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水的pH值接近中性的条件下,水中的二价锰可被高锰酸钾迅速氧化为四价锰,通过沉淀和过滤去除。本文以实验室搅拌实验的结果为依据,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利用高锰酸钾去除原水中锰的不同效果,并把所得结论运用于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改变任何工艺参数的条件下,根据原水中的锰含量高低投加适量高锰酸钾有很好的除锰效果,使出厂水的锰含量指标达到国标要求。  相似文献   

2.
高锰酸钾预氧化技术在宾川二水厂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西部小城镇供水设施比较落后,水源水常出现季节性微污染,造成出厂水水质难以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宾川二水厂在常规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了高锰酸钾预氧化.生产试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预氧化对原水的浊度、CODMn、UV254、氨氮、藻类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连续运行高锰酸钾预氧化对COI)Mn去除率保持在43%左右,对NH3-N去除率保持在40%左右.出厂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  相似文献   

3.
微污染水源水预氧化除藻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微污染水库水为原水 ,采用臭氧、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紫外线及其不同组合作为预氧化剂 ,进行了预氧化除藻的中试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预氧化能够明显提高水中藻类的去除率 ,这些预氧化方法都可达到 90 %以上的除藻率。其中以紫外线对藻类的去除率最高 ,可达 97.8% ,但紫外线在生产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而单独使用臭氧时除藻效果相对较差。实际应用中预氧化除藻可采用臭氧 过氧化氢联合方案 ,或者在接触氧化时间允许情况下选用高锰酸钾方案  相似文献   

4.
高锰酸盐预氧化工艺水中总锰浓度变化规律与控制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马军  梁咏梅  余敏 《给水排水》2004,30(1):11-14
通过烧杯试验研究了高锰酸盐预氧化工艺水中剩余总锰浓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高锰酸钾在氧化过程中被还原为胶体二氧化锰 ,并进一步被混凝剂脱稳 ,形成密实絮体通过沉淀与过滤分离。在通常给水处理条件与高锰酸盐投量范围内 ,可以保证较低的滤后水总锰浓度 ,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当原水pH在中性范围时出水总锰浓度均很低 ,pH升高有利于降低出水总锰浓度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氨氮、高有机物污染的淀浦河原水进行了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复合盐(PPC)预氧化研究。结果表明,高锰酸钾的除锰效果优于高锰酸钾复合盐,高锰酸钾最佳投加量为1.0mg/L,此时出水中锰的平均浓度由0.34mg/L降至0.09mg/L,当投加量大于1.5mg/L时,出水锰含量开始反弹;高锰酸钾复合盐的最佳投加量为1.5mg/L,并且在0-3mg/L的投加量范围内,出水锰含量没有发生反弹。高锰酸钾复合盐的助凝效果优于高锰酸钾,当高锰酸钾及其复合盐的投加量分别为1.0mg/L和1.5mg/L时,助凝效果最好(剩余浊度去除率分别提高31.6%和41.8%).高锰酸钾及其复合盐对UV254和耗氧量没有明显去除效果,两者均会增加出水色度。综合考虑处理效果与助凝剂使用成本,认为试验期间的淀浦河原水更适合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技术。  相似文献   

6.
高锰酸钾法降低自来水锰含量的技术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铭  丁亮  颜亮  吴强  张亮  徐建新 《给水排水》2003,29(2):30-32
在水的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 ,水中的二价锰可被高锰酸钾迅速氧化为四价锰 ,并通过沉淀和过滤去除。以小试的结果为依据 ,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利用高锰酸钾去除原水中锰的不同效果 ,并运用于生产试验。结果表明 ,在不改变任何工艺参数的条件下 ,根据原水中的锰含量高低投加适最高锰酸钾对锰有很好的去除效果 ,使出厂水的锰含量指标达到国际要求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地下水除铁锰的常用的 6种方法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8.
生物固锰除锰技术的微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Mn~(2+)氧化细菌的微生物学研究是与除锰工艺直接相关的一个领域。已经发现许多细菌具有锰氧化能力。目前的研究工作基本局限在细菌形态观察和细胞悬液、细胞破碎液的活力动力学测量。因此研究了分离得到的Mn~(2+)氧化细菌,包括其形态、生理研究。同时对其氧化活性进行了测量。可以确认,滤池中存在着大量的Mn~(2+)氧化细菌,细菌参与了除锰。  相似文献   

9.
根据地下水铁锰超标的机理,结合黑龙江省农村饮水不安全现状,接触氧化除铁除锰技术适合农村地下水除铁除锰。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新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薛罡  赵洪宾 《给水排水》2002,28(7):26-28
锰难氧化去除是地下水除铁除锰工程应用面临的最大技术难题。针对这一问题 ,分析了常规除铁除锰技术的局限性 ,论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新发展方向———生物法除锰的研究现状及技术特点 ,阐明了生物法技术今后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1.
高锰酸钾强化混凝处理洗车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凝工艺是洗车废水处理中必要的工艺环节,其处理程度直接影响到后续工艺的处理效果。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技术可以加强混凝效果,提高有机物的去除率。试验结果表明,投加不同剂量高锰酸钾强化混凝效果都很显著,与单独投加PAC相比,采用高锰酸钾强化混凝可大幅度降低水的浊度,使浊度曲线明显下移。高锰酸钾投加量为2mg/L时,即能有效去除洗车废水中有机物。与低有机物含量废水相比,改变高锰酸钾投加量时,高有机物含量的废水浊度去除率低。随着高锰酸钾投加量的增加,有机物含量高低对浊度去除率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12.
李建明 《给水排水》2007,33(5):52-53
用抗坏血酸分光光度法测定预氧化水中的高价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准确、快速地测出水样中残留高锰酸根离子的含量.该法的线性范围为0.15~1 mg/L,检出限为0.144 mg/L,水样浊度小于80 NTU时,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1.1%~4.9%,加标回收率为98.5%~101%.  相似文献   

13.
金门水厂原水中臭味物质去除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门地区水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饮用水水质。夏天藻类所产生的臭味以土霉味为主。土霉味主要来自于藻类代谢物二甲基异冰片和土臭素。利用活性炭处理工艺分别使二甲基异冰片、土臭素及嗅值的去除率达92%、83%及72%;而利用臭氧一生物活性炭工艺则可使二甲基异冰片、土臭素及嗅值的去除率分别达96.3%、100%及96.7%。组合工艺可有效去除臭味物质,但清水池加氯消毒所产生的氯臭味,使嗅值无法达到台湾地区的饮用水水质标准,因此要特别注意控制加氯量。  相似文献   

14.
沉管施工在东莞第四水厂二期工程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莞市第四水厂二期解决了东莞市用水紧张的局面,该工程的管道施工需要穿越河流12 条,其中主要河流4条。由于地理条件因素,南方对于管道穿越河流的施工方式一般采用沉管施工工艺。介绍了该沉管施工工艺管位的确定、施工步骤、施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施工后的检验和运行管理要求。  相似文献   

15.
预氧化对混凝-气浮工艺去除铜绿微囊藻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预氧化(高锰酸钾、氯、过氧化氢)对混凝-溶气气浮工艺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影响.通过检测出水浊度、藻类浓度以及UV254等指标来评价预氧化对藻类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氧化剂最佳投量下,经过KMnO4、Cl2和H2O2预氧化后,藻类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0.81%、11.65%以及9%,其中以氯对藻类去除效果最好,但预氯化过程中引起了藻细胞的破裂使得胞内有机物释放到水中,造成出水中UV254的升高.几种氧化剂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不仅能够节约经济费用,而且不会因藻体内有机物的大量外流而降低出水水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EPA1623法(免疫磁分离及荧光染色法)对上海市几家典型的给水厂的水源水、出厂水、管道水中贾第鞭毛虫和隐孢子虫的分布状况进行了测定分析,并对给水厂净水过程中不同操作单元对两虫的去除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上海浦东给水厂水源水中存在贾第鞭毛虫与隐孢子虫,但其密度分别维持在0~6个/10 L和0~8个/10 L的低水平,而出厂水与管道水中均未检出两虫;给水厂净水过程中,混凝沉淀对两虫具有明显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7.
涂晓弦 《给水排水》2006,32(11):86-87
大口径管道的顶管施工在工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介绍了东莞市第四水厂管线顶管施工的施工流程以及遇到的一些问题与经验总结,包括施工中管材和壁厚的选择与确定,管材内、外防腐的具体措施,探讨了顶管施工中具体顶管方式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洞庭湖区地下水浊度和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情况下,投加混凝剂硫酸铝后,铁、锰的去除率明显增加,较常规除铁除锰工艺分别提高10%和46.9%,并且出水均达到2001年卫生部《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的要求。介绍了投加混凝剂除铁、锰的工艺流程,并简要探讨了混凝机理。  相似文献   

19.
史俊阳 《给水排水》2002,28(5):32-33
给水厂节能降耗 ,特别是降低电耗、药耗、氯耗等三耗 ,是关系到水厂运行成本高低的一个重要问题。结合水厂实际 ,介绍了改进工艺、优化工艺组合等节能降耗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