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倩倩  常乐  李兵  贾毅 《建筑与文化》2013,(12):128-131
在西方,建筑、雕刻和绘画一起被视为艺术的学科,在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知名的建筑师同时都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画家或是雕塑家,他们眼中的建筑和艺术,是相互融合的,他们设计的建筑在满足建筑基本功能的同时,都是伟大的艺术品,富有那个时代特有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王斌 《南方建筑》2006,(11):89-91
本文分析了常见建筑比例关系.并对几种常见比例进行了比较,指出“抽象“和“移情“作为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如何影响建筑比例的信念的.  相似文献   

3.
英国建筑学家理查德·帕多万所著的《比例——科学、哲学、建筑》是一部探讨建筑比例和科学、哲学的关系的书,其主要目的是对建筑比例本身进行认识论的分析。该文对其进行了简要解读,同时,也提出了几点不足和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4.
建筑,可以说是一门非常独特的艺术。在满足功能上的需要的同时,它也讲究美,建筑的形式美。要达到形式美,则免不了涉及到比例这一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建筑评论家都一致承认比例在建筑艺术中的重要性。可以说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建筑都离不开优美、和谐的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5.
岭南建筑现象是指岭南建筑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70~80年代名扬全国,而至90年代中期以后趋于沉默的现象.从传播学角度看,岭南建筑为受众所注意、熟悉、接受和认同的过程,也就是以岭南建筑知识和信息为传播内容的传播过程.该文借鉴传播学的有关理论,探讨了这一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环境诸要...  相似文献   

6.
谢浩 《城乡建设》2002,(11):60-61
世界建筑 ,千姿百态 ,无奇不有。雄伟的摩天大楼、古朴的住宅民居、精致的园林庭院、清新的宾馆饭店 ,既给人们提供使用空间 ,又给人们以艺术享受 ,同时还增添了无尽的生活情趣。建筑 ,作为凝固的音乐 ,其节奏和旋律非常鲜明。大至建筑群布局 ,小至细部安排 ,都显示出一种明快的节奏和内在的旋律 ,有极其强烈的空间音乐感。下面 ,通过实例说明建筑所体现出的音乐节奏和韵律美。连续———在建筑构图中由一个或几个组成部分连续重复排列所产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北京天坛祈年殿。 祈年殿是明清皇帝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场所。它是一座圆形平面的…  相似文献   

7.
张宇  王其亨 《世界建筑》2011,(2):130-133
本文由脍炙人口的比喻句"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切入,考察这一名言的来龙去脉,通过分析其产生的语境和思维背景,探究在近代艺术体系下建筑与音乐的关系,对建筑与音乐共通的历史源流进行发掘与梳理。通过建筑与音乐的这一类比,把握建筑艺术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从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入手,比较了东西方对于比例因素的不同考量,由此引起了作者对"中国建筑形式"的理性思考,以求提炼出中国的形式逻辑,并创造出面向未来并被世界所认可的"中国新建筑"。  相似文献   

9.
刘建辰 《华中建筑》2021,39(3):142-145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一句常被人提及的比喻,古往今来,不乏有学者对建筑与音乐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与探讨.该文从建筑创作的角度来思考两种艺术的关联性,从毕达哥拉斯的和声比例理论到当今的数字化设计,通过对部分实践案例的批判性思考,得出两种艺术的转译应该是构造层面的有机转化,而非艺术作品的二次表达.在联觉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可行...  相似文献   

10.
韦克威  林家奕 《华中建筑》2005,23(Z1):88-90
该文揭示了中国古代楼阁建筑立面的视觉效果,由立面整体视觉最小视距及立面总体高宽比所控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阐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特点及艺术家参与建筑创作这一历史现象,分析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广泛参与建筑创作并取得辉煌成就一事实,从而提出建筑创作中艺术家的作用及建筑作品的艺术性表达。  相似文献   

12.
阐释建筑与城市的关系犹如根茎,是一种生命结构;建筑与城市共生,建筑构成城市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城市也为建筑提供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指出在历史环境中插入新建筑是一项挑战,同时也构成了建筑与城市多声部、多调性的复调音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建筑技术与艺术、文化等相关方面的论述,尝试提出在建筑设计中,建筑技术与艺术、文化等相协调的综合技术观.同时结合现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以便在建筑技术及应用方面给读者以启发.  相似文献   

14.
董黎  杨文滢 《华中建筑》2005,23(4):160-162
该文概述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的演变过程,分析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形态生成的社会背景,并进而提出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是探索中国民族形式建筑风格趋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尝试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开端,因此,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中,这一建筑形式具有特殊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园林,不同时期的园林也可上升为符号记录人类探索世界的烙印。通过对"回溯、整合、嬗变"3个时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名园与名园背后的造园名家联系起来研究,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的特点,探讨园林所在的"情境",提出园林演变的规律及其本质原因,即园林形式的演变追寻文化的发展。园林史是一部藏在风景中可触摸的人类发展史,研究这种规律有助于我们"继承发展、与古为新"。  相似文献   

16.
"体验经济"与历史街区(建筑)再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结合“体验经济”概念的提出 ,说明了它与历史街区 (建筑 )再利用的关系 ,探讨了历史街区 (建筑 )再利用如何与“体验经济”相结合 ,加强体验经历 ,并提出了历史街区 (建筑 )再利用中可能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伟  武联 《华中建筑》2014,(1):47-51
随着体育赛事的持续举行以及大众运动的不断普及,种类丰富的体育建筑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而体育建筑的外观特别重视于对其结构体系的真实反映,这就要求设计者在体育建筑中运用适宜的结构及围护材料,从而充分发挥出材料的受力性能和表现特质、因此,丰富而又适宜的材料运用为体育建筑的结构表现趋向提供了良好的构筑基础,相应地,结构表现成为理性逻辑和感性创意的结合点,为当代体育建筑塑造出力与美相交融的结构体系和外部形态,也更为充分地体现出材料运用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1960年代是英国城市规划的分水岭,自此英国城市规划开始从以物质空间为主导的规划转向以社会经济政策为引导的规划时代。以1968年城市计划为开端,迄今为止英国政府推出了诸多的城市发展政策,这些城市政策在总体社会经济目标框架下被称为城市更新、城市再生或城市复兴运动。今天看来,更新、再生、复兴,这三个仅有一字之差的措辞用语事实上代表了不同社会转型阶段英国城乡规划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和创新。本文的研究便是从历史出发,简要分析英国自1960年代以来其城市更新、城市再生、城市复兴等不同城市政策制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思想、采取的政策形式、相应的社会效应等,目的是明晰当代城市发展理论实践整体的社会逻辑。  相似文献   

19.
史建 《城市建筑》2010,(12):11-14
本文将2003年看作实验建筑的终结和当代建筑的起始,提出的"当代建筑"概念,不仅仅基于当代艺术理论界对现代性的反思,以及对"当代"、"当代性"等理论议题的既有探究,也是面对中国建筑近十年剧变,应对与阐释的迫切需求。文中分别从本土、都市、场所、未来和景观语境,概括了中国当代建筑的几种趋向。  相似文献   

20.
张乾 《南方建筑》2005,(3):65-67
计算机和网络创造了独特的赛博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会有建筑和建筑师吗?通过分析赛博空间的特征,探讨建筑师在赛博空间中的作用,以及赛博空间对建筑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