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着重介绍了基于CompactPCI总线的CAN卡热插拔电源控制模块的设计,并叙述了CompactPCI总线接口及CAN模块接口的硬件实现要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ARM的智能CAN总线模块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工业控制环境下,计算机中经常需要提供CAN总线接口,基于CPCI总线的智能CAN模块用于扩展(ComapctPCI计算机系统的CAN总线接口;该模块通过CPCI总线与主机通讯,通过CAN总线与外界接口,在硬件设计上采用ARM控制器和双口RAM,在软件设计上采用环行缓冲设计,提高了模块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传输过程中数据丢失的几率;在模块设计完成后,在相同的软硬件环境下对该模块和非智能的CAN总线模块进行对比测试,非智能CAN模块的总线传输速率波动是智能模块的一倍;该模块已经在产品应用,性能稳定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工业控制计算机已有总线基础上进行接口扩展,使工业控制计算机具有在恶劣工业控制环境下进行可靠、稳定数据传输的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软核处理器的智能CAN模块的设计方法.该设计以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芯片为核心,在芯片内部实现处理器软核,通过该软核实现对CAN总线数据收发和缓冲的智能控制,从而提高了CAN总线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基于CPCI总线抗恶劣环境计算机进行D/A输出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CPCI总线接口的D/A模块的设计方法,D/A模块通过ISA总线与主机通讯,在主模块的控制下,提供数字量到模拟量的转换通道。该方法包括了D/A模块的设计原理和实现过程,并重点对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介绍。目前该方法已经投入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灵活在工业控制计算机内实现通讯接口的扩展,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的智能PMC通讯模块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包括了通讯接口模块的主要设计思路与实现过程;通讯接口模块以FPGA为核心,在FPGA内部实现了软核处理器、PCI总线接口、CAN协议控制器、串行协议控制器、寄存器组等功能,使电路的设计高度集成化,也提高了整个设计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处理器软核实现通讯的智能控制,使模块具备稳定的数据传输速率;模块设计完成后,在实验室环境下对串口和两路CAN总线接口进行连续运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模块性能稳定,无误码和丢帧现象。  相似文献   

6.
CompactPCI Express架构是未来工业控制计算机的一个发展方向;CompactPCI Express计算机由主处理模块与功能扩展模块组成;通讯接口模块是一种功能扩展模块,用于扩展CompactPCI Express总线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的通讯接口;对通讯模块在WindowsXP操作系统环境下进行了驱动程序的开发,在驱动开发过程中采用了链表缓冲实现数据的高速发送或接收,使用虚拟通道区分传输数据的优先级;该驱动程序已经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7.
基于VPX标准的PMC/XMC载板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PX标准作为VME标准的升级版本,在国外抗恶劣环境计算机领域已经开始应用;在基于VPX的计算机系统中,为了灵活地实现功能扩展,经常使用PMC/XMC模块,PMC/XMC载板用于扩展VPX计算机系统的PMC/XMC接口;该模块将输入的一路PCIExpress总线扩展为两路,这两路接口分别连接到两路XMC接口;该模块在电路设计过程中通过仿真保证了高速串行电路的信号完整性;模块已经投入使用,在应用过程中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8.
针对船舶燃机监控系统的CAN总线数据通信需求,设计了一种多通道CAN总线通讯模块。该方案采用M模块标准设计,使用4片独立的CAN控制器和CAN隔离收发器实现CAN节点电路、4通道CAN通讯控制和信号电气隔离。通过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以及硬件描述语言VerilogHDL,实现了M模块接口和4通道CAN总线接口的转换;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CAN总线通信程序设计。经测试和应用结果表明,本模块能够实现4通道CAN总线大量数据通信,满足了设计需求,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TMS320C2000系列芯片中内嵌CAN控制器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LF2407A内置CAN总线模块的逆变电源并联系统,实现了对并联逆变器模块运行的实时通信监控。给出了CAN总线接口硬件设计、通信监控软件功能及工作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为了满足抗恶劣环境领域对小型化计算机产品的使用需求,提出一种基于ARM的抗恶劣环境移动终端设计方法。该移动终端在硬件设计上以ARM9系列CPU为核心,通过在嵌入式模块内实现数据处理及存储功能,集成串口、LCD、VGA、CAN等接口和GPS功能,大大提高了移动终端的使用范围和可扩展性;在结构设计上采用新材料、新工艺降低移动终端的体积和重量,同时保证移动终端的温度适应性、抗振动冲击性能和电磁兼容性能。该方法已经投入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基于并行总线结构的抗恶劣环境计算机计算性能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VPX的高性能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包括基于VPX的高性能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的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在该方法采用了仿真与测试的手段保证了高速串行电路设计的正确性,采用水冷散热方式提高了计算机的散热效率;在设计完成后,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测试软件对计算机的功能进行了可靠性测试,通过示波器对关键高速信号进行了测试,在功能测试中计算机运行稳定可靠,关键高速信号参数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基于VPX的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核PowerPC处理器的计算模块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中包括了基于双核PowerPC处理器的计算模块的主要设计思路和实现过程;在该方法通过采用双核PowerPC处理器提高了计算机性能,采用仿真手段保证了模块高速接口电路设计的信号完整性,采用FPGA实现了模块高速接口的扩展,并使模块接口具备可配置的能力;该方法应经投入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给出了变频器中CAN总线的设计方案。采用TI公司内嵌CAN模块的DSP芯片TMS320LP2407A实现CAN总线接口,100Mdb高速光耦HCPL-0931用于实现电气隔离,具有较强抗干扰能力的芯片TJA1050作为CAN总线收发器。通过一条总线电缆双绞线就可传输变频器全部控制信息,适应工业控制系统的分散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智能车在危险条件下代替人工进行自主作业,能够极大地减小人员伤亡风险。设计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智能车电机伺服控制系统,介绍了CAN总线技术的原理和功能模块,分析了DSP电机控制模块。给出了软件设计方法,实现了上位机对电机动作的实时精确控制。远程操作人员可通过GUI界面实时掌握电机运转情况,实现智能车运动状态的全方位监控。系统在某智能车上运行良好,电机在复杂环境下能够正常动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CAN总线位移传感器硬件接口设计及软件编程方法。采用内部集成了CAN控制器模块及16位A/D转换器的单片机C8051F060设计CAN总线位移传感器,硬件设计简洁、可靠,软件编程方便。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集成架构中车电总线通信速率,结合综合化处理系统项目要求,采用双总线结合的方式,利用CAN总线和FlexRay总线实现功能及搭配上的互补,提出一种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总线接口单元设计方案。通过FPGA完成CAN总线控制器、FlexRay总线控制器、RapidIO总线接口等模块功能,实现高速接口的控制和扩展,并使模块接口具备可配置能力。测试结果表明,CAN接口及FlexRay接口在指定的波特率下均工作正常,满足项目要求的各项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7.
针对CAN总线通讯系统对实时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文章设计了一种基于CPCI总线的四通道隔离CAN总线通讯模块;该模块与现有的同类CAN总线设备相比,在成本和电路集成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模块在硬件上采用了单片FPGA来实现CPCI接口以及4个独立的CAN控制器逻辑,并且使用了4个隔离的CAN收发器CTM1051同时实现电平转换与电气隔离;在固件设计中,分别采用PCI总线IP核和CAN总线IP核来实现PCI接口和CAN总线控制器;在软件设计中,按照模块技术要求来设计设备驱动程序、仪器驱动程序和软面板;经实验测试表明,该模块的位宽容忍度范围为±5%、采样点特征值为75%并能连续正常工作3小时以上,具有良好的性能指标和可靠的四通道数据收发功能。  相似文献   

18.
基于ARM的单芯片CAN总线中继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敏  曹杰 《测控技术》2010,29(5):64-68
在印染企业实施设备自动化改造、构建现场设备网络控制系统、对生产进行在线监控和网络化管理,有利于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CAN总线中继器是组建大型CAN网络不可缺少的设备。针对印染生产现场环境的特殊性,提出了基于ARM7的单芯片CAN中继器设计方案。阐述了中继器的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给出了CAN总线接口电路和ISP接口的具体设计。介绍了中继器固件的模块化设计方法,以及CAN模块初始化、双FIFO转发等软件模块的具体实现。实际使用表明,中继器的使用增加了联网的节点数、延长了网络的传输距离、降低了网络延迟,能够满足印染企业设备联网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