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街巷具有展示城市个性和特色、延续城市风貌的重要作用,同时城市中的街巷起到连接城市中的各个角落的作用,因此对城市街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一座城市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通过建筑类型学的视角,选取苏州传统街巷和巴塞罗那兰布拉斯大道进行类型提取归纳,揭示东西方传统街巷在空间特征(尺度、肌理、建筑风格等)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建筑密度是衡量城市空间密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在城市内部的分布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水平尺度的空间生长特征。因此,探讨城市内部建筑密度的分布规律对于揭示城市空间生长的基本特征、制定促进城市可持续生长的规划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三期100 m栅格尺度下的建筑密度数据,构建了基于建筑密度圈层梯度分析的城市边缘生长度指标,对样本城市水平尺度的空间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城市建筑密度的分布整体上由中心向外围渐缓递减,其可通过负指数函数进行较好的拟合;(2)大部分城市在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两个时间段内呈现出进一步边缘生长的特征,边缘生长度的增长幅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大城市、中等城市、超大和特大城市、小城市,但小城市的增长幅度在统计意义上不显著;(3)自然地理条件、人口与经济规模、宏观政策与规划引导是影响城市空间生长特征以及不同规模城市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容积率(Floor Area Ratio, FAR)是反映土地开发强度的核心指标,可作为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测度指标,其空间特征分析对城市相关因素影响机理研究、评价城市规划成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多以居住区FAR为研究对象,难以全面分析整个城市建筑,本研究将高德地图的建筑矢量数据与测绘数据结合计算FAR,结合土地利用信息在不同尺度上对其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包括空间总体特征、空间集聚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建筑主要功能为居住功能和生产功能,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强度仍有提升空间;街道尺度的FAR空间集聚特征为单中心结构;地块尺度的FAR空间集聚特征为多中心结构;利用圈层结构模型计算各地类圈层FAR,不同地类表现出不同规律,城市扩张态势明显,而公共服务等配套建设不足;利用核密度法根据地块FAR识别出沈阳城市中心13个,当前的多中心结构尚不能满足居民生活和城市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4.
运用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方法,对郑州市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形态方面,郑州市城市中心区呈"双轮毂"的空间形态特征和"线面结合"的空间发展模式,然而新老城区两种空间形态的硬性拼贴,破坏了其空间形态特征和发展模式的延续性;在空间结构方面,老城区是全市最具活力的区域,街区尺度空间结构中心性对于城市尺度空间结构中心性具有基层支持作用;郑州市城市中心区依然呈单中心的空间结构,这与2020年总体规划中实现多中心空间结构体系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城市肌理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建筑技术,包括GIS技术、空间句法、参数化技术、数理分析模型、视觉追踪技术、商业智能技术等,提出一种将信息建筑技术应用于城市研究与设计的方法。论文在梳理、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将城市肌理分为不同层面的形态类型:街巷系统、街区肌理单元、建筑斑块肌理单元、空间肌理单元,并结合汉口沿江片区案例,通过建立信息建筑技术为基础的分析框架对不同层面的城市肌理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特征描述参数、计量算法以及空间图解分析模型,结合数据可视化技术对城市肌理的特征属性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肌理的拓扑结构、几何形态、空间属性、空间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探索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城市肌理进行解读和评价,揭示潜在的形态规律。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定量分析框架用以对城市肌理的复杂空间形态进行多维度分析,为提高空间环境的品质提供科学准确的判断依据,为城市设计过程提供科学化的技术支持,对于切实推进科学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城市肌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总结城市肌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城市肌理的形态要素将其分解为不同的肌理形态分析单元,对街巷系统、街区肌理单元、建筑斑块肌理单元、空间肌理单元进行多维度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空间句法对汉口沿江片区的街巷拓扑结构进行了研究,基于城区、街区、邻里3个结构层级,对街巷系统的整合度、穿行度、路网密度以及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量化分析,基于参数化分析方法计算了整合度和穿行度的Ht指数,对街巷系统的潜在结构活力进行了进一步解析,探明了该区域在不同层级的潜在核心地段,探明了街巷系统中城市公共生活与邻里社区活动所对应的空间属性和分布情况。2)通过构建街区肌理单元的几何形态指标体系,对多个几何形态指标的概念、计量方式、作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对街区肌理单元的形态、质地、强度进行比较全面的量化描述和比较。分析了街区肌理单元在不同形态指标上的数据分布、变异程度、集中趋势、极值区间,对代表性的街区肌理单元和原五国租界区范围内的肌理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建立了街区肌理单元的几何形态指标相关矩阵,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对冗余指标进行降维,并通过聚类方法对汉口沿江片区内的街区肌理单元进行类型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类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街区肌理单元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有效的探明了汉口沿江片区的核心肌理带和断裂区,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运用"城市织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3)对城市肌理中的空间场效应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首先对"中心场"理论进行了论述,提出运用"中心场"描述建筑斑块在城市肌理中的影响力和重要程度,并对汉口沿江片区中建筑斑块的中心场的强度和分布进行了量化分析。其次,发展了一套对城市肌理的不规则、非匀质空间属性进行分析的方法,对不规则、非匀质性空间的发生地点、影响强度、作用范围进行了量化解析和图示说明,利用该方法对汉口沿江片区中的4个代表性街区进行了案例剖析,揭示了隐藏在复杂肌理中的空间形态规律。  相似文献   

6.
塞上老街是呼和浩特"百年古城"城市空间肌理的最后遗存,也是西口文化和晋风建筑风格的"孤本",其宜人的尺度、极具识别性的街巷空间和充满市井文化气息的生活方式均蕴含着人文魅力.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内部功能单一、公共空间丰富性与多样性缺失、空间肌理磨灭和集体记忆断层问题尤为凸显.通过研究传统民居院落空间,挖掘物质空间形式所承载的人文信息,分析院落空间、街巷空间与人文空间三者关系,将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研究应用在旧城街巷空间改造与更新中.  相似文献   

7.
城市历史中心区是记录历史、塑造城市文化特征的重要场所。比起新的建成区,已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成熟城市中心区需要通过新的方式来达到自身的复兴与发展。意大利历史城市发展中借由绿色通道的联系而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建立步行空间以有效解决历史中心区交通拥挤、空间紧缺等问题,同时为当代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场所空间。意大利安科纳历史中心区定形于16世纪教皇国时期,各时期城市肌理和骨架特征清晰可读。通过对安科纳历史中心区步行空间的分析探讨,思考城市历史中心区步行空间的特色营造,以期为我国的城市历史中心区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以广州状元坊及周边历史街区为例,对广州城南历史地段进行空间肌理演化分析论证.认知状元坊及周边历史街区的建筑高度、功能布局、地块性质及街道尺度等城市空间尺度,初步探索反映历史地段空间本质特性的视觉特征研究途径,籍此思考城市空间调研对城市设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于城市形态的量化研究讨论逐渐增多,但对于历史街区形态的研究多为形态演变等方面的内容.城市研究范围较大,其形态量化方法对于历史街区不具有适用性.本文基于空间矩阵理论,运用容积率、覆盖率、平均层数和空地率四个普及描述城市空间的密度指标以及街巷密度作为研究变量,获取指标分布特征以及形态肌理类型,从数理统计的角度分析总结密度...  相似文献   

10.
赵冲  谭思程  邵源曦 《华中建筑》2023,(11):143-148
墟市兴起于唐代末期里坊制向街巷制的转变,其发展影响着城市格局的变化,自形成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商贸场所。在总结我国墟市发展过程和地域特征的基础上,对汀江流域长汀上杭段墟市进行实地调研和文献搜集。梳理自宋代以来汀江墟市的发展过程和分布特征,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分析其空间形态、空间演变、空间尺度和空间要素,在时空两个维度上由宏观到微观分析当地墟市的空间形态及其演变。水东街市历史悠久,区位优越且空间形态典型,该文从空间肌理、建筑形式和演变过程等对其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对长汀上杭墟市空间的研究,梳理墟市与其所在城镇的空间关系,厘清墟市发展对当今城镇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亚洲国际化城市大都具有人口高密度聚集的特征,且中心区存在着规模、等级及形态的较大差异,表现出一定的规模门槛规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本文在现状调研及数据矢量化的基础上,逐项定量剖析亚洲17个国际化城市29个中心区的空间形态,对其规模、等级及格局所涉及的用地规模、建设规模、开发强度、街区大小、道路密度等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寻其间存在的门槛规律,并对其空间形态类型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相应的数据簇群;进而揭示在非市场经济因素限制的基础上,城市经济等级规模、服务产业业态结构以及交通方式的支持是促使亚洲国际化城市中心区形成门槛特征及不同形态模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形态整合的角度分析了报福镇行政中心与旅游集散中心详细规划。规划整合报福镇老街原有的传统城镇结构肌理,突出“街巷”和“院落”,重新建构具有人文理念的空间形态,实现城镇形态上的关联耦合,复原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建筑上通过对报福镇老建筑特色的提炼,进行创新式的继承,以现代建筑语言来抽象表达传统的地方建筑风貌。  相似文献   

13.
人才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 展的重要因素。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以杭 州市为实证,应用核密度分析法对2000年、 2010年、2016年杭州市的人才规模和空间格 局进行计算分析。结果显示:杭州市的人才 规模具有“先快后慢”的增长趋缓特征;人 才分布格局具有从“单中心结构”向“多中心 结构”演化的趋势;城市中心区是各年龄阶 段人才的高度集聚区域,同时城市外围空间 已成为人才规模增长与空间集聚的主要区 域。进一步判断:城市地理空间对人才集聚 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城市重要的研究 型大学、创新型企业和政策措施等对人才集 聚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使城市外围的人才 分布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 知识型城市视角下的城市人才空间集聚格局研究 ——以杭州市为例 王纪武 刘妮娜 WANG Jiwu. LIU Nina Research on the Urban Talent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Based Urban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in Hangzhou City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 B 文 章 编 号 2095-6304(2020)02-89-08 作者简介 王纪武(通讯作者):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 教授,wangjiwu@zju.edu.cn 刘妮娜: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对促进城市人才规模增长、优化人才分布格局以及创新发展提出相应的空间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江珊 《华中建筑》2012,(8):147-150
该文以宋代建筑画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宋画中建筑形制、建筑空间、沿街界面、街区肌理来研究宋朝市井街巷建筑空间。在这里,市井主要指城市普通居民包括商品交易在内的日常生活场所。其研究范围包括:宋朝市井建筑单体,宋朝城市市井街巷空间的沿街形态,民居空间与市肆空间的组合关系。宋朝城市以“侵街”为突破口,以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通用化这一特点为助力,最终形成了单元同构,整体非均质的街巷空间,达到了城市市井生活空前繁荣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正0引言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大量人口的涌入导致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建设在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病。例如,交通拥挤、循环渠道不畅、空间效能低下;功能割裂、"孤岛"显现、城市活动缺乏连续性;城市空间失衡、巨型尺度建筑压抑城市空间、破坏原有肌理脉络、空间秩序混乱……随着城市机体的日益膨胀,上述城市问题将日益加剧。如何从源头上对城市问题进行有效疏导、有机整合和有利调节,是应对快速城镇化的一个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科学分析街巷肌理是保护传统村落街巷历史风貌,进而传承传统村落原生性景观特质的重要前提。而量化街巷肌理形态是难点。本文从人在街巷中的步行体验、视觉感受与街巷形态之间密切关系的角度出发,引入界面密度、贴线率,并创新提出正面率,作为量化街巷肌理形态的指标。以太湖西山多个典型传统村落的主要街巷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个指标对其进行肌理形态定量分析。分析所获得的数据,客观反映了传统村落街巷在空间形态上的丰富程度,从而为保护和传承街巷传统风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主流规划设计手段缺乏有效“认知”和“延续”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技术方法,导致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迅速消亡或变异的问题,本文尝试将参数化技术引入村落空间肌理分析:首先将传统村落空间肌理分解成道路、地块和建筑三大类要素;其次,为不同要素构建了能够表征对象特征的参数集,即将肌理特征解析成若干个可度量的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不同要素的参数化重构方法,以获得与原始村落相似的空间肌理。本研究从定量化的视角解析并反演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的特征,旨在为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传统街巷空间意象的延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胡莹  张霖 《规划师》2003,19(6):36-39
传统的街巷空间(包括巷道和水巷)是苏州古城城市空间的精华所在,也是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街坊改造过程中,运用城市设计手法对街巷的空间结构、界面、节点以及空间尺度等方面加以控制和设计,不仅可以实现对古城肌理的延续,也可以对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缝合起到积极的作用,达到保护古城风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陈石  刘洪彬  张伶伶 《建筑学报》2021,(S2):106-111
以形态参数视角对城市空间肌理开展数字化探索。从道路、地块和建筑3个层面解构空间肌理要素,分析空间肌理构成元素与构成关系特征,提取了74个形态参数组成空间肌理形态参数集;依托GIS平台完成了空间肌理矢量模型的形态参数转译,制定了“列表”和“编码”两种表达形式;通过对不同类型空间肌理样本形态参数的聚类分析,验证了形态参数表达空间肌理形态特征的有效性;分析“类型参数”和“特征参数”的数据变化规律,为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20.
城市商业区的空间界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广君 《新建筑》1991,(3):39-42
商业区是一个城市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它不但是城市经济活动的核心,又常常位于人口密集的中心区和历史区中,因此既标志着城市经济的兴衰,又反映着城市的形象特征,城市的人文、历史风貌,甚至城市的社会观念。由于经济规律和历史因素的影响,商业区的空间形态总是高度城市化的,主要体现在空间界面的处理上:建筑物鳞次栉比,争先拥挤在建筑红线上;街道铺地也划分细致,精心雕琢。空间界面的尺度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