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在Randolph和Wroth方法计算2桩相互作用系数的基础上,考虑了桩的加筋与遮帘效应,对2桩间相互作用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的计算方法得到的群桩沉降量与已有模型桩基试验相比较,证实该法的求解结果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2.
长螺旋压灌混凝土桩-土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合适的土体屈服准则,通过ANSYS中的接触单元模拟桩-土界面,建立了符合实际的有限元模型,借此对一实际工程中长螺旋桩的QS曲线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理论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表明所采用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最后.通过该模型研究了影响单桩沉降量的2个重要因素:长径比和桩土模量比,并对单桩的桩土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桩基础是岩土工程中历史悠久的基础形式,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中多高层建筑,重型厂房与特殊构筑物的日益增多,桩基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亦日趋广泛而重要。本采用三维有限元(模拟土、桩与桩筏基),交界面单元(模拟桩-土交界面),无界元(模拟土体的半无限边界),非线性弹-塑性土体模型以及非线性增量迭代法,对建筑桩基中桩、桩筏基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1.已打入桩基的沉降比未打入桩基的小。  相似文献   

4.
鉴于桩-土-结构相互作用对结构物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的影响,对国内外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国内外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四大类研究方法:震害调查、数值方法、理论分析方法和试验方法,并分析了各优缺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指出接触面本构模型的完善、计算方法的改进、数值分析与试验相结合、震害调查和原型观测资料的收集、空间分析模型研究是桩-土-结构相互作用问题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桩-土水平相互作用的颗粒流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水平载荷作用下的桩-土相互作用问题进行颗粒流数值模拟和研究,应用PFC^20程序,模拟了直线单调、直线循环、十字和半圆形加载路径下桩-土相互作用过程.并通过对加载过程中土的细观物理量的考察,研究土的细观力学特征和桩-土相互作用宏观力学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垂直方向的预加栽会引起土阻力的退化,产生“垂向加载效应”;而在非直线加载路径下,随着位移的增加,栽荷的增量方向会逐渐偏离位移的增量方向,出现不共轴的现象.数值试验观测到的现象和机理可为物理模型试验的进行提供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桩与桩相互作用机制及其解析模型,针对层状地基上具有不同桩径、不同桩长、不同桩体材料的摩擦群桩进行研究,建立了几何、材料特性不同情况下承受竖向荷载的桩与桩相互作用分析模型,以及摩擦群桩刚度矩阵的计算方法。各桩完全相同的摩擦群桩,可作为其一种特殊情形。给出的计算模型对于大规模摩擦群桩的沉降分析、优化设计,以及摩擦群桩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与基于实际工程的模型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对支护桩短桩借助冠梁把部分受力传递到临近加长防护桩上,从而实现短桩被充分再利用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长短桩支护法,从而避免了短桩的废弃,进而达到了节约成本并保障施工工序顺利衔接的目的。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此方法也可用于断桩处理中。  相似文献   

8.
针对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工程特点,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黄土地区路堤荷载作用下长短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性状进行分析.分析中,桩体与土体均采用理想弹性—塑性模型进行模拟,屈服准则采用D ruker-prager屈服准则,运用生死单元技术模拟路堤分级加载.采用"逐步缩进法"取值,分别研究桩体各参数对长短桩复合地基作用效果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短桩对提高地基承载力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用于消除上层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提高长桩变形模量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基础沉降.因此,针对不同的地基土,优化长短桩桩型的选择,既可以达到处理要求,也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不同褥垫层模量、厚度、短桩模量及基础上不同的荷载对刚柔性长短桩复合地基的长桩与土的应力比、短桩与土的应力比、长短桩应力比、基础沉降的影响及其规律进行了分析.数值分析表明:垫层的存在增大了地基的沉降,可调节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的分配;随着垫层模量的增加,长桩桩身应力增加,短桩应力减小;增加短桩的刚度,复合地基的沉降减少;随着基础顶面荷载的增加,桩土应力比增大,位移差也增大.结合武汉某住宅小区的长短桩静载荷的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工程中长桩与土、短桩与土、长短桩应力比的变化规律.数值分析和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可为该类型地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长短桩桩网复合地基的模型试验,分析有、无土工格栅及不同幅值循环荷载下复合地基沉降、长短桩桩身应变及土工格栅应变的特性. 试验结果表明,土工格栅的加入会改善循环荷载下复合地基的整体性能. 复合地基沉降、桩身应变及土工格栅应变主要发生在循环荷载作用前期. 增大循环荷载幅值不仅会增大复合地基总沉降,还会加快沉降发展的速率. 复合地基的沉降与循环次数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表示. 土工格栅的拉膜效应将部分荷载由桩间土传递到桩上,相比于没有土工格栅的复合地基,有土工格栅的复合地基中长短桩的应变更大,且此时长桩桩帽处的土工格栅会承受更大的拉力,应变相较于桩间土处更大;循环荷载下的长桩上部应变增量较大,下部应变增量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盾构隧道开挖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盾构隧道开挖的模拟方法是对隧道-土-结构物相互作用进行三维数值分析的重要考虑因素。对两种典型的模拟方法进行了探讨,一种是更接近真实施工过程的分步开挖法,另一种则是简化的一步通长开挖应力释放法。对比分析表明,两种方法对于地面沉降的预测结果比较接近,而对于邻近桩基础的预测结果之间的差异也不是太大。同时,一步通长开挖应力释放法能得到不同的地层损失,并且建模简单,能够较好地用于分析隧道开挖对地面建筑物及周边地下结构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桩与桩侧土的非线性剪切特征,采用接触单元来模拟桩与桩侧土之间的非线性滑移破坏,运用虚位移原理推导了桩-土三维等厚度接触元的单元刚度矩阵,较好地模拟桩与桩侧土之间的非线性滑移破坏。既考虑了剪力的传递,又考虑了相对位移,同时也研究了桩长、桩体弹性模量和桩径对桩轴力分布的变化规律的影响。通过实例计算,分析得到一些有益的结果:增加桩长可减少桩的端阻力;对于短桩,提高桩体弹模,虽然能提高桩体刚度,但对提高桩端阻力的影响较小;而对于超长桩,增大桩体弹性模量能增大桩轴力;不管短桩还是长桩,随着桩径的增加,桩轴力都在减少.实例表明,采用适当的桩长、桩径可充分发挥桩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嵌岩桩极限端阻力发挥特征及端阻力系数取值是岩土工程中嵌岩桩应用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收集整理了不同地区学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岩石性质和不同嵌岩条件下开展的165个嵌岩桩端阻力试验成果,主要包括嵌岩段岩石类型及其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嵌岩直径与嵌岩深度、嵌岩桩极限端阻力等。定义嵌岩桩极限端阻力与岩石天然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为嵌岩桩端阻力系数,分析了桩径、嵌岩深度、嵌岩深径比和岩石强度对嵌岩桩极限端阻力和端阻力系数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嵌岩桩极限端阻力及端阻力系数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之间的拟合关系式。  相似文献   

14.
群桩—土—承台结构共同作用非线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一种群桩—土—承台结构共同作用非线性数值分析方法。在本方法中,群桩中每一单桩的工作性状由荷载传递函数模拟,而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由层状半空间有限层方法确定。算例和实例的计算结果显示了共同作用合理的规律性,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嵌岩桩在岩土工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如何准确计算嵌岩段桩的极限侧阻力仍是工程设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收集整理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岩石强度和不同嵌岩条件下开展的145个嵌岩桩竖向下压承载力试验成果,主要包括嵌岩段岩石类型及其单轴抗压强度、嵌岩桩的直径与嵌岩深度、嵌岩段桩的极限侧阻力等。定义嵌岩段桩的极限侧阻力和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的比值为嵌岩桩嵌岩段岩石极限侧阻力系数,分析了桩径、嵌岩深度、嵌岩深径比和岩石强度对嵌岩段极限侧阻力和岩石极限侧阻力系数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嵌岩段岩石极限侧阻力系数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之间的拟合关系式,给出了不同可靠度水平下岩石侧极限阻力系数取值。  相似文献   

16.
地铁施工穿越既有建筑物桩基础时,可采用桩梁式托换技术支撑上部结构和截除下方桩基础。运用ANSYS有限元程序中的“单元生死”技术,可对托换前、托换后和截桩三个托换工况下桩和框架柱的轴力变化以及变形特性进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被动托换是在桩截除时,托换荷载通过托换梁传递到托换桩,托换梁跨中的下挠会引起被托换框架柱轴力减少和邻近框架柱轴力增大;主动托换是在千斤顶的顶升过程中,托换荷载通过托换梁传递到托换桩,顶升过程中被托换处的各层框架柱轴力值增加,而邻近框架柱轴力减少;当顶升至被托换桩轴力为零再进行截桩,可保证截桩前后的托换体系轴力、变形不发生变化。主动托换桩顶沉降差与被动托换相比小得多。  相似文献   

17.
以某高速公路高压旋喷桩复合路基为例,模拟分析了复合路基的应力、位移及塑性区情况,预测了高速公路路面的长期沉降变形.  相似文献   

18.
静压桩挤土效应数值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目前数值模拟在静压沉桩挤土效应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符合压桩实际的有限元模型.该模型采用有限变形理论及土体的屈服准则,并通过桩土界面的接触及施加位移荷载来实现压桩过程.运用得到的有限元模型对静压桩产生的位移场进行了分析,分别给出了桩土模量比、桩土界面的摩擦特性及土的泊松比对沉桩位移场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沉桩的挤土效应不仅与土的工程性质有关,还与桩土相互作用面的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