   

11.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12.
阐述林纾翻译救国的动机及其译介西洋文学所体现的思想,对比论述了林纾翻译思想与福建精神的相似性和融合性:林纾的翻译报国思想体现了他爱国爱乡的赤子丹心;为开启民智和博取群长而翻译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在不谙外文的情况下,通过翻译捍卫中国文化,体现他敢拼会赢的大无畏精神;用翻译稿酬从事慈善,体现他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操。最后,揭示林纾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林纾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长期被忽视。考察林纾的绘画经历,分析其创新之处,认为他在绘画上有三大特点:一是师承有自而重造化自然;二是挥毫越甲子,勤于作画;三是笔墨独特,自创新法。此外,题画诗和画论亦是林纾独特而有价值的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举出从现存1901年《杭州白话报》上找到的7篇白话道情,通过与林纾晚年的有关自述相印证,推断这些道情作品的作者即是林纾;推测在《杭州白话报》的创办之初,林纾确是参与者之一;并通过文本内外的其他证据予以佐证。文章进而对道情文本与主题略加剖析,表明道情的写作与时事、报章的直接关联,并指出该组道情实为林纾白话文学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林纾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大翻译家,他所"翻译"的作品达180多种,但他本人并不懂外语,这使笔者对其"翻译"产生了质疑。通过研读林纾的"翻译"及其相关资料,窃以为称林纾的"翻译"为整理或许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16.
文学名著的观念是因时间变化而衍变的特殊意识形态。林纾在西洋文学(主要是小说)翻译的丰富经验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名著观念,主要是对古典中国诗文观念的比附和移用。林纾及其合作者的古文翻译产生了一些翻译经典(即译作名著),以及林纾翻译的一些西洋文学中的名家名著,例如莎士比亚戏剧、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等,显现林纾尽管遭遇了新文学群体的严厉指责,但无疑仍是介绍西洋现代文学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7.
林纾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大翻译家,他所"翻译"的作品达180多种,但他本人并不懂外语,这使笔者对其"翻译"产生了质疑.通过研读林纾的"翻译"及其相关资料,窃以为称林纾的"翻译"为整理或许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来,伴随着西风东渐的潮流,中国逐步进入近代社会转型时期.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文化困境,林纾借重小说的普及功能及时评的大众功能,对中国社会文化的积弊提出理性批评,并探索中西方文化互融途径,寻找缓解中国社会文化困境的良方.作为近代士子的优秀代表,林纾的批评散发着理性的光芒,蕴意深刻,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9.
民国成立伊始,林纾则一反常态,曾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担任有政治背景的《平报》编纂,但由于民初照搬照抄了西方的议会民主制,政治运作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混乱之中,林纾在《平报》发表的议政之作中,一方面对议会“党争”中的种种丑闻进行揭露和谴责,另一方面则对南北之间不断升级的政治角力进行劝阻和促和。林纾不能理解南方革命党人发动的诉诸武力的“二次革命”,对此,他悲观失望,决心与这个“全以捣乱为自由”的民国分道扬镳了。综上,林纾这类“遗老”不是真正的遗老。  相似文献   

20.
林纾除在翻译、古文等方面成就斐然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有较深造诣。综观林纾主要的诗作及诗论,可以发现,在对古典诗歌的传承、借鉴方面,杜甫对其影响甚深。这种影响,贯穿于林纾一生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具体体现在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忧国忧民情怀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共通、诗歌写作手法上的学习及诗歌理论的形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